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六年級試題 > 《十六年前的回憶》重點難點疑點解析練習題

《十六年前的回憶》重點難點疑點解析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十六年前的回憶》重點難點疑點解析練習題
《十六年前的回憶》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瞭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後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蹟,學習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除了開頭外,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敘述。在講“被捕以前”這部分中。作者因爲年紀小對父親爲什麼燒掉書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問父親,卻只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爲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爲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裏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樣,就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這兩個方面的統一。在嚴重的局勢下,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在講“被捕”這部分中,李大釗同志是沉着鎮定,從容不迫。如他說:“沒有什麼,不要怕。”“不慌不忙地從抽屜裏取出一支閃亮的小手槍,就往外走。”這充分表現了李大釗同志處變不驚,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在講“在法庭”這部分中,從“亂蓬蓬的長頭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說明了李大釗同志即使受過苦刑,仍然保持着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

  2、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前後照應的寫法及這種寫法的好處。在寫文章時,前文說到的事物,後文做必要的照應。文章後邊要說的內容,文章的前文要做必要的交待。使文章有整體感、連貫性。這也就是說寫文章要做伏筆和鋪墊。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文中,前面“有時候他留在家裏,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裏去。”文章後面“爲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再如文章一開頭就寫:“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課文結尾寫了“我低聲對母親說:‘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的照應叫首尾照應。

    文章中運用前後照應可以使讀者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便於抒發作者的感情,突出文章中心。

  3、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籍”讀jí。“舅”的上邊是“臼”。“怖”的左半邊是“忄”,與心理活動有關。

    聯繫課文理解下列詞語:

    幼稚:因年紀小,缺乏經驗,考慮問題比較簡單。

    會意:會,理解。領會了別人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一擁而入:擁(人羣)擠着走。很多人同時闖進門來。

  4、體會課文中重點語句: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當時李大釗同志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着。

    偉大的力量,指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李大釗之所以能在敵人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不因親人的哭喊而憂傷,就是因爲他忠於革命,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他心裏裝着革命事業。表現出了李大釗忠貞不屈的崇高革命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