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且能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何樂而不爲呢?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閱讀。是爲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找準一個切入點——以題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春艽蟮姆獎恪U餷腥氳閿倘縭欽障嗌閿笆毖扒蟮淖羆呀嵌齲又如高明的服裝設計師在衣料上最關鍵的一剪。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啓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說話。因爲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爲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爲什麼是葫蘆?”

三、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爲情感線,或爲敘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纔不至於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爲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爲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爲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四、創設一種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

爲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多處採用情境創設法:

1、想象法創設情境

在教學課文第一段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可愛”“掛”等詞語,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同學們,剛纔你們都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小葫蘆長得很可愛。

生:我看到了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蘆。

生:我看到了藤上長了幾個可愛的小葫蘆。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小葫蘆很可愛?

生:我從“掛”字看出小葫蘆很可愛,因爲“掛”字讓我感覺葫蘆好像在風中搖動,一蹦一跳,十分可愛。

通過想象,把孩子們帶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從而有身臨其境之感,好像葫蘆就在他們眼前,那個人就在他們的身邊。

2、角色體驗創設情境

爲了讓孩子們理解那個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這句話,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拿出一個小葫蘆)那個人是怎樣看着他的小葫蘆的?

生:(做出一動不動的樣子)看着小葫蘆。

師:你爲什麼這樣看呢?

生:書上說那個人盯着小葫蘆,所以要一動不動地看。“盯”就是一動不動地看。

師:是啊,上課時,同學們都盯着黑板。那個人盯着小葫蘆說了什麼?

生:(齊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小葫蘆,誰來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蘆)說……

師:你現在的心情怎樣?

生:我很急,希望我的小葫蘆快快長大。

師:那麼你會怎樣讀這句話?(指導朗讀)

……

師: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對誰說的?

生:對葫蘆說的。

生:對自己說的。

師:你從哪知道的呢?……

師:這種自己對自己說話,我們稱爲“自言自語”,老師就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次,我的筆不見了,我自言自語地說: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麼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會?

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應用“自言自語”說出自己的經歷)

這樣,我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五、培養幾種能力——以學定教

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關鍵在於教師教學的思想。只有首先端正教育思想,才能贏得改革的深層次的突破。語文課堂實踐中的一環一節,一招一式看似簡單,實際都是教者爲學者的能力培養而獨具匠心的科學設計。因此學生的能力培養是我們教學的着眼點,也是最終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我力求培養學生的以下幾種能力:朗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言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