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導語:《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歡迎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這學期在校教研活動中,執教了《我要的是葫蘆》第一課時,反思如下:

1、內容教學宜簡單

我認爲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環節不可省,但是不宜花時過多,於是我巧妙地藉助課文的插圖激起學生讀文慾望,讓他們一一找到相對應的課文內容,在讀通、讀正確中讓學生自己讀懂了寓言故事的大概。在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短語卡片,這樣,葫蘆的生長過程自然呈現,清晰明瞭。

2、字詞教學要注重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共6個。教學中,我重點是學習“葫、蘆、藤”等字。因爲生活在城鎮的孩子遠離田園生活,他們沒有看到過葫蘆,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麼樣兒的。因此,這裏的教學環節是這樣設計的:由圖識葫蘆,觀察字形特點,帶出詞串教學:葫蘆藤、葫蘆葉、葫蘆花、小葫蘆,而後順接到了讀準短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葫蘆花|”、“可愛的小葫蘆”的教學,讓學生在讀中知道了“葫蘆”的特點,從字到詞再到句的教學呈現年段教學特色,還起到了積累語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學,我還讓學生從聽字音到觀字形再到“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讓生字的教學進行有效的音形義三結合,在潤物無聲中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把語言訓練點和能力培養點有機地結合起來。

3、寫字教學需到位

寫字教學於第一學學段的學生來說不但不能省去,而且還需用時頗多。我在指導學生書寫並不機械單一,而是教給學生觀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漢字的結構美,發現漢字的造字規律,利用熟字記生字、區別形近字,既有能力培養點的訓練,又有方法習得點的訓練。若能抽點時間讓學生在書寫中進行互評,可能效果會更佳。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爲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爲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閱讀感悟和體驗,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閱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閱讀行爲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組織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纔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內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採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首先,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爲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加之語言描述,細節描述,情態描述,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如何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述,心理活動,神態。並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思考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潛力和詞彙量。像在強調反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麼!”的朗讀時,爲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爲有幾個蟲子沒關係,不可怕,不用怕。就應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說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說,他不把蚜蟲放在眼裏。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說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好處,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導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說說葫蘆的樣貌。意圖第一是爲了提高孩子的觀察潛力,第二爲了強調細節描述,怎樣把物體描述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爲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麼樣貌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述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爲了能讓孩子說出葫蘆的樣貌,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還說,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說不出來。如果當時給出的語言提示是詞語,比如()的葫蘆藤()的葫蘆葉……他們回答的用心性也就會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