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8K 次

上學的時候,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爲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作品簡介《朝三暮四》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選自《列子·黃帝篇》,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後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作品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羣,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慾。俄而匱焉,將限狙之食,恐衆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 ——選自《列子·黃帝篇》

作品註釋

(1)狙(jū):獼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糧。

(4)充:滿足。

(5)馴(xùn):順服。

(6)芧(xù):橡實。

(7)俄而:一會兒,不久

(8)解:理解

作品譯文

宋國有一個養猴的老人,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羣養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養猴的老人寧可減少他與家人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裏的糧食缺乏了,他將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橡實,早上三顆然後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都站了起來並且十分惱怒。他又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了吧?”猴子都非常高興然後一個個都趴在地上。

成語解釋

1.(古)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

2.(今)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辦事反覆無常,經常變卦。

示例:

①魯迅《墳·燈下漫筆》: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像那樣~的。

②南朝(樑)劉勰《滅惑論》:所謂~而喜怒交設者也。

③蔡東藩《民國演義》:似此重大問題,只隔一宿,偏已換了花樣,~,令人莫測。

④元代喬夢符《山坡羊·冬日寫懷》:~,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枯事。

成語辨析

這則寓言的前文與後文作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前文說“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意思是:耗費心思方纔能認識事物渾然爲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後文說“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裏,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衆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爲用就顯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載衆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衆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爲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爲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爲沒有原則,反覆無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