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大全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古往今來,有人因友得福,有人因友得禍。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大全,希望有所幫助!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大全

  成語典故一:管鮑之交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爲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着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爲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纔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爲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成語典故二:刎頸之交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着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着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爲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趙國。趙王爲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爲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爲自己英勇善戰,爲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是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爲什麼,他們說:“我們爲您做事,是因爲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着趙國,作爲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揹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爲國效力。

  成語典故三: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後漢書.吳佑傳》。

原文:“時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爲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爲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爲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爲朋友。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爲一段佳話。

  成語典故四:莫逆之交

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記述:“子祀、子興、子梨、子來四人相語曰:‘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爲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爲頭腦,以有爲脊背,以死爲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爲一體就可以成爲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爲好朋友。

  成語典故五: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爲世上再沒有值得爲之彈琴的人了。

不是隻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成語典故六:管寧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爲朋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着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着有圍棚的車穿着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成語典故七:膠漆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爲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爲知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爲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批准。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爲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後,便私下替他還債。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來,才真相大白。

陳重與雷義兩人同時官拜尚書郎,雷義因爲代人受罪,被上級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爲理由,辭職一同還鄉。後來陳重複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爲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後又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成語典故八:雞黍之交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爲友。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後,同歸鄉里。範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後回來,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令郎令嬡。”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這麼長的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麼能那麼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爲你們釀酒。”到了約定的這一天,範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成語典故九:捨命之交

“捨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來自於“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選.劉峻.廣絕交論》:“莫不締恩狎,結綢繆,想惠莊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注:“《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爲死友,聞楚王賢,往尋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倂衣糧與角哀,入樹中死。’”

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爲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成語典故十:忘年之交

東漢時期,有一對好朋友名字分別叫作孔融和禰衡。孔融當時在韓廷擔任少尉卿,年齡已經四十出頭,而禰衡纔剛剛二十出頭,他是個學富五車的人,思維非常敏捷,爲人處事也很有個性。

禰衡初到許昌的時侯大家都建議他去拜訪拜訪當地的達官貴人,禰衡卻說道:“除了楊修和孔融之外,許昌城裏就沒有值得我去拜訪的人了。”

此言傳到孔融耳朵裏以後,孔融對禰衡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想這樣的年青人一定是個才高八斗的人,於是他換上便裝前去拜訪禰衡。二人見面之後經過交談便覺得相見恨晚,相互間有說不完的話,比多年的老朋友還更多話題。

孔融稱禰衡是“顏淵(孔子的得意門生)復生”,禰衡則稱孔融是“仲尼(指孔子)不死”。在年齡的界限之下他們並沒有感到生疏,成了忘卻年齡的朋友。

孔融後來數次向曹操推薦禰衡,但曹操在禰衡的眼裏只不過是一個“奸相”,曹操召見他的時侯他都稱病扒卻,曹操氣得怒髮衝冠,一氣下便想要借刀殺人,他把禰衡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麾下,禰衡很快便把黃祖得罪了,後來被黃祖找個藉口殺了,後來孔融也被曹操給殺了。

  成語典故十一:貧賤之交

熟語“貧賤之交不可忘”,經常被人們引用,也知道它最早見於《南齊書.劉悛傳》;但,“貧賤之交”四字溯源何處,就很少爲人所知了。其實,“貧賤之交”四字溯源何處,就很少爲人所知了。其實,“貧賤之交”和“知人不易”兩語,都與平原君、虞卿有點關係。

虞卿,是有正直節操的賢臣,不是一般的播弄口舌以求富貴的遊說之士。他穿着草鞋,扛着雨具,第一次見到趙孝成王,趙孝成王就賜給他黃金二千兩,白璧一對;第二次見到趙孝成王,他就當上了趙國上卿。所以人們稱他虞卿。

早先,魏國國相魏齊,爲了避禍,逃到他的朋友平原君家裏藏了起來;因爲秦國國相范雎,以前曾受過魏齊羞辱,所以秦昭王想抓到他爲范雎報仇,於是秦王就寫了封口氣和好的信給平原君,說:“我早就聽說過您的高尚行爲,您如果有幸過訪我,我願意和您痛痛快快地喝十天酒。”平原君害怕秦國,又相信秦王的誠意,果真來到秦國了。不想秦王和平原羣只喝了幾天酒,就變了臉威脅說:“昔日周王得到呂尚,尊爲太公;齊醒公得到管夷吾,敬爲仲父。現在範君也是我的叔父。

範君的仇人,在您的家。但願您派人回家把他的頭拿來,不然的話,我不讓您回國!”平原君回答說:“和尊貴的人交朋友,是因爲自己卑賤;和富有的人交朋友,是因爲自己貧困。那個魏齊,是我的朋友,現在有難。就是他在我家裏,我也不會交出,何況他現在並沒有在我家。”秦王當然不信平原君的話,就又送信給趙王說:“您的弟弟在我手裏,範睢的仇人魏齊在平原君家時裏,您快點派人把魏齊的頭拿來!不然,我不但不放您弟弟回國,還要舉兵討伐趙國。”

趙王害怕了,忙派兵包圍平原君家,搜捉魏齊。魏齊趁天黑逃出了平原君家,俞俞跑到虞卿那裏求救。虞卿考慮難以說服趙王收回成命,就解下相印,棄官和魏齊一塊改裝潛逃到魏國,打算通過信陵君的幫助到楚國去。他們未抵大粱城,信陵君已得到了消息,可是,信陵君害怕秦國,郄着不想會見他倆,只是一再追問門客:“這虞卿是臬的人啊?”這時候,魏國著名的義士侯贏在旁,聽了信陵君的問話,不由得嘆了口氣說:“唉,真是人雖然不容易被瞭解,瞭解人也真不容易!那個虞卿腳穿草鞋,肩扛雨具,趙王第一次見到他,就賞賜他白璧一對,黃金二千兩;趙王第二次見到他,就拜他爲上卿;第三次見到他,到底授給他相印。封爲萬戶侯。在那個時候,天下人都知道他了。

而那個魏齊,在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來找虞卿。虞卿不敢看重高官厚祿而置朋友的難處不顧,就解下相印,扔下萬戶侯,和魏齊悄悄出走。他是爲了解救賢士厄難纔來投靠公子,而公子您卻還問什麼‘是怎樣的人’!唉,真是人雖然不容易被瞭解,瞭解人也真是不容易啊!”信陵君聽了很是慚愧,立刻駕着車到郊外去親迎虞卿和魏齊。不想魏齊聽到信陵君開頭不願見他的消息,又急又氣,還怕因爲自己而拖累虞卿,就拔劍自殺了。等信陵君趕到,魏齊早斷氣了,信陵君見狀痛悔不及。後來,趙王聽到消息,到底把魏齊的腦袋弄來,派人送給秦王,秦王這才把平原君放回趙國。

後來,人們就把那種相結以義,可以託生死,救急難的朋友交情叫作“貧賊之交”;用“知人未易”來表明要真的瞭解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不容易的。

  成語典故十二:門無雜賓

晉朝時期,晉陵的太守劉耽有個兒子名叫劉惔,劉惔從小就好學,長到青年時就很有學問。因爲他的爲人品格很端正,因而受到當時士大夫們的器重,他的名氣一天天的大起來。

後來晉明帝對他的學識和人品都很滿意,便把廬陵公主嫁給了劉惔。劉惔跟廬陵公主結婚以後還是一貫的保持着原來的個性,他只跟人品高學問好的人有交往,對於那些達官貴人和不學無術的人他都不願意跟他們來往。

劉惔主張清靜無爲,並以道家學說爲生活導向。他在擔任丹楊尹的時侯衙門裏沒有一點兒亂哄哄的現象,他的住處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正在隱居的人的住所,門口沒有雜七雜八的賓客。劉惔死的時侯只有三十六歲。

  成語典故十三:生死之交

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相識,約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焚香而拜:“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打天下,義字爲先——這就是著名的“桃園結義”。劉備、張飛和關羽三人在桃園結爲生死之交。

  成語典故十四:市道之交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將軍叫廉頗。他曾多次戰敗齊、魏等國,爲趙國立下了屢屢戰功。因此,趙惠文王拜他爲上將軍。這個時候,前來登門拜訪和奉承他的人便很多。他們中間,有朝臣貴族,有名人賢士。廉頗的府門關不住。常常是,太陽剛剛升起,拜訪和奉承的人已經叩門來了;太陽就要落山,拜訪和奉承的人還沒有走盡;有的時候,拜訪和奉承的人晚上也來;有的還常常坐到深更半夜,讓廉頗將軍很無奈。

後來,秦趙之間爆發長平之戰。趙惠文王的兒子趙孝成王拜廉頗爲帥。廉頗帶20萬精兵到長平迎戰秦軍。他到長平後,堅信秦軍勞師遠征,糧草供給不足,士兵疲勞,士氣不高。於是採用了“堅壁持久”之策,雙方就這樣僵持了一年多。眼看拖得遠離本土的秦軍已潰不成軍。可就在這時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爲將,廉頗被罷了“官”。

被罷了官的廉頗回到了邯鄲。這時候,拜訪和奉承的人一個也不見來了。那些朝臣顯貴不來,就是文人賢士也不見來登門。廉頗府上的大門不僅夜間關着,白天也不見開了。因趙括只會“紙上談兵”,長平大敗,一夜之間,秦國坑殺趙國40多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國力衰微。

這場戰役結束之後不久,燕國的相國慄腹認爲:趙國年富力強的人全死在長平,他們的孤幼尚未長大,很可以發兵去攻打。燕王採納了慄腹的計謀,舉兵攻趙。趙孝成王又起用廉頗爲將,帶兵去迎擊燕軍,在高地一帶擺開了戰場。廉頗不愧爲名將,高地一仗打得很好,不僅把燕兵打得潰不成軍,而且還殺死了燕國相國慄腹。又乘勝進兵,圍攻燕國都城。結果,燕國提出以割五座城給趙國,作爲求和的條件,趙軍才答應退兵。這一仗結束後,趙孝成王把尉文邑封給廉頗,號稱“信平君”,並又使廉頗代行相國的職務。廉頗的聲望又高了起來。這樣一來,那些因廉頗被免職而不再登門的拜訪和奉承的人,又陸陸續續登門拜訪和奉承來了……

廉頗是個正直的人,很看不慣這些人的市儈作風。於是,見那些人又找上門來,便下了逐客令。他說:“喂!諸位,你們還是請回去吧!”這時候,有一個客人站出來對廉頗說:“廉將軍,你得勢時,我們來追隨你;失勢時,我們就離去。天下人以利害相交往,這是很自然的事。你何必怨恨與發火呢?”“唉!”廉頗沒什麼好說,只是嘆了一口氣。

  成語典故十五:布衣之交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遊。”

戰國時期,齊國公子孟嘗君的一個門客愛上了孟嘗君的一個寵妾。雖然這事沒留下什麼真憑實據,但是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了。有人對孟嘗君說:"這個人的人品實在是太差了,他做你的門客卻對你的姬妾心懷不軌,這樣的人太不講道義,根本就不能留他在世上。"可是孟嘗君卻說:"看見漂亮的女人心生愛慕之情是人之常情,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可原諒的,這事就這樣吧,以後就不要再提了。"這些話後來傳到了那位門客的耳朵裏,他十分慚愧,同時對孟嘗君的寬容心懷感激。

過了一年多,孟嘗君找來那個門客,對他說:"您到我這裏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您的才華我是知道的,但是我這裏沒有合適您的官職,讓您做個小官又委屈了您。衛國國君跟我是布衣之交,在他還沒有顯貴的時候,我們的關係就已經很好了。所以您可以帶上一些車馬禮物,我向衛君推薦您,您今後去投奔衛君吧,他會很好地對待您的,興許在他那裏您會有更大的發展!"

那個門客到了衛國,因爲是孟嘗君推薦來的,所以很受衛君的器重,在衛國做了大官。後來,齊、衛兩國關係惡化,衛君想趁機聯合其他幾國進攻齊國。這個人知道後,就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我是一個無德無才的人,把我推薦給國君您。如今國君這樣器重於我,有幾句話我卻不能不說。齊、衛兩國的先君,曾經殺牛宰羊,盟誓說:齊衛兩國後世永遠不互相攻伐,如果互相攻伐,那麼他的下場就是這樣。現在國君卻要聯絡各路諸侯去攻打齊國,您這樣做是有違先君盟約的,而且也對不起曾經幫助過您的孟嘗君。希望您能放棄攻打齊國的想法,這樣對齊、衛兩國和國君您都有好處。今天如果國君能接受我的意見那最好不過;如果不能,我就只好以死相諫,流盡我的熱血,血染國君的衣襟,以報孟嘗君對我的知遇之恩!"說完,就拔出寶劍準備自刎。衛君聽完慌忙攔住他說:"先生千萬不可如此!您這樣珍惜故交,我怎麼能不顧朋友之誼呢?我答應您就是了。"於是,衛君下令撤軍,齊、衛兩國又重新和好。

後來齊國人知道這件事情,都說如果不是當初孟嘗君對那個門客寬宏大量,就不會有齊國今天的轉危爲安!看來對人寬容一些是沒有壞處的。

  成語典故十六:風雨同舟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孫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後人尊稱爲“兵聖”。他對兵法頗有研究,著有《孫子兵法》。

一次有人問他如何用兵纔不會戰敗,他說:“善於用兵的人在打仗時,會讓自己的軍隊像蛇一樣靈活敏銳,可以隨時反攻。蛇在頭部受到攻擊時,就用尾巴還擊;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用頭部進行反擊;在腹部受到攻擊時,則會用頭部和尾巴一同反擊。”

這個人又問孫子:“蛇會這樣做是由於自身受到攻擊的本能反應,但打仗的時候,您怎麼能保證士兵之間也能相互照應呢?”

孫子回答說:“你不需要擔心這一點。戰場上兩軍交戰時如果自己軍隊敗了就會導致全軍戰敗。關係到生死的時候,士兵們當然會相互照應。我聽過一個故事:吳國和越國連年交戰,兩國的百姓也因此相互厭惡。有一次,吳國人和越國人一起乘船渡河,剛上船時,兩國的人互不理睬,當船行到河中間時,天色突然大變,瞬間就颳起了狂風,巨浪拍打着小船,眼看就要翻了。兩國的人忘記了仇恨,相互幫助,一同奮力划槳,最終使得船安全到了河對岸。相互仇視的人遇到困難都能夠如此,更何況是一同戰鬥、如同兄弟一樣的將士們呢!”

  成語典故十七:傾蓋如故

【出處】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

西漢時齊人鄒陽,有一次到樑地遊玩,因爲他人的誣陷,被樑孝王劉武關進監牢,且將要被處死。然後,鄒陽就在獄中給樑孝王寫了一封表忠心的信,即《獄中上書自明》,信中內容大概爲:

“有相處到老還是陌生的,也有停車交談一見如故的。”爲什麼?關鍵在於理解和不理解啊。

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用自己的人頭交給荊軻來幫助太子丹成就大事;王奢離開齊國投奔魏國,上城樓自殺來退齊軍以保存魏。

王奢、樊於期兩人並非對齊、秦陌生而對燕、魏有深厚的關係,他們離開前兩個國家,爲後兩個國君效死,是因爲行爲與志向相合,他們無限地仰慕義氣。

蘇秦不被天下各國信任,卻爲燕國守信而亡;白圭爲中山國作戰連失六城,到了魏國卻能爲魏攻取中山國。爲什麼?確實是因爲有了君臣間的相知啊。蘇秦做燕相時,有人向燕王說他壞話,燕王按着劍把發怒,用貴重的馬肉給蘇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國後很顯貴,有人向魏文侯說他壞話,魏文侯賜給白圭夜光璧。爲什麼?兩個君主兩個臣子,互相敞開心扉、肝膽相照,豈能被不實之辭所改變呢!

鄒陽成功憑着這封《獄中上書自明》,打動樑孝王,被釋放,並被奉爲貴賓。

於是,後人根據鄒陽信中的內容,總結出成語“傾蓋如故”,用來指偶然結識的新朋友卻像友誼深厚的舊交一樣。

  成語典故十八:推心置腹

【出處】《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王莽篡漢後,發生了農民起義。後來,南陽的豪強,西漢皇族劉縯、劉秀兄弟也乘機起兵,加入了綠林起義軍,準備奪取政權,恢復劉氏的天下。

王莽聽說昆陽失陷,派42萬大軍前往鎮壓。起義軍在劉秀的正確指揮下,以劣勢兵力擊敗了王莽軍。

接着,蕭王劉秀主動要求去河北安撫各州郡,他在河北爭取人心,擴充力量。接着,劉秀派出14名將領,帶領大批兵馬,去消滅河北的銅馬起義軍。經過多次激戰,劉秀終於擊潰了銅馬起義軍,數十萬人向他投降。爲了壯大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劉秀決定收編這一大批人馬,並把投降的起義軍首領封爲列侯。但是,這些首領心存疑慮,不相信劉秀會信任他們。劉秀瞭解到他們的心思,就讓他們各自回營,照樣帶領自己的部下;劉秀騎着馬,只帶幾名隨從,到一個一個軍營去慰問他們。

這些投降的將領見劉秀這樣毫無戒心地對待他們、關懷他們,感動地說:“蕭王如此推心置腹,我們怎能不爲他賣命呢。”

劉秀見他們都已經打心裏服了自己,就把他們分別安排爲自已將領的部下。這樣,他一下子就增加了數十萬人馬。關西那一帶原來只知道銅馬,都把劉秀說成是“銅馬皇帝"。

  成語典故十九:淡水交情

孔子問桑雽道:“我兩次在魯國被驅逐,在宋國受到伐樹的驚辱,在衛國被人剷除足跡,在商、周之地窮愁潦倒,在陳國和蔡國間受到圍困。我遭逢這麼多的災禍,親朋故交越發疏遠了,弟子友人更加離散了,這是爲什麼呢?”

桑雽回答說:“你沒有聽說過那假國人的逃亡嗎?林回捨棄了價值千金的璧玉,揹着嬰兒就跑。有人議論:‘他是爲了錢財嗎?初生嬰兒的價值太少太少了;他是爲了怕拖累嗎?初生嬰兒的拖累太多太多了。捨棄價值千金的璧玉,揹着嬰兒就跑,爲了什麼呢?’林回說:‘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這個孩子跟我則是以天性相連。’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拋棄;以天性相連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包容。相互收容與相互拋棄差別也就太遠了。而且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麼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孔子說:“我會由衷地聽取你的指教!”於是慢慢地離去,閒放自得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一個侍學於前,可是他們對老師的敬愛反而更加深厚了。

有一天,桑雽又說:“舜將死的時候,用真道曉諭夏禹說:‘你要警惕啊!身形不如順應,情感不如率真。順應就不會背離,率真就不會勞苦;不背離不勞神,那麼也就不需要用紋飾來裝扮身形;無須紋飾來矯造身形,當然也就不必有求於外物。’”

  成語典故二十:關寧削席

從《世說新語.德行十一》開始,表示朋友之間的友誼徹底破裂,聯繫中止,或者不同志向不同方式的人不再做朋友。關寧和華欣正在花園裏除草。當他們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時,關寧仍然揮舞着鋤頭,看到了瓦石。華歆高興地撿起那枚金幣,然後扔掉了。

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個墊子上看書,一個男人坐在一輛有棚子和裙子的汽車裏,正好經過門口。關寧還像以前一樣看書,華歆放下書出去看。關寧割下席子,與華歆分頭而坐,道:“你不是我朋友。”通過關寧和華歆鋤菜看金,看玄勉進門時的不同表現,說明他們在德行上是相得益彰的。

  成語典故二十一:志同道合

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爲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復假z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恃才傲物,狂放不偶,一直與哥哥曹丕不和。曹操他死後,曹丕廢掉漢獻帝,自己做了皇帝,就是魏文帝。曹植被封爲東阿王,爲此他經常暗自怨憤,覺得自己雖有滿腹才學卻無用武之地。

被封爲東阿王后,曹植曾上疏談論自己對舉賢任能的看法,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以前商湯時的伊尹,本是個下賤的陪嫁傭人;周文王時的呂尚(即姜子牙),原是個地位低下的屠夫、釣魚人。他們後來都成爲棟樑之臣,併爲國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這說明湯武、周文王等君主能任用志同道合、足智多謀的賢能人啊!”

曹植上疏的內容雖然很中肯,但因曹丕對他有成見,並沒有重視他的上疏,相反還設下“七步成詩”的陰謀,打算除掉他。後來,曹丕雖然經七步逼詩後,爲兄弟之情所感動,放棄了除掉曹植的打算,但仍一直壓制着曹植,曾多次變動他的封位。曹植始終爲此鬱郁宴歡。他多次想和曹丕面談,但卻一直遭到拒絕,最後抑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