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4篇範例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4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4篇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1

《給予是快樂的》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偶遇一個小男孩子,在產生了兩次誤會後,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靈,從而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樣一個道理。全文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自然,但是又極具感染力。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以“自主探究”爲主線,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理解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語言,探尋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最終對“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突現學生閱讀的自主化與個性化。

一、抓住關鍵,引發探究慾望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關鍵是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開始階段,我讓學生針對文末的一句對課文起到總結作用的關鍵句:“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好好讀讀,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提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是保羅是怎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二是爲什麼給予是快樂的或給予是快樂的應該怎麼理解?然後以這兩個問題爲起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弄清整個經過,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探究爲什麼給予是快樂的。

二、聯繫語境,探究詞句意蘊

由於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到具體的語言,在對語言的品讀中注意裏面的一些關鍵詞句,在與具體語言的對話中,探究這些詞句的意蘊。如在課文第三到第五小節中,有兩個近義詞:“吃驚”和“驚訝”,我在課堂中就讓學生反覆地品讀,想想這裏的兩個詞語分別指的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探究意思相同的詞的不同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個部分的內容。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2

《給予是快樂的》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記敘文主要寫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與一個小男孩在短暫的接觸中,由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揭示了“給予是快樂的”人生哲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受到助人爲樂、樂於奉獻的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我順着故事的情節通過課件,特別是老師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進而引導學生透過字詞感受語言,從語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和保羅的心理感受,使訓練情境的創設比較自然。在教學中,我給了學生較充足的時間去讀,在適當的引導後,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從一開始的讀全文到後來的品讀人物對話,再到讀課外資料。學生在讀中,體會語言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語言文字的內涵,同時把讀書的感悟通過有聲的朗讀加以提升。

但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這篇是略讀課文,而我始終還是感覺不敢放手,講的太多,讓學生自感自悟得太少。還有在課堂上很多學生都會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師課前沒有準備的問題。都說課堂生成比預設更爲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師要博學。因此,多閱讀,多積累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教完這一課,我覺得作爲老師在課堂上真的要懂得利用學生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回答捕捉教學的資源,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達到心靈的共鳴。同時在備課時要下功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這樣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3

《給予是快樂的》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記敘文主要寫了保羅在聖誕節之夜與一個小男孩在短暫的接觸中,由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揭示了“給予是快樂的”人生哲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理解“獲得”與“給予”的矛盾化解、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昇華人物品質,從而受到助人爲樂、樂於奉獻的思想教育。

爲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學時我着重抓住小男孩這一中心人物,整堂課的設計也是緊緊地圍繞着小男孩這一中心人物層層展開的。在教學前我沒有特意佈置學生預習,於是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環節:教師引讀部分文句,學生以“我以爲……”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後與課文中男孩實際的言行表現作對比,從中體會男孩的心靈美。

爲了達到他們能放開思維想象說話的.目的。在引讀課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充分展開他們想象的翅膀。在引讀“聖誕節的前一天,保羅從辦公室裏走出來的時候,看見一個男孩在他閃亮的新車旁走來走去”時,我問學生:“這時候,我以爲……”學生有的說:“我以爲小男孩很喜歡這輛車。”有的說:“我以爲小男孩沒見過這麼漂亮的車。”有的說:“我以爲小男孩也想有這樣的車。”還有的說:“我以爲小男孩想偷這輛車。”(大部分同學都笑了)……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猜測。然後我話鋒一轉:“是這樣的嗎?”學生不確定。“好,翻開你們的課本往下看。”在我的指令下,學生馬上翻開課本,饒有興趣地往下讀,他們讀書的勁頭可大着呢。一放下書,學生紛紛舉起了手:“老師,小男孩很喜歡這輛車,從他‘有時候伸手輕輕地摸一下,滿臉羨慕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來。” 我輕輕地點頭:“嗯,你很會讀書。”“老師,小男孩對這輛車是誰的很好奇,因爲他問保羅那車是不是他的。”通過這一想象與閱讀原文的對比,學生對男孩愛惜車子的情感有了深刻的體會,這時,指導從“輕輕地摸一下”讀出小男孩的善良及對車子的愛惜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讀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驚歎地說:‘哇,我希望……”時,我再問學生:“我以爲男孩希望……”學生又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我以爲男孩希望也有這樣一輛新車。”有個學生說:“我以爲男孩希望也有一個會送車給他的哥哥。”“對,保羅也是這樣想的,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我話鋒又一轉,“趕快打開課文往下讀,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麼。”學生又埋頭讀起書來,讀完後學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這個男孩想當能送車給弟弟的哥哥。這說明了什麼呢?顯然,這個男孩很愛他的弟弟。通過這一想象和文本的對比,學生自然明白了這一點。

在引讀男孩懇求保羅把車開到他的家門口的時候,我又問學生:“這時,我以爲……”學生依然興致勃勃,紛紛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在他們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我又引導學生讀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們想的那樣,是爲了炫耀或者請保羅吃東西表示感謝。顯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羅一樣,都錯了。經過再一次的想象與對比,學生對男孩這個人物形象漸漸清晰。一堂課下來,學生對小男孩的印象特別深刻。

通過三次學生未讀文本前的想象、以爲以及細讀文本後的獲得的認知作對比,學生逐步地把握住了男孩這一人物的形象。而這個過程是在輕鬆愉悅、開放自然的氛圍中進行的,我感到他們前所未有的投入,而自己是前所未有的輕鬆。整個過程他們是主角,而我只是一個“引路”的角色。之前,我一直埋怨孩子們思維太窄,讓他們說感受等總說不出個所以然,現在我清晰地意識到,他們之所以說不出個所以然,是因爲作爲教師的我沒有很好地搭建平臺,很好地爲他們的“說”作好鋪墊。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一個方面。

當然,這節課也有遺憾,那就是由於以上這個環節花費的時間較多,以致原來設想的“拓展延伸,昇華主題:讀《給,永遠比拿愉快》及有關‘給予’與‘施’的名言名句,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解”這一環節沒有落實好,讀,讀得不充分,而悟亦悟得不明白。有人說教育永遠是一項遺憾的藝術,的確這樣,正因爲有遺憾,我們纔會積極地尋求對策,意圖消除遺憾。

四年級語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4

《給予是快樂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聖誕節前夕,保羅偶然結識了一個生活貧困的小男孩,在短暫的相處中,小男孩的言行強烈震撼了保羅的心靈,使他深深體會到“給予是快樂的”。文章的重難點是從文中人物的語言和行爲中體會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和保羅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這篇課文時,首先是從“快樂”一詞去導入,讓學生說說自己快樂的經歷,很多學生談到“過生日,會很快樂,因爲可以得到紅包,可以買新衣服”;“六一兒童節,也會很快樂,因爲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禮物”;“得到老師的表揚,會感到很快樂”“考試得了高分,會很快樂,因爲可以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和同學們的稱讚”……我抓住他們回答中的“得到”說“得到確實是讓人快樂的”,可是今天學習的課文——《給予是快樂的》“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爲什麼是快樂的呢?然後讓學生根據自讀要求自學課文,在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後,讓學生說說保羅兩次出乎意料的是什麼,再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地方,有感情的讀讀,並說說爲什麼而感動。學生多數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話來談出自己感動的地方;在提出問題的環節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起來有三個:

1、保羅爲什麼眼睛溼潤了?

2、保羅爲什麼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進車?

3、保羅爲什麼感受到“給予是快樂的”?

我覺得學生這些問題很有價值,就讓他們在小組裏進行討論,而且這三個問題是緊密聯繫的,弄清了第一個,後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問題拋回給學生,讓他們討論,學生說保羅因爲被小男孩的話所感動,我繼續往下“僅僅是那些話嗎?還是小男孩那顆善良的心,那對弟弟的無限關愛感動保羅?”學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緊接着下來的第二個問題,學生就很容易解決了,他們說:因爲保羅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讓弟弟快樂的心所感動,他要幫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實現他們的願望,讓他們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然後我還讓學生說說爲什麼說“他們三個人一起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學生在回答保羅爲什麼難忘時,已經把課文的最後一段也解決了。最後,讓學生閱讀《給,永遠比拿愉快》。

上完這一課,我覺得老師在課堂上利用學生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捕捉教學的資源,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達到心靈的共鳴,效果比較好。

《給予是快樂的》的教學反思3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選編了不少外國的文學作品。《給予是快樂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這些文章不僅有很強的人文性,而且在謀篇佈局上也很有特點。我有幸在縣名師展示活動中聽到過天寧小學的吳老師上過此課。

在聽了名師的課後再來上我自己的課,可從中借鑑。與她相比我明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課的一點感受。

《給予是快樂的》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保羅在聖誕節前夜,用哥哥送給他的一輛新轎車,載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腳有殘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保羅從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

課文在記敘事情的過程中,作者較多地記敘了保羅和小男孩的對話,以及保羅的心理活動。文章內涵的意思就在這些句子中:

1、辦公室前,保羅聽了小男孩的話:“……天哪!我希望……”以爲小男孩希望也有一個這樣的哥哥。但是聽了小男孩接下去講的一句話,卻十分驚訝。

小男孩說:“我希望我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這話的意思講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羅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想錯了。保羅很驚訝,非常佩服他的志氣。

2、當小男孩請求保羅把車子開到家門前時,保羅認爲他是想在鄰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着車對弟弟說了一段話,保羅此時才知道,原來小男孩只是想讓他的弟弟看看保羅的車,對他的弟弟說,將來長大了也送一輛車給弟弟。

理解小男孩說的這幾段話,是整個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只有理解了這段話,才能知道保羅錯在哪裏,才能正確地理解什麼叫“給予”。小男孩對弟弟說這段話,不僅僅是一定要像保羅的哥哥那樣,送一輛新車給弟弟,而是啓發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氣,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會有幸福。

3、保羅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過了一個夜晚。

我發現吳李英老師的課就是緊緊圍繞這寫句子展開的,在讓學生理解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其中的感情。我上課時,也模仿吳老師的教學過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許是教學經驗的差距吧,也許是對課堂的駕御能力的差距吧,我們四⑵班的同學在體會這幾句話的意思時就是無法深入。

以致於原本一課時的內容上了兩個課時而且效果還不理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多反思,多總結,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