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晉紀一(公元265公元272)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公元265年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後三國時代,蜀漢已經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於晉,十五年之後,東吳也將一統於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傑依然是那些豪傑,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上兩個字:苟安。蜀漢滅亡之後,劉禪受封爲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常試探劉禪,根據《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爲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爲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於這樣的一段記載,後人對於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後,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說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係,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爲了什麼而活着,什麼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爲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麼?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旁落,主少國疑,又怎麼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於權謀,心繫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於一體的末帝。後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爲什麼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爲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採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後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纔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裏漂走,或者剝去麪皮,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常招羣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閒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爲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生旱災,車浚上表請求賑災。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裏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麼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後,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爲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世說新語》排調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麼?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爲鄰,今與汝爲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麼呢?忍着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後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爲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註定要經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然這是後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於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後被後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客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後。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麼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爲王,請注意後面的一句話,並領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裏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於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爲王,是因爲他總結歷史發現,曹操當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沒有實權,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之外,在地方並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麼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裏,篡權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麼,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爲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麼?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於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因爲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幾千年奴隸、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人是贊同中央集權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爲地方上畢竟是會發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達,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佔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也容易造成軍隊戰鬥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後),權力在中央,將領的頻繁調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其次,把權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隨着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後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總之地方權力過大,十有八九到了最後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爲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爲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麼多的問題,屬於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暴風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雨現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