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古代詩人簡介之韓非

古代詩人簡介之韓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約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古代詩人簡介之韓非

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爲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衆,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爲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爲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着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餘言。

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爲秦王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爲其效力。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賈在秦王面前誣陷韓非,終因他是韓國宗室,未得信任,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自殺。

韓非自殺於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韓非據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縣出山棠溪北岸的韓堂村。韓堂村建有韓家祠堂,而後遷至出山鎮西南,韓堂村留名至今。 韓祠爲韓家宗祠,何代修築無考,但每年春節韓姓子孫敬奉韓家宗祖一直延續,韓祠歷代修復,破損於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禮堂,有思辨碑石一塊,村人說曾蓋在西街井口,後無下落。

過去,人有等級,家分高下,官吏貴族都居住城邑,一般小城在內,大城在外,其間,也有官宅。韓堂村位置古地名有韓宅,實際上在棠溪城之外,是韓非這樣的小貴族居住的地方。韓國鑄劍,冶爐城, 棠溪城有酒劍作坊,主要居住鐵官,別領戶官吏和貴族,那實際上是政治中心。

韓非著書之餘時常登臨的孤憤臺尤存,位臨棠溪岸邊,原是一處高地,松柏銀杏蒼蒼。之後,孤憤臺漸漸之低小,鄉民們平素叫孤墳攤兒,考古和被盜均未發現萌基,專家考證應爲孤憤臺,正好符合韓非驅車勸諫韓玉不用而閉門著書的歷史事實。韓非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從內儲》五書,十萬餘言,字裏行間,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韓非死於秦國,終年47歲,有記載說,韓非屍體運回韓國,葬在故土,即孤墳攤處,還說葬九女山古墓羣。

思想

韓非雖死,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實施。韓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以法治思想爲中心。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爲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被稱爲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着重總結了、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爲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 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爲,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爲,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韓非認爲,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讚賞慎到所說的堯爲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爲天子能亂天下(《難者》),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的論點。

韓非的全部理論導源於荀子性惡論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的政治目的。他認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害關係,人的心理無不畏誅而利慶賞(《二柄》),人君的職責就在於利用刑 德二手,便民衆畏威而歸利。

韓非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五蠹》)

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爲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韓非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 現在和將來。

韓非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繫起來,這在當時是難得的。韓非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係,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衆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爲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纔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係。他認爲,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韓非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

韓非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韓非認爲,不經過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

韓非思想中有不少辯證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斷地變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爲常。(《解老》)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 表達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啓發作用。

韓非的政治思想爲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哲學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了人們的思路。韓非不愧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韓非子》是韓非主要著作的輯錄,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餘萬字。裏面的文章,風格嚴峻峭刻,乾脆犀利,裏面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