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語文教後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語文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背景距離學生久遠,學生走進文本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文章篇幅較長,教師把握教材、處理教材以及在規定的時間內,如何高效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帶來一定得難度;而且傳統的課文容易形成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體現一點新思想、新理念,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標。針對以上情況,課前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準備工作。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語文教後反思

首先回顧課程標準,在審視高年級的閱讀要求時,重點落實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瀏覽;

3、默讀要有一定地速度;

4、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努力體現以上教學任務。

其次,就是解讀文本。提到解讀文本,多數老師都會站在一個教師的角度去審視文本,思考:我如何教好這篇課文,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如何落實,哪裏用什麼方法指導朗讀等。這樣,容易使教師不能更好的解讀文本,受固定思維的限制,很難在教學中有所創新。所以,我先以讀者的身份欣賞文本,通過反覆地讀課文,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同是查閱有關的資料,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瞭解李大釗所從事的工作。一遍一遍的讀課文,再加上資料的輔助,老師對李大釗有了一個立體化的認識。經過初次試講之後,發現這樣解讀文本還是存在問題,這樣的課堂,學生只是感受到李大釗的高貴品質,整節課有着濃濃的思想教育的痕跡,學生並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沒有從內心產生對李大釗的敬佩和崇敬之情。於是,我和老師們再次研讀文本。這一次,我們從作者的角度,也就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的角度來解讀文本。這篇文章是李星華在延安爲紀念父親逝世16週年而寫的,只所以回憶這篇文章,就是表達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深切的懷念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能忽視了這一點。試想:一個女兒看到一個整天和他們相依相伴的、和藹可親的父親,被敵人折磨的不成樣子的時候,她是什麼心情?同是我們還可以從李大釗的妻子,這個角度來輔助理解文本。試想:作爲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就要面臨死亡的時候,一次又一次的勸說不聽,但又無能爲力的時候,她又是什麼心情?再試想:當年輕的李大釗就要離開自己的孩子們,離開這個美滿幸福的家庭時,他的女兒、他的妻子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從這樣的角度解讀文本,學生容易和自己的幸福家庭結合起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很自然地走進文本,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最後,是瞭解學生的。通過課前和學生交流,發現學生對李大釗以及當時時代背景的瞭解甚少,甚至一無所知。作爲教師,我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也不是太清楚,所以我佈置學生充分查找資料,其次,我也通過上網、閱讀書籍等途徑,以便使教師能在課堂中合理引用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有了對課程標準、解讀教材和對學生情況的思考,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難讀字音,把課文由讀正確、到讀出感情。

2、抓住重點句子、詞語聯繫課文、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段落長文短教,並通過朗讀昇華學生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李大釗的言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激發學生對李大釗的崇敬和敬佩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瞭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和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難點:理解本課含義深刻的句子。

下面我針設計本節課所使用的教學方法,給大家談談我的一些想法。現在的課堂要努力打造40分鐘的高效課堂,這樣的長課文,怎樣在40分鐘的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打造高效課堂呢?這就要抓住重點,進行長文短教。

一、解讀教材,長文短教。

長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點、表達情感的載體點和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三點統一纔是切入點,而且點與點之間是有聯繫的,那如何能較好地處理教材,把握住重點,實現長文短教的目標呢?

我首先和教研組的老師們尋找到教材的突破口。在讀書的過程中,我被李大釗的語言和行動所深深的感染着,李大釗同志對革命充滿信心的意志和將生死置之度外,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英雄形象,逐漸在我腦中清晰。所以,引導學生在自讀過程中,找出令你感動的描寫李大釗同志言行的句子,就成了本節課的突破口、切入點!

切入點找到之後,還要找到相應的上掛下聯、具有輻射作用的句子,才能真正實現長文短教。

再次進行解讀文本,這一次的解讀就帶着自己的目的,反覆朗讀描寫李大釗語言和行動的句子,從中找到重點。經過反覆研究與試講,最後決定重錘敲打的是7、19、和22段,弱處理“被捕時”段落,不處理“被捕後”的內容。

爲什麼這樣確定重點呢?首先這三處都是體現李大釗言行的句子。其中的第七段是父親“被捕前” 說得一段話,這一段話既能通過這一載體走進人物內心,從妻子這個角度激發學生的情感,又能通過這一段上掛到前文的學習。

文中的主人公是李大釗,瞭解李大釗這個人物纔是重點,而 “被捕時”這部分,課文直接涉及李大釗言行的只有第11.17 自然段,其餘部分均爲對女兒和敵人的描寫。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做弱處理。

“法庭上”這部分內容,也就是19段,主要是對父親被慘遭迫害之後,我們一家在法庭上見面時,父親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這一段作爲重點,它既能體會李大釗的品質,又能下聯到下文的學習,而且能從這句話中體現李大釗對家人的關心與關愛,從而體會出李大釗即是一位偉大的戰士,也是一位慈祥的`父親。這一段起到一個雙重身份的作用,所以19段要重點處理。

22段,這是全文的中心句,這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正是因爲他的心被這樣一種力量佔據着,所以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面對魔鬼般的敵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嚴峻的態度;面對兇狠的法官,親人的呼喊,能那樣的鎮定、從容。

至於“被捕後”,主要寫李大釗的逝世給寫家人帶來的悲痛。可以當過渡語來處理就行了。

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實現了長文短教。其次,爲了節約課堂上的時間,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把交流李大釗的資料放在了課前談話中,這一環節的設計,既節約了時間,又能讓學生了解當時中國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同志從事革命事業的危險,爲下一步深入學文作好鋪墊。

剛纔給大家介紹了,我們是如何實現長文短教的,現在給大家介紹,第二個想努力體現的教學方法——以讀爲本。這篇文章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深化學生的認識。

文中設計了三處重點段落的朗讀,每一處都進行有效地指導,使朗讀落實到實處。

1、創設情境指導朗讀,這主要體現在第一處的指導中:爲了讓學生讀好李大釗的堅定語氣,老師先是指導學生如何讀出感情:如突出重點詞語,融入自己的情感等朗讀方法;然後老師創設了讀書的情境,老師富有激情地以李大釗妻子的口吻勸說李大釗,勸說的語言一次比一次感人,語氣一次比一次強烈,再讓學生朗讀李大釗的堅定語氣。通過這種朗讀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快進入讀書的情境。

2、遵循循序漸進指導朗讀的原則。對於老師來說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朗讀的過程中,不是機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讀,而應該體現學生內在的思維過程、提升積累過程,這樣的朗讀纔是真正紮實有效的。這一點體現在第二處,也就是指導讀好19段的過程中。 第一遍朗讀是讓學生通過“沒戴眼鏡、亂蓬蓬”兩個詞語,通過父親所受的磨難,體會作者的悲痛之情;在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再抓住“平靜、慈祥”兩個詞語,通過父親的堅強,體會作者的敬佩之情。一句話兩次朗讀,這樣讀書是一個漸進的,不斷感悟提升的過程。因此,朗讀越來越有味兒,越來越出色!把語言文字的感悟發揮得恰到好處。

3、以情激情的配樂朗讀。在朗讀中配以合適、貼切的音樂,往往可以使學生在形象音樂的情境中,領會到文本的思想感情,以激起感情的共鳴,得到美的享受。這體現在第三處朗讀的指導過程中。22段是本文的中心句,是李大釗忠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力量源泉。所以這一句應該讀出堅定地語氣、慷慨激昂的語調。所以,朗讀時配上雄壯的國際歌,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崇敬、仰慕之情,達到了高潮。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

  三、合理引用課程資源

1、合理利用文外資源

這些文外資源多數來自老師的課前準備。比如:引用閻振三的資料,就能很好的理解當時李大釗所處的局勢嚴重,有助於理解李大釗對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引用李大釗在獄中所受的酷刑的資料,更能理解李大釗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引用網上紀念館網友的留言,通過朗讀,昇華學生認識,激勵一代又一代孩子,不要忘記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這些語言,可以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提升學生的情感,爲讀寫結合奠定堅實的基礎。

2、善於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我是一個激情四射的人,很善於煽情。那學生的情感也不是隻靠老師的語言就能渲染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上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針對學生的發言,教師順勢而導,激發學生的情感。如:當學生說道李大釗在獄中所受的酷刑時,老師順勢而導,是呀,當女兒看到這樣一位受到酷刑的父親時,她能不心疼。能不難過嗎?

  四、課堂教學效果體現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

1、學生由開始對李大釗的模糊認識到對李大釗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2、學生的語言由一開始的平平淡淡到後來的語言流暢、優美。

3、學生的情感由平淡、平穩到最後學生情感的昇華,認識到了一定得高度。

4、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書能力,由原來的不會學習到後來的抓住重點詞語會談感受、會讀書。

總之,我們的課堂要能體現學生認知發展的過程,課堂是動態的、生成的。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在40分鐘的課堂上較好的落實、提升,這樣纔算打造了一節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