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資治通鑑文言文及翻譯

資治通鑑文言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下面小編收集了資治通鑑文言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

資治通鑑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將以瑤爲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1]於太史爲輔氏。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爲賢,立以爲後。簡子使尹鐸爲晉陽。請曰:"以爲繭絲[2]呼?抑爲保障[3]呼"?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

【註解】

[1]別族:從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繭絲:指斂取人民的財物像抽絲一樣,不抽盡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寬厚,少斂取財物,猶如築堡爲屏障一樣。

【翻譯】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當初,智宣子準備立智瑤爲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不如立智宵的好。因爲智瑤比別人賢能的地方有五點,卻有一點短處。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賢;擅長射箭,駕車有力,是二賢;技能出衆,才藝超羣,是三賢;巧言善辯,文辭優美,是四賢;堅強果決,剛毅勇敢,是五賢。雖然有如此的賢能,但他唯獨沒有仁德之心。如果他運用這五種賢能去駕馭別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誰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瑤爲後,智氏種族必遭滅門之災"。智宣子對此置之不理。智果爲了避災,改依別族爲輔氏。趙國大夫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趙簡子不知道立哪一個爲繼承人會更好,於是他把日常訓誡之言刻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並囑咐道:"用心記住這些話"!過了三年,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詢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說不出來,讓他拿出竹簡,他說早已丟了。趙簡子又問小兒子無恤,他則熟練地將竹簡上的話背出,問他竹簡在哪兒,他立即從袖中取出奉上。通過這件事,趙簡子認爲無恤賢能,便立他爲繼承人。趙簡子派尹鐸去治理晉陽,尹鐸請示:"您是打算讓我去抽絲剝繭般地搜刮財富呢,還是把那裏建爲一道保障"?趙簡子說:"建爲一道保障"。尹鐸便去整理戶籍,減少交稅的戶數,減輕百姓的負擔。

【原文】

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爲少,無以晉陽爲遠,必以爲歸"。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爲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爲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蜹、蟻、蜂、蠆[1],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註解】

[1]蠆(chài):蛇、蠍類的毒蟲的古稱。

【翻譯】

趙簡子對兒子無恤說:"晉國如果有禍亂,你不要嫌尹鐸的地位低,不要嫌晉陽地方遠,一定要以他那裏作爲依靠"。等智宣子去世後,智襄子智瑤繼位當政,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席間,智襄子戲弄韓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國相段規。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此事,便告誡說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災禍就一定會降臨啊"!智瑤說:"別人的生死禍福都取決於我。我不降災落禍,誰還敢興風作浪"?智國說:"並不是您說的那樣。《夏書》上有這樣的話:一個人屢次犯錯,人們的怨恨往往剋制着不表露出來,所以要在不顯著時謹慎提防。賢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謹慎戒備,才能避免招來大禍。現在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國君和國相,事後又不加戒備,還說別人不敢興風作浪,這恐怕不行啊!蚊子、螞蟻、蜜蜂、蠍子都能害人,何況是國君、國相呢"!智瑤不聽。

【原文】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爲智氏質乎"!

【翻譯】

智瑤向韓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韓康子不同意。段規說:"智瑤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給他,他一定會討伐我們,不如答應他。他得到了土地,一定會更加狂妄,而再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他一定會興兵討伐。這樣一來,我們便避開了禍患,就可以伺機而動了"。韓康子說:"好主意"。便派使臣去見智瑤,同意把一塊有萬戶人家的土地割讓給他。智瑤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給他。任章問:"爲什麼不給呢"?魏桓子說:"他無緣無故地來要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智瑤無緣無故地強索他人領地,一定會引起其他大夫官員們的警懼,我們答應給地,他一定會驕傲。他因驕傲而輕視敵人,我們因恐懼而互相團結。用團結的隊伍來對付驕傲的智瑤,智氏的命運就不會長久了。《周書》說:要想戰勝敵人,姑且先聽從他;要想奪取敵人的利益,姑且先給他一些好處。主公不如先答應智瑤的要求,以助長他的驕橫,然後我們可以選擇盟友共同對付智氏,何必要單獨成爲智瑤的攻擊目標呢"!

【原文】

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竈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1]。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註解】

[1]驂(cān)乘:又作"參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翻譯】

魏桓子說:"好"。於是也把一塊萬戶人口的土地割讓給智瑤。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蔡和皋狼兩處土地。趙襄子拒絕了他。智瑤勃然大怒,率領韓、魏的軍隊進攻趙氏。趙襄子準備外出避難,問道:"我到哪裏去呢"?隨從建議:"長子城最近,而且城牆堅厚完整"。趙襄子說:"百姓筋疲力盡才修好城牆,又要他們捨身入死地爲我守禦,誰能與我同心"?隨從又說:"邯鄲城倉庫充實"。趙襄子說:"搜刮民脂民膏才使倉庫充實起來,又因爲倉庫充實而讓百姓送命,他們能與我同心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兒是先主的屬地,尹鐸又待民寬厚,百姓一定會和我們同舟共濟的"。於是趙襄子逃往晉陽。

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圍住晉陽,引水灌城。城牆頭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鍋竈泡在水中,青蛙四處亂跳,但百姓都沒有叛變之心。智瑤巡視水勢,魏桓子爲他駕車,韓康子持矛居右護衛。智瑤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國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爲汾水可以灌魏國都城邑,絳水也可以灌韓國都城平陽啊!智家的謀士疵對智瑤說:"韓魏兩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瑤問:"你怎麼會知道"?疵說:"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論的。我們調集韓、魏兩家的軍隊來圍攻趙家,趙氏滅亡,隨後災難必然會降臨到韓、魏兩家。我們約定滅掉趙氏後,三家分其地。現在,晉陽城僅差六尺就被水淹沒了,城中糧絕,已經在宰馬爲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這兩人不但沒有高興的表情,反而面有憂色。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麼"?

【原文】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慾爲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爲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請使於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爲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爲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衆。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翻譯】

第二天,智瑤把疵的話告訴了韓、魏二人。二人齊聲說道:"這一定是小人想爲趙氏遊說,使主公您懷疑我們兩家,從而放鬆對趙氏的進攻。不要相信這樣的話。我們兩家豈會放棄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趙氏之地,而去圖謀那既危險又必不可成的事呢"?兩人走後。疵進來,問道:"主公,您爲什麼把臣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智瑤吃驚地問:"你怎麼知道的"?疵說:"剛纔他們兩個人見到我,便仔細地端詳我,然後匆匆走開,可見他們已經知道我識破他們的心思了"。智瑤不聽疵的勸諫,仍不肯改變主張。疵見狀,便只好請求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遣張孟談祕密出城,來見韓、魏二人,說道:"我聽說脣亡則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兩家進攻趙家,趙家一亡,就該輪到你們兩家了"。韓康子、魏桓子說:"我們也知道會這樣,只怕事情還未辦好而計謀先泄露了出去,那樣就要大禍臨頭了"。張孟談說:"計謀出自兩位主公之口,只進入我一人耳中,有什麼妨害呢"?於是兩人祕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後便讓他回城了。這天夜裏,趙襄子派人殺死智軍守堤官吏,決開堤口,讓大水倒灌智瑤軍營。智瑤軍隊爲救水亂作一團,韓、魏兩軍乘機從兩邊殺來,趙襄子率兵從正面攻擊,大敗智瑤之軍,殺了智瑤,又將智氏族人盡行誅滅。只有輔果一家倖免於難。

【評析】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三分晉國土地。從此,晉國爲韓、趙、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爲諸侯,標誌着戰國時代的開始。這篇"三家分晉"講的就是這個故事。躊躇滿志的智瑤以爲攻下趙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卻沒有考慮到韓、魏兩家爲了自身的利益,會和趙氏合作。當智瑤正沉浸於獨霸晉國的美夢之中的時候,自己反而成了衆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三家[1]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2]智伯之頭,以爲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爲之報仇,乃詐爲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爲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爲癩,吞炭爲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爲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爲所欲爲,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3]爲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爲者,極難耳。然所以爲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爲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註解】

[1]三家:指原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共同出兵消滅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認三家的諸侯地位。自此,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2]漆:名詞作動詞,用油塗到物體上。

[3]委質:臣服、歸附。

【翻譯】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韓、趙、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趙襄子還把智伯的頭顱油漆後,當做自己的飲酒器具。智瑤的臣子豫讓打算爲主公報仇,就假扮爲受過刑罰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進入了趙襄子宮中的茅房裏面打掃衛生。趙襄子在上茅房的時候,心裏忽然感到一陣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讓逮住了。趙襄子周圍的人都想殺掉豫讓,而趙襄子卻說:"智瑤死了沒有什麼後人,這個人卻想爲他報仇,是一條真正的漢子!我以後小心戒備就可以了"。然後把豫讓給釋放了。豫讓又把自己的全身塗成黑色,好像得了癩病一樣,還吞下火炭使聲音變得嘶啞,在集市上乞討度日,就連他的妻子也沒有認出他來。豫讓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認出他以後大吃一驚,流着淚對他說:"以你的才能,在趙襄子手下做臣刺客豫讓子,必然會得到機會接近他。到時候你想做什麼,還不是易如反掌?怎麼能自殘形體以至於此呢?用這種方式來報仇,不是太難了嗎"?豫讓說:"不可以!如果已經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機會去殺掉他,這是對他懷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難以實現,但是我之所以堅持這麼做,是要後世那些爲人臣子而心懷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次,趙襄子出宮,豫讓就埋伏在他必經的橋下。趙襄子走到橋邊,所騎的馬忽然受驚,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圖行刺的豫讓,然後殺了他。

【評析】

俠客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類人,特別是在戰亂紛飛的時候,俠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豫讓爲了報仇刺殺趙襄子,聶政刺死了俠累,這些人都是俠義、豪爽、重信用的人。和秦朝的荊軻、唐朝的紅線、聶隱娘等人一樣,他們都是爲了自己的恩人或主人不畏生死、慷慨赴難的俠義之士。就像李白寫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樣的人活着就是供後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