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蘇頲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蘇頲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K 次

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詩人作家很多,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蘇頲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蘇頲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蘇頲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蘇頲是唐朝的詩人

蘇頲簡介

670-727

唐朝大臣、文學家。字廷碩,京兆武功(今今陝西武功)人。弱冠敏悟,舉進士第,調烏程尉。武后朝,舉賢良方正異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參軍,遷監察御史,轉給事中、修文館學士,拜中書舍人。與張說同以文章顯,時號燕許大手筆。工書,嘗撰並書唐隴右節度使郭知運碑,在京兆武功。卒年五十八。《唐書本傳、墨池編、金石錄》

唐玄宗景雲年間,襲封許國公,轉中書侍郎。開元四年,進同紫微黃門平章事,修國史。八年,罷爲禮部尚書,俄檢校益州大都督長史。按察節度劍南諸州。從封泰山,還卒,詔贈右丞相。自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時號“燕許大手筆”。其詩骨力高峻,韻味深醇,情景聲華俱佳。後人輯有《蘇廷碩集》。

蘇頲詩文鑑賞

汾上驚秋

北風吹白雲,

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

鑑賞

按照題目的標示,這首五絕大概是寫詩人在汾水上驚覺秋天的來臨,抒發歲暮時遲之類的感慨。是一首頗具特色的即興詠史詩。

汾水在今山西省。這裏所說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黃河的一段。河、汾沿岸,便是漢、唐的河東郡。河東郡有個汾陰縣(今山西萬榮南)。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夏天,方士奏報祥瑞,在汾陰掘獲黃帝鑄造的寶鼎。武帝大喜,秋天親自來到汾陰,祭祀土神后土,還和羣臣在船中飲宴賦詩,作《秋風辭》。

開元時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步漢武帝之意。

開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來到汾陰祭祀后土,下令改稱汾陰爲寶鼎縣。蘇頲其時任禮部尚書,也從駕參加了這個祭祀盛典。蘇頲長期充任中樞要職,甚得玄宗賞識。然而就在從駕祭祀后土之後,忽然被調離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到開元十三年才又調回長安。外放的兩年,是他一生仕履中失意的時期,此詩可能就是這一時期的一個秋天所作的。

前二句顯然化用了《秋風辭》的詩意,首句即“秋風起兮白雲飛”,次句爲“泛樓船兮濟河汾”,借當年漢武帝到汾陰祭后土的歷史往事,暗示唐玄宗欲效漢武帝的作爲。兩者何其相似,歷史彷彿重演,這意味着什麼,又啓示些什麼,詩人並不予點破,留給讀者自行理會。然而題目卻點出了一個“驚”字,暗示詩人的思緒是受了震驚的。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點象是即景自況。詩人在汾水上被北風一吹,一陣寒意使他驚覺到秋天來臨;而他當時正處於一生最感失意的境況,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陣北風將他這朵白雲吹得老遠,來到了這汾水上。前二句的含意是複雜的。總的`來說,是在即景起興中抒發着歷史的聯想與感慨,在關切國家的隱憂中交織着個人失意的哀愁。

爲了使讀者體會這種心情,詩人在後二句就明確點明瞭。“心緒”此處指愁緒紛亂。“搖落”用《秋風辭》中“草木黃落”句意,又同本於宋王《九辯》語“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裏用以代指蕭瑟天氣,也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因而說“逢”。“逢”者,愁緒又加上挫折之謂,暗示出“心緒”並非只是個人的失意。“秋聲”即指北風,其聲肅殺,所以“不可聞”。聽了這肅殺之聲,就會使愁緒更紛亂,心情更悲傷。這就清晰地表明瞭前二句所蘊含的複雜心情。

實際上,這詩的表現手法和抒情特點,都比較接近阮籍的《詠懷詩》。讀者從它的抒情形象中感覺到詩人有寄託,有憂慮,有感傷;但究竟爲何感傷難以肯定。他採用這種手法,可能是以久宦的經驗,熟悉歷史的知識,意識到漢、唐兩代的兩個盛世皇帝之間有某種相似,似乎受到歷史的某種啓示,隱約感到某種憂慮,但他還說不清楚,也無可奈何,因此只能寫出這種感覺和情緒。而恰是這一點,卻構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特點:以形象來表示,讓讀者去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