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範文五篇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範文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篇一: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範文五篇

《和教師的談話》一書,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新教學論同傳統教學論的基本分歧,尤其是針對小學低年級的許多教學問題提出了新觀點新方法。書中採取對比方式大量論述了新舊教學方法的長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議論,不是就方法-論方法,而是從長年的實驗效果出發來分析新教學方法所依據的心理學和教學論的科學規律。行文上舉例生動,分析具體,通俗易懂。這本書雖然是專談小學教學問題的,但它的嶄新立論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啓發的,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從傳統教學體系的消極影響束縛下解脫出來,探索教學新路子。

贊科夫說:“不應當把兒童在課堂上的積極而充實的一精一神生活理解成連續不斷地緊張狀態,所謂兒童的生活並不是指讓每一個人單獨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師、同學一起交談自己的想法,有時是互相爭論。這裏面有遊戲的成分、有開玩笑,也有笑聲……當然,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畢竟是以學習爲主的一種一精一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會是既自一由自在,又豐富多彩的。

以往在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中總感到在教育上有缺陷。發現他們總是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一性一。看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一性一、全動一性一、創造一性一的原動力,對提高課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關係融洽,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起學生的極大熱情去參與學習。反之,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苦學,使學生厭學,則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當然更談不上課堂效益的提高。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諧的教與愉快的學的師生關係是實施樂學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首要前提。誠然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進活動,但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教師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對你的信賴。例如當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有困難,老師此時一定要用心去點撥學生,啓發思維,切不可簡單生硬地要求學生坐下,一定要給學生回答正確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體會出掌握知識後的快樂。

另外,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還得到啓發。我覺得提高課堂效益,教師必須要優化自己所教學科的課堂結構。首先要形成活潑進取的學習氣氛,變死學爲活學,老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一性一,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豐富知識,增強智能。其次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的學習基儲潛能、水平不同,其學習的需要也不同,教學中就要不同對待。有的需要點撥,有的需要輔導,有的需要鼓勵,有的需要補課,尤其是對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慢的學生,教師要善於查缺補漏,下到功夫。最後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發展個一性一特長,既要學得紮實,又應學得輕鬆。

總之這是一本對我們教學工作非常有幫助的書。通過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使我懂得,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響孩子,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孩子,使學生和我心心相應、協調一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立良好的教學情境,師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效率。

  篇二:

初看《和教師的談話》這本書,覺得它很枯燥,沒興趣沒什麼耐心去看。但是爲了寫讀書心得,於是耐着一性一子認真地看了一遍,沒想到還有些收穫和啓發。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師”這個詞,毫無疑問,在紛繁複雜的人生社會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羣體中居於一定的地位,具有相當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諸多學者對此作過一精一闢的的論述。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作者還認爲,在教育工作中的缺點之一,就在於教師雖然不否認自己有着教育學生的任務,但是常常把它們看成次要的任務。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一、作者只是認爲教育工作沒有和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但我認爲教師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一體,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一精一力都投入到教學工作上去。二、我個人認爲教師就是應當在教學時間內上好自己的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幹這個想着幹那個,因爲論文以及其他活動影響自己,特別是新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三、我覺得每個教師都渴望得到上級領導的重視而不是一味培養自己比較眷顧、看重的人,如果長久下去,勢必會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取心。

那麼,到底教什麼?如何教?教師在學生面前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一愛一學生?如何用正確的一愛一去教育學生?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因爲恐懼不敢跟父母傾訴苦惱,日積月累,孩子們缺乏誠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覺得,教書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讓孩子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對孩子終身發展來說,總是有益的。而通過多途徑瞭解孩子,瞭解他們的一愛一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一精一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點更重要的事情了。

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對於學生的學習也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每天,我們都有責任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玩耍,他們的世界應該有藍藍的天空,燦爛的一陽一光,歡快的笑聲。“學生的很多命運,其實掌握在教師的手裏”,所以,只要記牢這句話,你一定會努力的。

作爲一名老師,面對這樣有獨特生命的“一精一靈”,我們不必去美化他們,但是又不能迴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的種種矛盾,而是要寬容豁達,善待他們。而我始終堅信這樣一句話“用一陽一光的笑容對待一陽一光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必定會充滿一陽一光。”

  篇三:

最近在看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感覺這書太理論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看小說的熱情。

對於教育專著,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去消化。看了,丟一了,也就什麼都沒了。想想這樣的讀書習慣很不好,所以在沒有徹底遺忘之前,趕忙寫點什麼。不管是否有可取之處,多思考總歸是好的。

在專著的第二章,談到一個話題“教師和兒童”。贊科夫提出了教師“教”,那到底教什麼?如何教?教師在學生面前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一愛一學生?如何用正確的一愛一去教育學生?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技巧被視爲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而大大忽視了學生人格的發展。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時期,文化的多元化,經濟的全球化,意識形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漸漸走向封閉。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因爲恐懼不敢跟父母傾訴苦惱,日積月累,孩子們缺乏誠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覺得,教書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讓孩子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對孩子終身發展來說,總是有益的。而通過多途徑瞭解孩子,瞭解他們的一愛一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一精一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點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師的眼裏,學生只不過像是一種什麼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識和技巧灌到裏面去,那麼,教師就成爲謀殺孩子的兇手了。呵呵,可能說得嚴重了,或許自己早已成爲了這樣的兇手……

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對於學生的學習也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每天,我們都有責任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玩耍,他們的世界應該有藍藍的天空,燦爛的一陽一光,歡快的笑聲。“學生的很多命運,其實掌握在教師的手裏”,所以,只要記牢這句話,你一定會努力的。

  篇四:

這學期,我拿到了一本蘇聯列·符·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一書。贊科夫是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博士、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蘇聯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學與發展問題實驗室”領一導一人。

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了,但蘇聯的教育曾經是世界上最優越的教育之一。衆所周知,中國教育受蘇聯教育的影響很深,建國之初,我們曾根據蘇聯教育的經驗對舊中國的教育進行了徹底改造,這給當時我國的教育帶來過積極影響。

在蘇聯教育界涌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動用共產主義教育青年的加裏寧,他對教育下的定義至今仍影響着教育理論界;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歐美教育的克魯普斯卡婭,她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發着光芒;有改造流一浪一兒童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他提出的許多教育原則不僅豐富了教育理論寶庫,也被廣大教師所運用;有提倡教育促進發展的贊科夫,他的實驗研究爲教育科學實驗提一供了範例,他的發展能力的理解對教育適應時代的要求、實現教育職能的轉變具有重大的意義;有主張個一性一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說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的教師,他已經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還有像維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們都爲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是作者以其長期實驗積累起來的研究成果。全書分十一章,以各種談話形式闡述了低年級教學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把對小學教學的各種不同的教學論觀點、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了對比,分析了它們的特點和效果,是專門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

翻開書來,剛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講的是“課堂上的生活”。其實這個說法和“教學聯繫生活”有些類似。書中有人認爲像是在作文裏描寫兒童觀察到的東西就是聯繫生活,或學語文時舉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聯繫生活。依我的理解,這確實是聯繫生活。也有人認爲:——兒童是那麼渴望多瞭解一些周圍的事物,如果學校不能給以響應,那將會對他們欠下一筆多麼大的無法償還的債務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記憶猶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事件。孩子們滿懷着新的印象來到學校上課。可是結果怎麼樣呢?在課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談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兩語的一帶而過,而孩子們很想傾吐自己的滿腔熱情,並且希望對不懂的問題得到解答因爲是談話,所以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可是,我本以爲既然孩子們從自己家裏的人那裏,從電視裏已經聽到或者看到了,課堂上又何必重複講解呢?書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就是在課堂上跟老師、同學交談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聽到別人的談論並不是一回事兒。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衝進教室的門兒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兒童們就會感覺到我們祖國前進的巨大的步伐。這裏就會萌發出幼芽,從裏面培育出一愛一國主義的情感來。是呀,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對於班級集體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每一個孩子聽着同學們的發言,如同他們體驗着同樣的內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於集體的一團一結。讀到這裏,我感覺到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來就有困難。首先,在上課時哪裏有時間跟兒童進行這種談話?其次,怎樣跟兒童進行這種談話?—當教師解釋他要說明的事件和談話的時候,必須克服那種形式主義、裝腔作勢的作風。如果班級裏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中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後面以語文課的講讀課時的做法爲例。比如說,我們一般會這樣上課:把課文初讀之後進行分段閱讀和分析,然後把全文重讀一遍,再把全文來個表情朗讀。還不算完結,還要進行分角色朗讀。—-按照上面所說的方法進行教學,課堂上的氣氛是多麼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師竭力想把課上的活躍一些,向兒童提出幾個引起注意的問題,說幾句有特色的話,但是仍然達不到目的。看得出來,兒童眼光裏剛剛露出一點火花來,可是剎那之間就熄滅了。有時候,眼看着兒童就要“熱情奔放”起來了,可是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因爲,按照教學法的規定,這時候卻要轉到重複朗讀課文的階段去了。我想,這些話觸及了一個怎樣上課的問題的一個新方面: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那什麼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擴一切有機體的)生理的存在。這就是說,人在呼吸,他的心臟在跳動,消化器一官在工作,感觀在活動,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然,在任何一節課上,不管課是怎樣上的,學生都在生活。但是,還應從一精一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願望)的意義上來理解生活。一精一神生活可能是積極的、豐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貧乏的、萎一靡一不振的、單調的。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質疑,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到底對學生有什麼樣的意義?能否提高學生的發展能力?爲什麼分析課文一定要先經過六個階段,纔開始闡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爲什麼加深對課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闡明它的中心思想分開進行呢?爲什麼整篇課文的表情朗讀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讀是跟闡明課文內容和它的語言表達手段無法分割的!起初呢,我還覺得原來的這種教學方法很嚴整,很有邏輯一性一,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是這樣教授的,而且一直是這樣教的。但是,現在讀了專家的談話,我也開始懷疑它的優點究竟在哪裏了。

  篇五:

看完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師的談話》,受益非淺。感到自己應該看的書太多。就先選擇這本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吧。我打算看後,按章節寫出不能稱爲讀後感的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課堂上的生活”這節和教師談到學生課堂上的生活,就是我們所說的課堂吧。首先是對提出的“學習要聯繫生活”的看法。學習怎麼聯繫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寫出來嗎?不是的,太狹義了。聯繫生活,就是要把時事搬上課堂。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在課堂上談論。如果身邊發生了大的事情,而課堂卻對這些事情隻字不提或者隻言片語,那課堂學習的知識又有什麼用呢?要拿出課堂上的時間,讓同學來談論身邊的事情。“課堂要學習課文,沒有時間。”有的老師這麼說。是的,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很多時間都被一浪一費掉了。在班級裏創設一種能夠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各種印象、感受和懷疑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就要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裏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以受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我們的課堂有這樣的內容嗎?應該有,學校不應該和社會隔離,這樣學知識就是死學。

接着談到了教師該如何去上課。當時,他們的教師上課舊的模一式。首先是讀書,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讀,再列提綱,談中心思想。他提出疑問:爲什麼一定要先經過這幾個階段才能開始闡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爲什麼加深對課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闡明它的中心思想分開進行呢?爲什麼整篇課文的表情朗讀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讀是跟闡明課文內容和它的語言表達手段無法分割的!這樣的模一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課堂上學生沒有活力。這種模一式我們太熟悉了,這是我們沿用的熱衷的課堂教學模一式。贊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師聲情並茂讀課文,學生靜聽感受,之後,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討論。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談了出來,他們積極參與到對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對於詞語的理解,他是主張學生在文中見了幾次就可以聯繫語言環境來理解,而不是單獨的詞語解釋,單獨的詞語解釋會把文學作品弄得支離破碎。他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張,感到很熟悉。這不是我們的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一性一,強調在語文課上學生的感悟嗎?在讀文章的時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選讀自己認爲有價值的部分。這是當時贊科夫的主張。我深深感到,我們的步伐晚了太多。緊接着,又談了這樣的課堂是不是老師輕鬆了?不是的,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對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才能在學生的談話偏離主題而進入細節處進行引導。這正是我們課改中對教師的要求!

作者還談了如何上數學課。他主張數學課上的發現。比如乘法口訣的學習,在頭天學習的基礎上,第二天學下一組乘法口訣的時候,讓學生去列,讓學生去發現規律。作者主張學生在課堂上要時刻處於對知識渴求的狀態。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驚。爲什麼沒有早看到它!新課程標準頒佈了,大力提倡學生的主體一性一和個人感悟。而當時贊科夫提倡的正是這樣的課堂。我們的步伐太慢,我們的起步太晚。現在課程標準出來了,可是有好多老師,仍舊沿用就的教學模一式,這樣的教學,落後了多少?作爲教育,怎麼能適應社會?又怎麼能促進社會發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後,讓我深思自己的課堂,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究竟學到了什麼?是利用了時間還是一浪一費了時間?是不是讓學生自己在感受作品?雖是舊作,卻可以指導新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