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韓愈的簡介

詩人韓愈的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詩人韓愈世稱韓文公、韓昌黎,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詩人韓愈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人韓愈的簡介

  韓愈唐代詩人

朱嘯宇稱韓昌黎,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故與其並稱爲“韓柳”,且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與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合稱爲三蘇)合稱爲“唐宋八大家”。現在已經得到考證,韓愈祖籍河北昌黎縣。

  【學習過程】

韓愈三歲喪父,其兄韓會及嫂撫養之。韓會能文章,對韓愈有影響。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貞元二年(786年),19歲的韓愈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三試不第,直到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應考,才考中進士。此後又連續三次應吏部博學鴻詞科考試,皆不中。直到29歲纔在汴州董晉幕府中謀得一個觀察推官的微小官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歲時,任監察御史,不久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而被貶爲陽山縣令。憲宗時北歸,爲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後直到50歲,官職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韓愈50歲時,因參與平定淮西吳元濟之役表現出處理軍國大事的才能,遷爲吏部侍郎,進入朝廷上層統治集團。但兩年後,他卻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觸怒憲宗,險些被憲宗處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於一死,被貶爲潮州(在今廣東)刺史。在潮州八個月,宦官殺憲宗,立穆宗,韓愈被召回朝,後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爲。長慶四年(824)病逝於長安,終年57歲。

  【文學創作理論】

文學創作理論上: 他認爲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爲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爲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爲善。

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評價】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韓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風。),明人推崇他爲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爲“杜詩韓筆”,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25歲中進士,29歲登上仕途,卻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被貶爲陽山(今廣東陽山縣)縣令。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爲江陵府法曹參軍。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過耒陽,專程拜謁了杜甫墓,並作長詩《題杜工部墳》以吊之,最先認識到杜詩的價值。

與衡州刺史鄒儒立會於石鼓山合江亭,留題古詩二十韻。《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全詩凡二百言,一韻到底,一氣呵成,音調鏗鏘,氣勢磅礴,爲自唐以來題詠石鼓千古傳誦、膾炙人口之傑作,亦爲後世文人學士所推崇,步其韻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臨渺空闊,綠淨不可唾”兩句,已成爲後世人們廣爲傳誦的名句。明萬曆中(1587~1598),與李寬、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登臨祝融峯,“韓愈開雲”千百年來在南嶽衡山傳爲佳話,歷代文人以“開雲”爲題歌詠不絕。

他也是第一個寫詩吟誦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楊慎稱其《岣嶁山》一詩“發揮稱讚豈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爲對衡陽人文歷史影響最深遠的大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