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終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麪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教學本課,一是使學生藉助課文,激發對革命先烈的崇敬精神;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後呼應的寫法。爲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我如下幾個環節處理比較成功:

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課堂伊始,讓學生在學習了本課的生字新詞後,我就以“憶”作統領提出問題: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回憶了那些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課文,自主思考,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

其次,品讀重點語句,感受李大釗的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李大釗的語句,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勾畫出來,在旁邊寫寫感受,然後和同學交流交流自己的體會,讓學生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接着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麪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通過學生的課前蒐集和課件內容圖片介紹及對課文“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革命事業的信心。”的理解。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的規律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重點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我教學本課的時候,其一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如父親在整理書籍文件時對我的問題的含糊和敷衍的態度與平時的耐心的對比,面對敵人,我的'恐懼與父親的沉着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對比的作用;其二是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我先引導學生反覆閱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三個自然段在內容上的聯繫,體會到前後照應的好處。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前後照應的地方。從而體會到前後照應的作用。

本文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遺憾,一是課文長,課前沒有很好預習的學生,被老師同學牽着鼻子走;二是部分同學沒能做好收集資料的作業,在交流中缺乏主動性。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2

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

教學時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文,讓學生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李大釗對工作得極端的負責的工作態度。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麼?

教學時還重視語文知識的教學,如:再現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複。回答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續寫式照應。即後面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3

如果說,教材也像跳水運動一樣有難度係數的話,那麼《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屬於難度係數較大的那一類:文章長、故事背景距離學生久遠,學生難以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情感,難以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

在處理這篇教材時,我反覆地讀文,圍繞着兩個問題尋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實現長文短教,把握住重點,不在細枝末節上費功夫?二、如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透過文本,近距離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就這樣,我不停地讀文本,同時,在網絡中尋找李大釗同志的相關資料.讀着文本和資料,我深深地感動了,李大釗同志作爲我黨的創始人之一,有着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堅信革命會勝利.正是他心中有着這樣的信念,才能將生死置之度外,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於是,書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簾: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着.這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我發現了突破口!這偉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勵李大釗同志的源泉嗎?於是,我的課堂設計出現了一條清晰的線索:你能在字裏行間找到這偉大的`力量嗎?緊扣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三大塊讀書感悟.在學生難以理解處適當補充李大釗同志受刑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循着問題讀書,不斷地在發現中感悟,和我一樣被李大釗同志深深地感動了,肅穆的課堂讓我知道我的教學成功了.

回顧鑽研教材的過程,我再次認識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參,不能忙着看別人的教法設計,而應該從最基本的細讀文本入手.老師自己要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尋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讀懂文本.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4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備課的過程中,我深入學習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真鑽研教材,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的規律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重點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但是,對於語文課的教學,有時候在頭腦裏總是有點混亂,上上課,就茫然了。

首先,在閱讀分析李大釗同志被捕是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發現“敵人的兇殘”與“李大釗的不慌不忙”這一對比處,深入體會李大釗的鎮定勇敢,感受對比寫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閻振三的再次出現,引出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通過學生反覆地去讀,自主感悟,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之後,再由學生獨立找出文中出現的幾處前後照應的句子,再讀再體會。

課堂教學中,有預設,也有生成。本課最後所生成的環節,也順理成章。在教學最後環節收束之後,我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爲我們換回的新生活,好好學習,將來爲祖國的建設作貢獻。這一環節,給了學生傾訴內心世界的機會,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的能力。

但是,對於課時的.安排上有所拖沓,上課時就沒有着急,課堂就顯得鬆垮,第二課時邊讀課文邊淺顯的提問,我的目的是爲下節課打基礎,課時課堂容量就沒有了,更加體現不出高效來了。

反思是老師教學工作不斷提高的階梯,當我們認真準備一節課時,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課後,我一直在想,這次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缺點,主要在於教師,教師必須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工作時緊張的心理總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失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認真細緻地備課、反思,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收穫。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5

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爲什麼能這樣"展開的。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本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啓迪。 。教學時,我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中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第一步給此段分層,並概括層意,第二步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於教學時我立足於綜合運用小學階段的基本功,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

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於"提問,這裏最爲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繫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於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

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是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的觀點有所轉變,能夠在安排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自學方式及學習收穫的調查、交流,以此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能力。對教材理解較好,並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淡化了對文本內容的細緻分析,適量地增加了課外閱讀內容。課堂上做到了面向全體,並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本課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能深入理解本課的思想內容,受到情感薰陶,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全過程,課堂上主動求知(質疑),學會了前後照應的寫法,並主動運用。

不足之處是,教師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時機表現得不夠充分,對學生髮言後的評價有時不夠及時。閱讀練習的時間稍短了一些。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待於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