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活化石教學反思(通用8篇)

活化石教學反思(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活化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化石教學反思(通用8篇)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1

上這課之前我就清楚,這樣的課文學生會喜歡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級的《火車的故事》。但他們所喜歡並非朗讀和思索,而是在課堂上等待着老師的講解及多媒體呈現的繽紛圖片。而這,也正是我苦惱的。如何讓常識性文章上出語文味,是我在這節課的小小探索。

1、詞教學常識性課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識課,要上成語文課,就得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形成聽說讀寫能力。《活化石》一文語言簡練、準確。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簡單的詞語,卻極其形象地寫出了銀杏樹的特點。抓住這些詞語,讓孩子們思索:爲何不能換成“一把”、“一片”?這寫出了銀杏樹的什麼特點?讓孩子們明白,簡簡單單的語言,背後卻包含着這麼多深意,真是妙哉!

2、讀常識性課文不象其他文體一樣富有情感,對這類文章進行有感情朗讀則顯得很牽強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課的朗讀指導,我重點抓住每種化石的特點,讓孩子通過朗讀去表現出每種化石的不同之處。如:中華鱘的特點是“怪怪的”,體重很“重”;大熊貓的特點是“可愛”,銀杏樹的特點是“生長緩慢”;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十分“珍貴”。如何通過突出主要詞語的朗讀去表達你所要表達的重點,是這節課的朗讀訓練點。

3、寫科普說明文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形式,每種“活化石”的介紹分一小節,讓人感覺段落清晰,一目瞭然。這些,我都在課堂上進行了些許滲透。另外,課文在介紹“中華鱘”的樣子時,用了一些深入描寫,使中華鱘的樣子栩栩如生地展現;介紹“銀杏樹”時則說“它的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課文卻沒有詳細地介紹大熊貓的可愛。也許是我們都太熟悉大熊貓了吧?但能不能抓住這個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呢?這這節課上我進行了嘗試。爲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句子: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四條腿(),一雙大眼睛()。孩子們看着圖片上憨態可拘的大熊貓,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條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雙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長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圓圓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愛的要數它的眼睛,好象沒睡好長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更有學生結合了“大熊貓爲什麼半黑半白”的科學知識爲大家做了介紹。課堂的語文味驟然濃重了起來。

4、說這樣的科普文,讓孩子們複述是定要的。在本課,我讓孩子們勇敢地當一回介紹員,爲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活化石”。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平空複述總還是有難度。我便讓他們在充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後爲他們先出示提示話語,如:中華鱘有()的歷史。它的樣子怪怪的:身披(),眼睛(),一張大嘴()。它生活在(),最大的可以長到()重。再讓他們看黑板板書介紹,最後再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充分體現了說的“層次性”,也照顧到了中下水平的學生。另外爲活躍課堂氣氛,我在情境創設上動了一番腦筋,伴着音樂讓孩子來複述介紹“活化石”,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反而讓人覺得很突然,顯得很不和諧。我們能否讓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騰,隻言片語就能融會貫通。

5、語文味,也別忘了科學性。牢記語文要姓“語”,但也不能忘記這篇課文的特點。常識性文章不可不顧文章蘊涵的科學與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在學完課文後,我位學生講解了動物們爲什麼會滅亡的原因,併爲他們介紹了其它的“活化石”,並讓他們回家查找資料。雖說查找資料這一環節的反饋結果並不是特別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學生查找了資料卻根本無法表述,但我想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說,想要清楚地表達這麼複雜的科學文字總歸還是有難度的。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嘗試,並要求他們提高。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2

《活化石》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銀杏樹”、我國國寶“大熊貓”、水中元老“中華鱘”,這些古生物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生存到今天,被人們稱爲“活化石”。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科普氣息,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在思想上受到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習本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一、緊扣題目,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化石並不陌生,因爲我班學生上學期去科技館參觀曾經見過。講課前,我板書“化石”二字並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化石圖片,談一談自己對化石的瞭解。結合學生了解的知識我強調化石的“古老”,補充板書課題,在“化石”前加“活”,問:“課題怎麼多了一個字‘活’?你們有什麼問題嗎?”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戶”,是學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層內容的第一級臺階。這樣的設計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開心中的疑問。興趣有了,於是順勢引導,讓學生帶着疑問,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去學習,去思考。

二、先扶後放,培養自學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適合自主學習,所以我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習“銀杏樹”,滲透學法指導。在老師的引導下,抓住重點句子,學生很快發現銀杏樹的“奇異”之處表現爲“古老、珍貴”、“葉子奇特”、“生長速度慢”等特點。教師總結:“原來銀杏樹是因爲這些原因被稱爲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爲什麼被稱爲活化石的`,它們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學生先自學,後在小組裏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因爲有了前面的學法指導,學生的自學效果較好。

三、抓結尾句,昇華情感教育。

課文最後一段只有一句話“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圍繞爲什麼說“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這句話,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到的各種活化石的資料拿出來,分小組交流資料,並交流閱讀資料的體會。教師適當補充資料,根據交流,啓發學生編寫關於保護珍稀生物的兒歌或廣告詞。此環節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本課的教學總的感覺效果還不錯,但也有一些遺憾,比如本來還設計了讓學生轉換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紹“活化石”的特點,由於時間關係,捨棄了;還感覺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抓的還不夠,訓練不太紮實。如果把本課設計三課時,這些遺憾應該就可以彌補了。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3

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時代的氣息,蘊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得不多,但是對於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通過看課外書,上網查閱資料,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他們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着,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說帶着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4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爲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

一、小組合作,學習課文。

[教學片斷]

(一)教師指導學習“銀杏樹”:

(1)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讀準“杏”的字音。板書:幾億年前的樹種

(2)特點:板書(樣子容易辨認、長得慢極了)

填空理解具體描寫“長得慢極了”——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

(3)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學習“辨”,和“辮、辯”比較。

(4)師生合作讀課文,瞭解銀杏樹又叫白果樹,那是因爲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來銀杏樹是因爲這些原因被稱爲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爲什麼被稱爲活化石的,它們有什麼特點呢?小組合作學習大熊貓、中華鱘,出示要求。

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然後小組合作學習結構相似的課文。效果很好。因爲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那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生往往與在其他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同學進行討論爭論時受益匪淺。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互相解釋來學習。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靠教學來學習,而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還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學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在學習上也能互相幫助。由於他們是一對一地相處,學生就比較容易及時準確地發現同學是否想要或需要額外的解釋。在傳統式的教室裏,那些沒有聽懂的學生只能縮在座位上希望老師別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裏,他們就不必躲了,因爲這種環境是毫無威脅的幫助式的,學生可以在此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別人尋求幫助。一個學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個問題而答錯了的話,很可能會被大家笑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就不同了,小組中的組員都抱有一種“我們都是一體的”態度。這就意味着,如果他們中有人不懂的話,組員得到的更可能是幫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學習中,由於強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解決。而且大家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於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所以,對“大熊貓、中華鱘”兩種“活化石”的學習,教學設計爲合作學習是很明智的。

二、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課文學完以後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一環:

1、師: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們,假如你是博物館的講解員,要給前來參觀的遊人作解說有關“活化石”的內容,你該怎麼說呢?想試一試嗎?

2、(師示範):我是銀杏樹,就是大家常說的白果樹,我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我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長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時侯種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當上了爺爺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孫樹”。

3、(小組合作)選擇一種“活化石”介紹給遊客。

4、各組派代表上臺演說。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本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裏,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爲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

“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四、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對“化石”的解釋要簡化、清晰、再口語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較後講透徹。句式訓練可以用填空式的練習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來,這樣課堂節奏更緊湊。

總之,我感覺這堂課的教學是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輕鬆。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5

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好地體現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養學生自如地使用語文工具的能力,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活化石》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能起到重要作用。首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開課即展示銀杏樹的圖片,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追問:爲什麼把銀杏樹稱爲活化石呢?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帶動起來,爲下面學習做好鋪墊。在之後的教學中,我恰當地運用了多種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圖畫展現課文中提到的三種活化石靜態畫面,電腦動畫體現動態活化石。鮮明的畫面,動聽的音響,迅速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去,同時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對比兩句話的不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理解句子。使得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這樣設計,突出了重點,簡易突破難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人文性。其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擁有了廣闊的語文學習時空。

語文本來是一門外延極其廣闊的學科,可以說哪裏有生活,哪裏就有語文,《活化石》把學生帶到了廣闊的生活空間。學生讀了課文之後,對課文中才講了那麼一點關於“活化石”的知識感到很不滿足,好奇地向老師詢問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於是老師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課文之外的更多的關於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爲什麼被稱爲“活化石”的知識,學生特別感興趣,語文學習的範圍從原來的課文一下子打開了。可是如何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呢,現代信息技術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大家討論,上網、查閱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去了解更多的關於活化石的知識。

再次,現代信息技術成爲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好夥伴。

接下來,他們還要對所蒐集到的資料認真閱讀理解,進行加工和整理,把與已知重複的、特別生澀的內容適當刪減,然後通過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這些傳達給別人。在課堂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有的把整理後的資料內容讀給大家聽,有的匯聲匯色地講出來。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學生感觸很大,紛紛表示,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適量、適度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整體感知,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有所成,在寬愉的環境中學習,在成功中愉快,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級學生學習中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6

《活化石》這篇課文以科學爲主題,篇幅較長,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沒有直接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不熟悉。於是,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化石的資料。一上課,我先讓孩子們從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義,再借助學生收集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化石”,然後拋出問題“課文裏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活化石”,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相關的句子,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學習這課,我重點教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抓住“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這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長得慢這個特點,並小結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餘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請學生代表根據自己小組的閱讀、交流情況指引老師板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

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時間,增加朗讀量,在課堂最後能給大家一個總結,回顧一下本課的學習要點,課堂會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7

一、聯繫課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個重點句。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住了兩個語文知識點。

1、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的訓練。

2、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我在這裏設計了比較句子的訓練:“一片葉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進行對比,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然後結合課後練習進行填空訓練,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學習這課,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然後我重點教授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並小結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餘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再在班上交流彙報。從低年級起就培養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識。

活化石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活化石》這一課時,我將側重點放在了“銀杏樹”這一活化石。而在教學“銀杏樹”這一活化石時,我主要抓住兩句重點句。一句是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一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一、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並引導孩子們在日常的寫作中也多運用這樣的句式,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一把把”。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我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特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弄清了意思後,我又讓學生做拓展訓練,說說還有哪些可以用“一片片”、“一把把”做量詞。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繫中積累運用,比如“一條條”、“一座座”可以用在什麼詞語前面做量詞。從實際教學過程來看,這一環節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髮言都很踊躍,在聯繫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同時,這節課也有不少遺憾。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朗讀方面。學生的朗讀是我訓練的弱項,孩子們讀書聲顯得拖沓冗長,沒有節奏感,聽起來很不舒服。而且,我將教學的着重點定位錯誤,不是着重標點如何死板地停頓,而是長句如何停頓。

二、文章的落腳點還未找準。《活化石》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這就強調用詞的準確性,雖然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應該在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有個大致的概念,而不是從未提及。

三、引入部分。在教學時,我在引入部分就讓孩子翻書找化石的作用,事實證明,這一環節的設置顯得十分突兀,孩子們在這一環節中不知所措,只有極個別的孩子找到了答案。我想,如果將這一環節放至文章總結時,會不會更好?

四、識字方面。對於低段的孩子來說,識字是重中之重。我在教學時爲了趕進度,沒有讓孩子多讀詞語,也沒有隨文識字,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再復現詞語,加深印象。

五、知識運用方面。在教學運用連接詞將三種活化石連起來表達成完整的一句話時,我將這一環節設置得過於簡單——直接出示“和”、“有?有?還有?”讓孩子們填空,如果用上之前已經學過的“把”字句、“被”字句,教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六、指導寫字方面。在教學生寫字時,我沒有讓學生形成一個抓整體結構的概念,教學時較爲散亂無章。同時,在學生寫完之後,我並沒有進行實物投影,指正點評,如果增加了“展評”這一環節,我想學生的知識點能掌握得更好,說不定字也能寫得更端正。

總之,這一堂課的教學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缺陷,我將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彌補以上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