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1

通假字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

(1)自餘爲僇人(同“戮”,刑辱)

(2)夢亦同趣(同“趨”,往,赴)

詞類活用

(1)日與其徒上高山(名詞作狀語,每天)

(2)窮回溪(形容詞作動詞,走盡,走遍)

(3)臥而夢(名詞作動詞,做夢)

(4)始指異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異)

(5)窮山之高而止(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形容詞用作名詞,點、頂點)

(6)箕踞而遨(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7)縈青繞白(形容詞用作名詞,青山,白水)

(8)故爲之文以志(名詞用作動詞,寫作文章)

(9)自遠而至(形容詞用作名詞,遠處)

古今異義

(1)漫漫而遊(古義:沒有目的;今義:(時間、地方)長而無邊的樣子)

(2)無遠不到(古義:無論;今義:沒有)

(3)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古義:凡是、這(個);今義:總括某個範圍內的一切)

(4)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古義:這樣以後;今義:接着,表承接)

(5)頹然就醉(古義:文中指身子傾倒、倒下的樣子;今義:形容破敗的樣子)

(6)遊於是乎始(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後一事緊接前一事,後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一詞多義

(1)窮回溪(動詞,尋求到盡頭,引申爲走遍)

(2)窮山之高而止(動詞,尋求到盡頭)

(3)而不知其所窮(形容詞,竭,盡,引申爲盡頭)

(1)臥而夢(動詞,做夢)

(2)夢亦同趣(名詞,夢境,夢中)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詞,曾經)

(2)始指異之(副詞,才)

(3)遊於是乎始(動詞,開始)

(1)施施而行,漫漫而遊(連詞,表修飾)

(2)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連詞,表承接)

(3)臥而夢(連詞,表承接)

(4)覺而起,起而歸(連詞,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連詞,錶轉折)

(6)窮山之高而止(連詞,表條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連詞,表修飾)

(8)而莫得其涯(連詞,錶轉折)

(9)而不知其所窮(連詞,錶轉折)

(10)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連詞,錶轉折)

(1)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助詞,的)

(2)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3)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詞,的)

(4)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助詞,的)

(5)不知日之入(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故爲之文以志(代詞,它,指遊西山這件事)

(1)自餘爲僇人(動詞,成爲)

(2)不與培塿爲類(動詞,成爲)

(3)故爲之文以志(介詞,爲了)

字詞解釋

(1)施施(yíyí)緩慢行走的樣子

(2)徒:隨從

(3)回溪:迂迴曲折的溪澗

(4)極: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叢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類

(7)攢蹙:聚集收縮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2

一、實詞

1、通假字:(讀本字音)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合縱)

制其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呵問)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贏糧而景從(通“影,像影子一樣”)

百有餘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懾)

始皇既沒(通歿,死)

2、古今異義

(1)以爲桂林、象郡(以爲:古:把..作爲今:認爲)

(2)漂櫓(櫓: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

(3)贏糧而景從(贏:古:揹負、擔負今:獲勝,獲得)

(4)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古:崤山以東今:山東省)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狀語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內立法度,……外連橫而鬥諸侯(內、外:對內、對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雲、響、景:像雲一樣、像聲音一樣,像影子一樣)

②名詞作動詞

履而制六合(履:登上)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繩: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子孫帝王萬事之業也(帝王,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動詞的使動用法

卻匈奴七百餘里(卻:使……退卻)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連橫而鬥諸侯(鬥:使……爭鬥)

漂櫓(漂,使……漂浮)

吞二週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⑤形容詞作名詞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臨不測之淵以爲固(固:險固的地勢)

⑥形容詞作動詞

尊賢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詞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變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⑧形容詞作動詞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處於困境之中)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3

一、通假字。

1、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乾。)

2、木直中繩,輮以爲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3、師者,以是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異也。(生:同“性”,先天,天資。)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自餘爲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10、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盤繞。)

11、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其下賢人也亦遠矣。(低於)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佔)

4、故爲之文以志。(寫文章)

5、外與天涯。(交會)

6、順流而東。(東進)

7、臥而夢。(做夢)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4

古今意義

1、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疲勞。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5、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6、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古義:袒露一隻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9、諸郎中執兵,皆陣殿下

古義:宮廷的侍衛。今義:中醫醫生

10、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古義:指崤山以東地區。今義:指山東省。

11、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12、將軍戰河北

古義:黃河以北地區。今義: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13、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南地區。今義: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14、莊則入爲壽

古義:敬酒。今義:長壽。

15、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地講述。

16、約爲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今義: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親眷關係。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5

文言實詞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⑵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⑶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⑷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於斗牛之間

A古義:明月停留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B古義: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義:一種競技方式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爲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

今義:美貌的人

3.一詞多義

(1)東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七月既望(名詞,農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佔)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如訴如泣(副詞,像)

(5)白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歌曰:“……”(歌詞,名詞)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調或節拍,名詞)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狀語。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2)名詞用作動詞。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打魚砍柴)/下江陵(攻佔)/順流而東(向東進軍)

(3)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爲侶,以……爲友)

(4)動詞的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5)形容詞用作動詞。

正襟危坐(整理)/渺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6

《張衡傳》

1.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

(2)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傍”通“旁”)

(4)形似酒尊(“尊”通“樽”)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1)常從容淡靜。古:言行舉止適度得體。今:不慌不忙,沉着鎮定。

(2)舉孝廉不行。古:不去赴任。今:不可以。

(3)公車特徵拜郎中。古:特地徵召。今:可以作爲人或事物特點的徵象標誌

(4)覆蓋周密無際。古:四周嚴密。今:周到細緻

(5)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古:今:相對的或並列的幾個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車,治威嚴。古:官吏初到任。今:從車上下來。

3.詞類活用

(1)妙盡璇璣之正。(正,形容詞活用爲名詞,道理)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爲……與衆不同)

(3)又多豪右(多,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多有)

4.翻譯下列句子並總結句式特點:

(1)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狀語後置)

(2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省略句)

(4)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被動句)

5.一詞多義

①因入京師,觀太學(於是)

②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③因其勢而利導之(順着)

④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

(通過、經由)

⑥衡乃擬班固《兩都》《二京賦》,因以諷諫(憑藉)

⑦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趁機)

①精思傅會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

⑤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⑧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於是,就)

屬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連接)

②衡少善屬文(連綴)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④舉酒屬客(勸人喝酒)

屬shǔ

⑤名屬教坊第一部(屬於)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掌管)

⑦吾屬今爲之虜矣(輩)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善行)

③安帝雅聞衡善術學。(擅長)

④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繕”,擦拭)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7

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古今異義)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1.敢以煩執事古義:文中是對秦穆公的敬稱,不敢直接稱對方時的婉轉說法。今義:掌管某些項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動詞或名詞。

2.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個人。今義:尊稱人的妻子。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 古義:像爪和牙一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

6.苟得聞子大夫之言。 古義:古代官職,位於卿之下,士之上。今義:醫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 古義:死在野外屍體不能收殮埋葬。今義:隱蔽的.事物,缺陷,矛盾,問題等顯露出來。古義:原野。今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義:男子。今義:男女結婚後,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 古義:土地方圓。今義:田地或疆域。

10.河內兇 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兇惡。

11.是使民養生葬死無憾也 古義:供養活着的人。今義:保養身體。

12.鄰國之民不加少 古義:更。今義:增加。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音cān,驗,檢查。今義:探究並領會

14.假輿馬者 古義:借。今義:虛僞的,不真實的

15.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腿,蟹腳。今義:兩腿彎曲,使一個或兩個膝蓋着地。

16.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此代指金屬製的刀劍等。今義:一種貴重金屬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8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及相關知識點

《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舊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爲系西漢劉歆改編,近人認爲是戰國初年人據古各國史料編成。多用事實解釋《春秋》,同《公羊傳》、《穀梁傳》用義理解釋有異。《左傳》起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終於公元前464年(魯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敘事更至於公元前454年(魯悼公十四年)爲止。

《勾踐滅吳》原文翻譯、註釋及相關知識點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攻越兵敗而亡,死前囑其子夫差復仇。夫差練兵三年,於公元前494大敗越兵,越幾亡。越王勾踐領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外示弱求和於吳,內取十年生聚、富國強兵之策,終於滅掉了吳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翻譯及相關知識點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著名國別體史書《戰國策。齊策一》講述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該文是《戰國策》中的經典名篇。《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爲西漢時的史學家劉向所編。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翻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爲後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表現出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求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寡人之於國也》原文翻譯及相關知識點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段對話,貫穿全文的線索就是“民不加多”。在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爲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是否穩定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因此,各個諸侯爲了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勸學》原文翻譯、註釋及相關知識點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勸學,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荀子認爲,學習可以 增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全身遠禍;正確的學習態度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於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於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記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莊子。秋水》原文翻譯、註釋及相關知識點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

高一文言文知識點9

1.《燭之武退秦師》

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

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荊軻刺秦王》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高興,喜歡。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

請辭決矣 “決”,通“訣”,告別,辭別。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同“捧”。奉,兩手捧着。

秦武陽色變振恐 “振”,通“震”,害怕。

圖窮而匕見“見”,通“現”,出現,顯露出來。

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繞。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鴻門宴》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願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