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地理教學設計

地理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教學設計

地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工業發展的成就。

2、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產業特點、分佈及發展方向;收集資料加深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能,讀圖、析圖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分佈特點的技能。

3、通過感知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通過抽象、概括思維過程,形成、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進而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及分佈特點;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分佈特點及發展方向。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

學生:收集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的圖片,“武漢光谷”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一些特殊的帶“洋”的稱號,引入我國工業的發展。

讀圖課本找出我國解放前後工業產品的增 長,瞭解我國工業品產量的增長和佈局的變化。

板書:一、我國工業的'發 展

講解:舊中國的工業非常落後,產量少,部門不全,只有幾個大城市工業相對發達。如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

轉承:課前, 同學們通過報紙雜誌或上網收集了有關高新技術產業成果的資料,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瞭解,請同學們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收集的資料並作簡要解釋。

學生活動: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資料。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認 識,展示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教師引導:其實,我們從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就是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了我們收集資料的方式,體會到互聯網帶來了一場新的學習革命。那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呢?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工業相比有什麼特點?分佈如何呢?發展方向怎樣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了解的內容。

板書: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出示課件、提問:“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 紹我國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搶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爲“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

[出示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出示課件、教師承轉]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填寫下表。

項目 高新技術產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週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學生活動](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

[出示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教師承轉]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生物技術類、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正在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佈情況是怎樣的呢 ?[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搶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

[出示板書]3.高新 技術產業分佈的特點:大分散、小集中。

[教師承轉]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

[學生搶答]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爲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教師承轉]高新技 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學生討論]

[教師指導]問題(1)高新技術 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問題(2)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問題(3)國際互聯網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

[實例分析討論]最近幾年,電子通訊、生物工程、軟件行業成了各路求職人員眼中的“香餑餑”,相比之下,鋼鐵、紡織、機械製造等傳統工業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傳統工業“老氣橫秋”,不如所謂“朝陽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前途。你有什麼看法?

[學生探討、教師提示點撥]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縮短一個產品從開發、 生產到銷售的週期,保證企業產品能緊跟市場需求。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工業生產擺脫了“找米下鍋”的局面。納米技術在材料、醫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帶動了新產品的開發;環境技術使工業發展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併爲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條件;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用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促進 社會產業結構越來越多元化、高效化,爲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學習方法,在交流中展現個性才能。)

[學以致用]1992年,經批准設立的臨沂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臨 沂市的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借鑑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爲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你有什麼建議呢?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結]傳統工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將闖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憑藉高新技術,傳統工業重振雄風指日可待。

【作業設計】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佈特點

地理教學設計2

[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是一個基本的規律。每一個學習過地理的人都會對這個規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發學生對本課題的重視與探究的心理狀態。儘管在中小尺度範圍內,不容易發現“地域分異規律”,但學生結合旅遊經驗及閱讀地圖可以獲得感知。在本課中,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啓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地域分異的規律雖然很重要,但對於規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所以,我同意課程標準和教材所倡導的“活動課程”,使學生通過案例的解讀、自身的體驗去感知規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義的詮釋與灌輸。

[教學內容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必修1對“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的要求: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的要求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佈,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幾個版本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都探討了這一規律。但不同的教材在教學內容與風格上是有差異的。如魯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對這一規律的描述都是“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山地垂直地域分異”,魯教版前者還分爲“水平地域分異”和“垂直地域分異”。中圖版的教材以“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爲題來討論。這幾種教材對此內容的共同點是:其一,淡化“地帶性”、“非地帶性”的概念。其二,注重案例解讀得出“地域分異規律的結論”。從本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課程理念“簡化概念”、“增強體驗”、“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獲取“由赤道到兩極、由沿海到內陸”的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2.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掌握區域分析與比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培養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瞭解人們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態度和責任感。

[教學準備]

1.在“中國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以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爲中心,分別向南、向北認識各自然帶分佈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情況及代表的植被類型。

2.從自然帶在地圖上的變化情況感知自然帶的分佈規律。

3.全班學生分成三個考察小組,分別爲組1、組2、組3。

[教學時間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自制課件:展示多媒體素材庫──不同的自然景觀圖(如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非洲)、溫帶草原帶(呼倫貝爾)、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按照“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的順序進行播放,自然景觀的畫面在學生欣賞時首先從視覺上給學生強大的“衝擊力”,在形象感知與意境的體驗上爲本節的學習創設了一個探究的情境。

生:議論,談論各地地理景觀的不同……

師:(承轉)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差異的產生,這些差異反映出什麼樣的地理規律呢?

[新知識講授]

師: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大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探索

(展示課件)中國陸地自然帶分佈圖

師:在圖上找到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往南行進,你們沿途能見到什麼自然地理景觀?

生:(第一組討論過後,代表回答)我們組從我國的黑龍江出發,南行依次看到了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闊葉林葉面寬大……

師:很好(鼓勵),我們跟隨第二組從黑龍江向西旅行,又能見到什麼樣具有特色的景觀呢?

生:(第二組討論過後,代表回答)我們組從黑龍江西行,沿途見到了小興安嶺、大興安嶺森林帶──呼倫貝爾大草原──塔克拉瑪干沙漠,各種景觀迥然不同,差別好大!

(教學隨想: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把學生的探究行爲與所授知識相結合,給學生提供表現與表演的機會,課堂較活躍)

過渡

師:我國的自然景觀由南向北,從東向西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大家思考一下形成這種自然景觀的差異的原因是什麼?那麼在更大的範圍內,如從亞洲、歐洲擴展到全球來看,是不是也存在着這種差異呢?你能從中發現什麼樣的規律嗎?

(展示課件)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把“非洲的陸地自然帶圖”局部放大

師:我們從屏幕上的'圖上來看看“非洲的陸地自然帶是怎麼分佈的”,主要受哪個地理要素的影響?

生:非洲從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受緯度位置的影響,以熱量爲基礎。

(展示課件)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

師:由上面我們大家的活動,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帶是因地域差異而形成的自然綜合體,所以自然帶的分佈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然要素之間的關係,如:氣候、植被、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分佈情況,從而可以指導我們認識整個陸地環境的差異性。(承轉: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不同的氣候環境下出現怎樣的陸地自然帶)

(出示“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複習氣候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分佈的主導因素,通過知識的遷移,瞭解自然帶緯度分佈具有全球規律,說明不同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小結與過渡

師:我們剛纔所討論的兩種地域分異都是體現在水平方向的,一種是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一種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那麼在垂直方向又存在着怎樣的分異規律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登山──去探索喜馬拉雅山。

(展示課件)喜馬拉雅山分層的景觀圖和喜馬拉雅山垂直自然帶分佈圖

師: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比較山的南坡和北坡,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信息呢?

生:(第三組討論過後,發現)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帶不同,北坡的自然帶譜簡單,南坡的要複雜。

師:我們知道喜馬拉雅山在中低緯地區,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麼是不是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帶的數目就豐富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課件展示:位於赤道的非洲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的自然景觀和垂直自然帶譜,生生互動)

師:很顯然,喜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譜都與緯度與海拔有關。也就是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和水分”爲基礎的。那麼我們來對比一下: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引導學生探究]

(課件展示)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

師:最後我們來從這幅圖上找一找違反地域分異的自然帶分佈,利用手中的地形圖和洋流圖等資料分析這種分佈的原因,探究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東側西側景觀有何不同,南半球缺少亞寒帶針葉林帶、苔原帶的原因,新疆天山山麓爲什麼出現綠洲。

(教學隨想;此類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但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培養學生共同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而培養了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直接經驗以及總結地理問題的分析能力)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班的同學對地理問題的思考很敏捷,我們已經學習了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下面讓我們看看這一規律對我們現實生產和生活有什麼實用價值?

(展示課件)活動:在我國溫帶水域,水葫蘆生長旺盛,既可消耗水體中多餘的養分,又可作爲飼料和綠肥,發揮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然而,把它們引種到亞熱帶水域卻因生長過於旺盛而引發了生態災難。請簡要說明產生這種差異的自然地理原因。

[課堂小結]

[富有地理哲理的語言]陸地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徵,而且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則是絕對的。但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是有一定規律的,在規律性中又表現出了複雜性。

地理教學設計3

一、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標要求爲指南,以人教社(20xx版)教材爲依據,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爲指導,認真落實該學科的教學常規,切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積極參與有深度的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達到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任務。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地理知識,達到讓學生自覺形成地理思想,培養學生濃厚的學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年任八年級6個班的地理教學,學生學地理的能力總體上講,層次差別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時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學生稍差些,在知識點的掌握和分析問題能力上,有三個班較好,一個班其次,兩個班較差一些,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要有改進,加大轉差力度,儘量縮小層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優生,70%的合格。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佈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 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 3.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的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德育目標:

1.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關心家鄉和祖國的建設,增強對祖國和民族發展的責任感。

2.正確認識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理解和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3.進一步樹立協調人地關係的觀點、地區差異的觀點、因地制宜的觀點、地區發展潛力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進一步學會運用這些科學觀點分析和解決一些地理問題。

4.正確對待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進一步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依法規範自身行爲和影響他人,並以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

5.進一步感受、體驗和欣賞地理環境中的和諧美,進一步增加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進一步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進一步體會人地關係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

2、讀圖分析能力和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難點: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五、教學措施

(一)

(1)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採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

(2)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提高讀圖能力,並且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講精練,重知識體系、結構、聯繫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帶水,要講究教學技巧和藝術,提高課時效率。訓練題要做到精選練、重基礎,提倡微型題訓練,講練結合,鞏固與提高並進。

(4)要善於把握重、難點教學,指導學生抓住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活學活用。複習時,切忌要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機械背誦,應把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和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

(5)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課,緊握集體智慧和力量,注重實效。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爲目標,上好每一節課;

(6)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7)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隨時隨地做好地理知識的資源收集和整理工作,爲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8)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組,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9)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0)每次檢測後,要切實做好質量分析總結,注重查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二)學困生意見

1、首先要摸清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補救知識,激發學習動機,增強信心,教給學習方法。

2、在班內可以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讓後進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3、讓後進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如當衆在班上表揚該同學或向家長彙報學生在學校的進步。

4、在平時應多加強對學困生的檢查督導。

通過本學期的轉化,本班學困生能基本掌握學習的方法,能樹立學習態度,對於掌握基本技能起到推動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學生要學、肯學、苦學的思

想,努力徹底地改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使本班學困生轉化率達到90%。

六、教學進度表

地理教學設計4

【摘要】主題式教學是基於情景教學的一種新嘗試。本文在多次實踐嘗試的基礎上,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通過反思、驗證、總結,研究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題式教學是在情景教學的基礎上,使教學主題更爲鮮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探究學習。主題式情景教學倡導融主題、教材、教學方法、場景爲一體,通過語言、教具、音樂等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是產生於一次課堂教學實際案例,讓學生以農民工的來去爲主線,進行主題式探究學習。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影響,理解區域發展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珠三角地區從“民工潮”到“民工荒”現象的剖析,研究農民工對珠三角地區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從圖文資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以及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城市觀、發展觀和環境觀。

2.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基於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爲例來闡釋區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因爲《洶涌的“民工潮”》這一案例與現實中近幾年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問題不相符,故而引出學生對“農民工在珠三角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影響”的探究。該探究主題中涉及的人口遷移、產業轉移和區域工業發展的條件是學生已經學習並掌握的舊知識,珠三角地區工業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背景知識。從圖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問題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薄弱、有待強化提高的。

3.重點難點

重點: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的階段及面臨的問題。

難點:工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引起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4.教學過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來,珠三角地區頻頻報出“招工難”“民工荒”。但據調查,廣東省勞動力市場仍是供大於求,就業難與個別企業招工難並存,緊缺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從來不缺少普通民工。專家認爲中國目前處於“斷裂”的社會,經濟狀況懸殊的各階層無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結果導致“知識斷裂”,新創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適合知識、技能低的人羣,導致民工“迴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讀黃河金三角地區圖。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把示範區建設成爲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製造業基地。

二、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的分析與反思

1.教學主題的確立

教學設計的主題必須明確。主題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貫穿學生自主探究的始終。主題的選擇要以某一知識內容爲核心,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爲出發點。主題內容不能寬泛籠統,主題形式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立,對知識進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的編輯

主題式教學需要對課程的內容、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不拘泥於教材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圍繞某一主題,形成有明顯輕重區分的知識結構,層層遞進,深入探討。

3.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學設計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與完善,因此在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課堂的觀察,並及時進行調整,課後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與完善。要重視學生在主題式課堂中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得來的收穫和感悟,根據課堂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及時改進。

三、結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的探究,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與要求,能夠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技能與專業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從課本到生活、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自主探索的能力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曉敏.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漫談[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曉.淺談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

地理教學設計5

教學設計是實施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成功的`教學設計,要以系統科學理論作指導,全面分析教學中諸因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教學媒體作用,控制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要鑽研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中包含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訓練。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關係爲線索,闡明地球的宇宙環境,構成地理環境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使學生了解和認識地理環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學會運用地理數據地理事實材料、圖表、地圖去闡述問題和分析問題。

地理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大氣污染指數是衡量空氣質量的標準,並明白大氣污染指數、空氣級別與空氣質量的關係;

2、瞭解當今世界面臨的大氣環境問題,增強環保意識;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會污染大氣,被污染了的大氣又會反過來危害人類;並能夠說出防治大氣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學重點:

1、大氣污染指數;

2、空氣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學方法:

角色扮演等參與式;

四、教學手段:

cai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及說明:

(一)課前播放關於環境保護的歌曲《讓綠色聽得見》,烘托氣氛。

(二)教學過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來──“方舟計劃”:使學生認識如果人類再不停止對自然的破壞,人類將失去自己的家園,強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關注和興趣,同時也使長期以來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學生的'關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個題目一步步將話題引向主題,同時從大處着眼,使學生明白目前人類面臨的嚴峻局勢;

3、兩次著名的大氣污染事件(錄像):創設情境,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氣污染指數的教學;

4、大氣污染指數:通過讀圖及圖例瞭解大氣污染指數的含義及怎樣閱讀空氣質量預報(總結規律以便記憶),瞭解不同質量的空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同時通過讀圖瞭解我國各城市某一天空氣質量情況,認識到南北方空氣質量不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讀圖──找規律──分析、查資料──寫論文;

5、我國污染現狀:學生合理推理後,老師用材料引出,引起學生生成對我國大氣質量的瞭解和憂慮;

6、活動:根據課下收集到的資料,按老師提供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使全體學生明白大氣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時增強演員學生對收集資料的處理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

7、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發散思維,各抒己見,提出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最後通過觀看錄像總結措施,培養學生通過資料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培養學生總結自己所學知識的能力;

(四)作業:

任選其一:

1、繪製宣傳畫:以“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爲主題,繪製一幅廣告宣傳畫,呼籲人們行動起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將課堂所學發展到課外;

2、分析我國南北方空氣質量不同的原因,並形成小論文,培養學生查找資料並整理成文的能力。

地理教學設計7

八年級下冊地理《中國的地理差異》中考複習教學設計設計理念:

通過讓學生合作、討論、探究,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對當地生產生活的影響、高寒對青藏地區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響,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充分討論,經教師適當點撥,力求重點得到突出,難點得以解決。通過四大區域的複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區域差異,瞭解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性或者影響性,培養學生哲學思維。本節的教學還對學生今後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西部大開發等知識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分析:區域差異是自然環境的一大特點,區域劃分是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經常運用到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是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上來劃分地理區域的,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也是在區域層面上劃分最大的區域。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以及依據,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能夠簡單的闡述,但是對於區域之間的聯繫以及從學習區域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識目標:識記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名稱、劃分的界線、劃分的主導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徵和人文地理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體會各地理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繫性原理,能用哲學的觀點觀察地理事物。

教學重點: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界線以及劃分的主導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異。

教學難點:各自然要素之間的聯繫性。

教學方法:圖表法、邏輯推理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前置作業、學案、教材。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課題。

重難點探究:

探究一:乾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區

播放多媒體視頻(關於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人文特徵)

師:通過這幾幅圖片,同學們可以看出我們今天覆習的課題是什麼?

出示目標

師:我們進入第一個活動,看看你前置作業完成的如何?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訂正答案(根據學案的要求完成任務)。看哪個小組完成的既快又好,訂正後請舉手示意。(適當點評完成任務的小組)

師:各小組展示疑問並求助

(適當點評,鼓勵性語言)

出示答案

(過渡):基礎知識過關了,我們將要揹着知識的行囊攀登重、難點知識的高峯

來看探究一:出示課件(相關圖片)(播放中國1月氣溫分佈情況圖、中國溫度帶分佈圖、中國河流分佈圖、中國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分佈圖、中國年等降水量線分佈圖、中國乾溼地區圖等),提問:注意看秦嶺和淮河一線與哪幾條界線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們的答案一定要落實到學案上。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疑問?

老師還有個問題,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組成了什麼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麼氣候爲主,南方呢?

生:氣候。

生:北方以溫帶季風氣候爲主、南方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爲主。

師:同學們真是太牛了,相信給你們一道中考題,你們一定能快速做出來。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這麼難的中考題都能這麼快的做出來,看來探究二對你們來說小菜一碟。

教師點撥: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有沒有聯繫?乾旱對農業、人口的分佈、交通設施的建設等有什麼影響?

教師點評小組表現,出示課件結構圖。

教師總結:研究一個區域。首先要了解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範圍、自然條件、人文條件,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師:我們現在由大西北飛往湖北和山東,走進考場做幾道中考題。(出示中考題)

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探究下一個問題,根據老師給你們說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結構圖畫出來。

教師點撥:由高生寒,高寒的.氣候對當地的農業、景觀和人口、城市必定有關係。觀看圖片。

生:四大地理區域。

學生齊讀目標。

小組合作:組內相互訂正答案,組長記錄疑問知識點。完畢後示意。

有疑問的小組提問,其他小組解答。

覈對答案,記性並相互相互提問。

仔細觀看圖片,小組合作,探究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小組展示討論結果(兩個小組)

一名同學版圖探究結果並講解。

暴露問題,同學之間解決。

做學案探究以後走進中考題,做學案中考題,並由學生講解爲什麼會選擇這一項。

小組合作,根據學案中探究二的提示來討論得出西北地區乾旱的原因,以及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小組展示

跟着教師的引導,遷出正確答案。

走進中考,習題練習並講解。

組長帶領組員繪製青藏地區的結構圖。兩個小組同學上臺展示。並講解繪製的依據和各個要素的聯繫。

由學生分析聯繫。以聲音圖像導入複習課題,形象生動,激發學習熱情,明確複習課題。

明確目標,帶着目的去學習。

訂正答案的過程也是鞏固記憶的過程。

(設疑解疑,全面依靠學生)

(口、腦並用,知識的提取便於鞏固)

鍛鍊學生的勇氣和語言表達能力。

自學自答,有疑難問題拋給學生解決,互幫互學。

設計這個題一方面是突破難點和重點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這個題交給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爲下一個探究做準備。

鞏固練習。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舉一反三。

通過教師的引導由學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鞏固提高

本節小結師:三次探究之旅結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穫,帶着你們的收穫來完成鞏固提高吧。

出示課件。

師:通過四大地理區域的複習,研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嗎?請大家總結到學案上,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說說你們的看法。做鞏固提高練習題

學生展示,設疑,解疑

討論、總結、發言隨堂練習,鞏固提高

放手給學生 全面依靠學生總結提升

板書設計:

區域地理(研究)

1.位置、範圍

2.自然地理(地形、氣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農業、工業)

地理教學設計8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一章 第一節

三.學時

1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解讀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

本課標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學生需先知道什麼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長模式;之後,學生需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瞭解不同增長模式的特點;最後學生需學會運用資料判斷不同地區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的分佈。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及其分佈;中國人口增長狀況

2.難點

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及其影響因素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世界70億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達70億。10月31日,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於31日零點前2分鐘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降生。她將成爲全球範圍內幾名被宣佈成爲象徵性的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之一。

【人口增長】

1.人口增長曆程

2、衡量人口增長速度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地區一年內的自然增長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出生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死亡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閱讀教材P3,思考爲什麼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原因:

①工業化程度較高,勞動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並接受系統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參加勞動的人口年齡較大,勞動力培訓費用比較高,對家庭造成的經濟壓力較大,導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程度高,對子女的依賴程度低,人們逐漸消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

③婦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於接受少生、優生和優育的.新觀念。相反,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

3.影響人口增長因素

①生物學規律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如: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社會保障等。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增長模式,又稱爲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過渡型)

討論分析:

發展中國家出生率較高、人口增長快, 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快速增長,極易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淨能力,進而引發各種破壞資源、環境污染、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 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措施:大力實行計劃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現代型)

討論分析:

發達國家爲“三低”現代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長慢

⑴勞動力緊缺:

①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影響經濟的發展;②兵源不足,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齡化現象嚴重:

①增加社會保障和青壯年人的生活負擔;②老年人生活孤單, 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措施:鼓勵生育、吸納移民

2、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政策

①我國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現代模式轉化。

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練習】

地理教學設計9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的位置和組成,知道其領土變化的原因和過程。

2、瞭解美國居民的構成和美利堅民族的複雜性。

3、瞭解美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掌握主要的地形區和氣候類型。

4、瞭解美國自然資源的豐富性。

5、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分析美國自然環境的優越性。

5、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瞭解美國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6、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壞,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以及種族構成等。

教學難點

美國自然環境和資源對於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復備欄

導入新課: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透過美國和巴西,瞭解美洲的自然風貌、經濟特點和人們的生活風俗等。

我來預習:

1、世界政區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臨國位置。(美國位於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於什麼位置?屬什麼溫度帶?(阿拉斯加,位於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於北迴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屬熱帶。

3、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一、領土組成

1、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領土組成美國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麼問題?(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二:移民國家。

1、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後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2、閱讀教材86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麼種族的人口最多?

(白種人佔84%,最多;其次黑種人佔13%;其他佔3%。)

板書:種族歧視。

3、情景教學。

問:華人對美國的建設都有哪些貢獻?(西部開發,修築鐵路;科學界獲諾貝爾獎的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我來探究:

1、美國農業區域化生產的優點是什麼?

2、中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鑑美國的些經驗?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美國農業生產的佈局與特點。

2、美國的工業佈局及高科技的特點。

3、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4、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區的影響。

5、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6、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美國工業特點以及城市分佈

教學難點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復備欄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美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知道美國的自然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這一切對於發展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美國的經濟發展特點

我來預習:

1、導入: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產品是美國生產的?請列舉一些產品或品牌。(可口可樂、摩托羅拉手機、福特汽車、柯達膠捲等。總結: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它的工業產品遍佈世界,我們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認識美國的工業狀況。

2、你知道美國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嗎?(鋼鐵、汽車、化學、電子、宇航、石油、飛機制造等。

3、展示“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

請同學們在圖上指出下列工業城市,並說明總結:東北部是美國開發最早,污染最嚴重的工業區,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後來逐步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轉移,這兩個地區逐步發展成爲以新興工業門類爲主的工業區。

4、美國有哪些產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膠、輪胎、鉛、載重汽車、發電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聞紙、水泥、鋼、小汽車

提示:多看“閱讀材料”。

5、根據以上“材料”學生髮現美國的工業生產有什麼特點?(工業產品種類齊全,產量大,技術先進。

6、引導:有人說:“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你同意嗎?你能列舉一些有關高新技術的產品和其他事物嗎?(航天飛機、微軟公司、彼爾蓋茨、愛國者導彈、大型轟炸機。

7、近幾年,美國的經濟平穩發展,主要得益於高新技術產業。

閱讀P90頁提供的材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美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新技術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8、過渡: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它衆多的工業產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費,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請學習下面一個標題的內容。

地理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作爲中學地理的開篇教材,《與同學們談地理》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一是什麼是地理,主要是通過同學們所聯想到的具體事物奠定學生對地理的初步認識;二是爲什麼要學地理,主要是從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出發推導出生活離不開地理;三是學了地理有什麼用,主要是從現實社會面臨的矛盾出發得出學習地理是爲了更好的生活。

教材分爲2個板塊,用了6幅圖、2段閱讀材料、一個思考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組成,內容較多,需要詳略有當的進行講解。

學生活動主要設計在“生活離不開地理”這個板塊,“學習地理,爲了更好的生活”主要是講導爲主。

二、學情分析

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較差,有的學生雖然在小學接觸過地理,但地理思維能力十分薄弱。另外,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方面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例如:個別學生不明確學習地理的目的;有些同學對學好英地理缺乏自信;缺乏小組合作意識。

針對這種情況,在入門教學階段,努力做好中小學的銜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放慢教學進度,併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想一些辦法。

三、教學目標

1、認識地理學科;

2、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五、課程類型

綜合課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1、自我介紹

師:同學們好,我叫~~~,很高興能夠成爲你們的地理老師。從今天起,我將和大家一起學習地理。地理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只有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與能力,我們才能得到更好地生活品質。

2、什麼是地理

師:請看PPT,你認識它嗎?

生:地球

師:咱們地理就是的“地”就可以理解爲“地球”,那“理”是怎麼理解呢?

生:道理、真理----

師:很好,那麼連起來應該怎樣理解地理呢?

生:研究地球的一些“道理”。(需指導學生形成這個概念)

師:一說到地球上的事物,那你們會聯想到什麼呢?

生:山、水、火山、地震等等---

師:很好,山、水燈這麼多的地球上得事物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聽過、遇到過嗎?

生:是

師: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出現和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不妨看看P2的四幅圖。

(師生互動簡要的講解四幅圖,簡要強調出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師:人總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地理環境有不同的特點,在不同特點的地理環境中人們也會形成一定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先看PPT,這是一張重慶地形圖,從圖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重慶四周的地形高中間相對較低時,與成都平原等地形相連共同構成了四川盆地。注意,這裏所謂的中間低是相對於四周而言,就重慶主城而言在理論上應該是屬於“中間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依舊會遇到很多山,所以重慶也有“山城”之稱。

除此,重慶主城還是處在長江與嘉陵江相匯的地方,再加上重慶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大氣降水量豐富,充足的水汽導致重慶大霧天氣多。所以重慶除了有“山城”的美譽還有“霧都”之說,霧都說明重慶有很多的霧,具體來說,重慶年平均霧日是104天,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年平均霧日只有94天,重慶是名符其實的'“霧都”。霧和雲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只是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面層中,而云生成在大氣的較高層而已。霧都導致重慶的空氣很溼潤。

那我們重慶的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又孕育出怎樣的重慶人呢?

生:------(引導學生回答)

師:剛纔同學們說到很多的重慶特色,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挑選其中的3個進行詳細講解。首先,爲何重慶美女多?

生:------(引導學生回答)

師:其次,爲何重慶人愛吃火鍋?

生:------(引導學生回答)

師:最後,爲何重慶夏季高溫?

生------(引導學生回答)

(過渡)

師:這只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還有很多的其他問題。要是,我們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話,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既然地理如此重要,那學習地理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請看P2頁---

生:學習地理,爲了更好的生活。

3、學習地理,爲了更好的生活

師:地理教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好朋友”,這樣,我們纔可以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這裏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大約公元前5000年,在今天伊拉克地區有一個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巴比倫,然而,由於人們長期濫伐森林、過渡放牧等等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戰亂等原因,最終使巴比倫被掩埋在了泥沙之下。所以,違背自然規律,人類就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生:------

師:地理教我們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發展的優勢和不足,比如新疆種植棉花質量很好要是讓重慶種植棉花的話估計很難獲利,重慶適合種植水稻要是將水稻種植到新疆去的話估計顆粒無收都可能,要是不具備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話,我們就很難過上好日子。

還需要學會“綜合的分析問題”和“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人地關係纔會相輔相成和諧發展,我們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4 結語

最後,跟大家分享2個觀點。一是,地理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教師適當的給予解釋:春雨主要是暖空氣,秋雨主要是冷空氣)二是,地理是一門愛情學科,“海枯石爛(大海乾涸,岩石成土。喻指經歷極長久的時間。)、山盟海誓(指着山、海發誓,訂立盟約。表示要像高山大海一樣永恆不變)、天涯海角。”

(若有時間多放些圖片)

願:同學們學會用地理的眼光終身欣賞和認識生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美好。

地理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佈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佈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佈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佈。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麼景觀?景觀有什麼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溼,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裏也有善於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爲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爲什麼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纔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麼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爲:終年高溫。

不同點爲: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爲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爲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徵

3、教師活動:

那麼這些氣候類型各分佈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佈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1. 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季風氣候:

3. 熱帶草原氣候: 4. 熱帶沙漠氣候:

地理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慾,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於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並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複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爲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佈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瞭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爲什麼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