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學設計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一.專題整體教學設計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學設計

㈠內涵概述:

人要想從矇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爲社會的人,成爲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於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慾望。

本專題分爲三個部分:“經典的力量”,“求學之道”和“從質疑到創新”。第一部分探討的重點是爲什麼要閱讀經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討重點是讀書學習的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基本原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第三部分探討重點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討質疑和創新的關係。通過有效的探討,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爲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

㈡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學生探討閱讀經典和求知問道的作用,探討獨立思考和創新的關係,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3.學生學會質疑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4.學生在學習議論文不同的論證方法後,能夠在作文中正確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事實論證、引言論證等手法。

二.教學活動安排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問題探討。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首先要注意專題在模塊中的位置,注意專題的內涵,注意專題中每個板塊的側重點。探討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但必須以個人對學習材料的基本理解爲前提。學習材料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應當在預習中解決,因此教師在專題教學前,要有整體的預習計劃,讓學生作一定的準備,以保證課堂探討能有序有效地進行。要抓住專題的核心問題,儘可能使探討能循着有價值的思路展開,以達到專題設計目的。學生在深入探討時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教師應當有一定的準備。探討可以在同桌之間展開,也可以以小組爲單位討論,重大的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可以考慮安排一次班級範圍的探討交流。探討問題要注意過程,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做一些記錄,教師對學生的探討結果,要作出評價。

本專題分爲三個部分,教學時按要求對每一部分作整體探討。探討中要善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能否得到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否保持和發展探討的興趣。專題的核心思想是“獲得教養的途徑”,探討須在這一主題的總領之下。黑塞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閱讀經典,《勸學》和《師說》的基本意思也不難理解,《貴在一個“新”字》中心明確,三篇文章的關係,簡而言之也可以概括爲“讀”——“學”——“思”。

1.第一部分學習材料重點談經典的力量,出發點是一個“讀”字。可以分幾個層次討論展開探討。

爲什麼作者強調閱讀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爲什麼要反覆閱讀?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爲閱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爲獲得教養,先要了解學習的作用,明白學習的要求。文章開宗明義,建議人們多讀書,讀經典著作,強調從“世界文學”中汲取營養。

這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經典作品的作用爲什麼不同一般?爲什麼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爲什麼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爲什麼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爲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爲什麼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爲什麼經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閱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作者在這裏特別談到閱讀的效率問題。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成爲真正的讀書人,這是因爲他們有追求,會選擇,是“用心在讀”;而有的人“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傑作,能激發學習者產生鮮活的有價值的思想。本專題的第二部分學習材料也能印證黑塞的這個論斷。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麼呢?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來談。許多同學在高小到初中階段讀過中國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後,他對這些名著會有新的認識和評價。教學時可舉中國古典名著的閱讀爲例。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爲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閱歷後,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黑塞認爲“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纔會發現傑作的價值”,這句話闡述的是閱讀的態度。閱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瞭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於多讀,更在於“愛的閱讀”、“敬重知識”和“心的教養”,——因爲閱讀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閱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2)第二部分內容的核心是論求學之道,議論的出發點可以用一個“學”字概括。

兩篇文章都是中國傳統的典範文章,歷久不衰,正可以說明“經典的力量”所闡述的內容。《勸學》講的是學習的基本道理,從修身立德的角度出發,更多的談的是個人的學習;而《師說》講的是從師而學,涉及到個人與外部的聯繫。對青少年而言,這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兩種途徑。指導閱讀可以逐段閱讀,理清基本意思,不必要求學生對文本作過細的研習,重要的是弄清幾個問題的關係,圍繞“獲得教養的途徑”這個中心,對學習內容作整體探討。

比較可行的方法是讓學生髮現兩篇文章的內在關係,引導他們注意文本中的語句,從中找出古人對學習規律性的認識。

《勸學》講學習的基本道理,荀子認爲“學不可以已”,要“積善成德”,這是中國古代關於獲取教養的重要思想。

荀子認爲學習要注重“積累”,《師說》也強調積累,被韓愈稱讚的李蟠,正是在“六藝經傳皆習之”的基礎上求師而問的。

韓愈認爲人非生而知之,必須學習,荀子的論述中有沒有類似的思想?

荀子注意到學習者的“善假於物”,韓愈則強調一定要從師而學,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

……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麼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麼?

《勸學》認爲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師說》中認爲學習是爲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爲現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爲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並非是爲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爲那樣的學習過於功利),而在於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這兩篇文章都是古代作品,爲什麼至今還能有生命力?

《勸學》是兩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讀起來,仍然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時代變了,學習的條件和環境都大大地變了,可是我們可以看出,荀子論述的基本規律,對今天的學習仍然有指導意義。而正因爲它已經爲兩千多年的實踐所驗證,所以更具有權威性。《師說》是一千多年前的“時文”,作者是針對社會上不肯從師而學的壞風氣展開論述的,可是文章也流傳千年,因爲作者揭示的是讀書人的通病(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所以至今仍然能從中感受強烈的針對性。韓愈的文章是寫給李蟠的,他寫作本文時並沒有想到文章會流傳後世;而我們在閱讀時不得不聯想到當今的社會風氣,從中能發現顛撲不破的基本真理,這也說明了經典的力量。《師說》在結尾處稱讚李蟠,一是嘉許李蟠“好讀書”,其實稱讚的是他“六藝經傳皆習之”,從中也可以看出韓愈也是主張讀經典的;二是嘉許李蟠的“不拘於時”,“時”指的是不肯從師而學的壞風氣,李蟠從師而學,所以學業精進,有所成就。從今天人們發表意見和評論的動因看,兩文的作者也有可能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而發議論的。

在這一部分,探討時還可以提出如下問題:

如何認識學習的階段性?“童子之師”與“讀經之師”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