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有關於各種節日風俗的介紹

有關於各種節日風俗的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篇一:端午節

有關於各種節日風俗的介紹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爲了不讓魚蝦們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糉葉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裏。並且人們也要吃糉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這不,我們一家人帶着外婆、舅舅、舅媽、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1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爲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船長一般爲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劃手。有26個劃手,1個舵手,2個鼓手,還有1個喊號子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爲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光,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着藍布。我們走過了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哇!看到龍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跟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

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喝,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並且不同的龍舟上的人都穿着不同顏色的背心。“請參賽選手入座!”裁判員用擴音器叫道。劃手們按照序號坐好位置。“1——2——3!出發!”

頓時,鼓聲大作,觀衆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遍,響徹雲霄。參賽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劃。緊接着,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地,漸漸地,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漸漸地,漸漸地紅色的龍舟慢慢地超過了其它龍舟。黑色的龍舟顯然是體力不足了,落後於其它龍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紅色龍舟遙遙領先,藍色龍舟又追趕上來,兩條龍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藍色龍舟領先了。最後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藍色龍舟贏了。藍色龍舟的劃手們下船後,都擁抱在一起,表示他們心中的喜悅。看完比賽,我念念不舍地離開了風景如畫的中山古鎮。

我覺得今年的端午節最好玩、最有趣。因爲這一次的端午節讓我領閱到了民俗風情。

篇二:節日風俗

每到夏末秋初的晚上,拉薩東南地上空,新出現一顆十分明亮的星星。這時,藏族人民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節。

傳說那顆星星只出現七個晚上。爲什麼人們把星星出現的七個夜晚定爲沐浴節呢?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個很有名的醫生,他的名字叫宇託。雲旦貢布。他的醫術十分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治。因此藏王赤松德贊請他去做御醫,專管給藏王和妃子們治病。但是,宇託進宮以後,心中仍舊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

他經常借外出採藥的功夫,給百姓治病。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許多牧民臥牀不起,有的被奪去了生命。這時,宇託奔跑在遼闊的草原上,爲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他從雪山和老林裏採來各種藥物,誰吃了病就會好起來。不知有多少瀕臨死亡的病人,恢復了健康。草原上到處傳誦着宇託醫生的名字,人們稱他爲藥王。不幸的是宇託醫生去世了。

他去世以後,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嚴重,許多人死了。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蒼天祈禱,希望天國保佑。說來也巧,一天,一個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婦女,突然做了一個夢,夢中宇託醫生對她說:“明天晚上,當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的時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裏去洗澡,洗澡以後病就會好起來。”果然,這個婦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後,疾病立刻消除了。一個又黃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後變成了一個紅光滿面的健康人。

這件新鮮事傳開以後,所有的病人都來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復了健康。人們說,這顆奇特的星星就是宇託醫生變的。宇託醫生在天國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襲擊,他又不能來到人間來給人民治病,於是把自己化作一顆星星,借星光把河水變成藥水,讓人們在河水中洗澡以去處疾病。因爲天帝只給宇託七天時間,這顆星星也就只出現七天。

從此,藏族人民就把這七天定爲沐浴節,各地的牧民們,每年這個時間,都到附近的河水裏洗澡。據說洗澡以後,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篇三:節日風俗

我活在節日裏,和民風民俗形影不離了,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個人。

端午節是古人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至今也非常受人喜愛,讓人重視。

端午節的早上,長輩就會起早貪黑的將艾葉。蒲草。桃枝貼在門上。常聽大人們說,端午節會有鬼在街上流蕩,也許這是驅鬼辟邪,治住這些鬼爲非做歹吧!

端午節農村裏忙着插秧種地,也是媽媽們展現他們心靈手巧,賢妻良母的好機會。廚房裏的他們忙出的一身汗,都來不及擦。你看,這寬寬綠綠的糉葉,白生生的糯米飯,各種餡人,多麼誘人,令人垂涎三尺。

糉子包好,每逢親朋好友來訪,我們就賞他們一串,讓他們拎回家。我呢!就提着一隻只糉子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以前,心靈手巧的奶奶會眯着眼,左織右編給我織出一個網帶,然後在裏面裝一個鹹鴨蛋,神神祕祕的帶在我脖子上。我欣喜若狂,又有無限的好奇,奶奶掛好之後,對我說:“這會給你帶來好運。”我歡天喜地,寶貝的不得了。

中午,家鄉的和一片寂靜,家鄉的農田裏一片喜氣祥和。我們會給在農田裏的親人送飯。糉子。鹹鴨蛋。水辣豆。糯米粑粑,應有盡有,大小們一邊吃一邊談天說地,而我們就在田裏無拘無束得閒。

祖先留下的習俗有我們一脈相傳,不管科技有多麼發達,他都不能代替傳統的節日的吸引力。

篇四:農村春節蒸饃習俗

在農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蒸饃都是過春節的頭等大事,家家戶戶都十分重視。一來是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和信奉的神仙要用到;二來白麪饃是走親戚的主要禮物之一,尤其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年代,白麪饃更是農村春節走親戚不可或缺的禮物。

蒸饃的時間一般選擇在臘月二十五六之後,先一天,把“餷頭”,也就是上次蒸饃留下的發麪,用溫水化開,拌上面粉,攪成稀水,用老百姓的話講叫“打面水”,然後把攪好的“面水”放在煤火臺上靠近煤火口的地方,等着發酵。這是春節蒸饃的前奏。

一般第二天晚上和麪。白天準備好足夠的麪粉,然後找個大缸,洗涮乾淨,準備放面。一般的人家一口大缸就足夠,家裏人口多、親戚多的也有準備兩三口大缸的。和麪要用上等白麪,沒有面粉廠時,在臘月二十前,家家戶戶就自己推磨磨面,篩出最白的麪粉留作春節蒸饃用。

到了掌燈時分,就開始和麪了。家裏的壯勞力負責和麪,有蒸饃經驗的年長女性負責掌握每次和麪放面的多少和放“面水”的多少。和麪是重體力活,不一會兒就會腰痠背痛,如果是性子急的男後生,此時往往會問:“怎麼還不完?”或說:“完了吧?”而和麪、蒸饃最忌諱說話帶“完”字,因此,此前家裏年長的人就會特意交代,和麪和蒸饃時,不能說“和完了”“蒸完了”,要說“和齊了”“蒸齊了”,取“起”的諧音,以圖吉利。面和好,放到準備好的大缸裏,上面蒙上溼布,放到煤火臺上,下一步就是“看面”了。“看面”就是不時地在煤火臺上移動大缸,使缸體受熱均勻,面發得均勻,不然第二天早上面不起,或起得不均勻,都影響蒸饃的質量。

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飯,就開始試鹼蒸饃了。蒸饃需要的人手多,如果家裏人少,還會兩三家在一起合夥蒸饃,今天蒸你家的,明天蒸他家的。蒸饃試鹼、做花形一般是家裏女性乾的活,男性負責幹一些粗活,如燒火、裝饃、揭饃。

春節蒸的饃樣式豐富,並且每種樣式都有一定的講究。

一開始第一鍋會蒸小饃,小饃也叫小糕。既是試試面發得怎麼樣,鹼試得怎麼樣,也取“小高”之意。

接着蒸長條饃,長條饃也叫大糕,其狀如布袋也叫布袋饃。布袋饃做工簡單,把面搓成長條,七八寸長短一個,切好後再在兩邊用刀輕輕壓一個印,就好比布袋扎住了口。

大饃,每個要有碗那麼大小,形狀好比碗倒扣過來。有的大饃上用擀得薄薄的面片切成四瓣放在正上方,然後再摁個棗;有的則在大饃的頂端包上紅糖,再用剪刀剪成四瓣,蒸熟時面瓣裂開,裏面的紅糖顯露出來,有白有紅,又香又甜,煞是喜人。大饃也叫人口饃,家裏有幾口人蒸幾個,並且只在一個大饃裏邊包上子錢。大饃等到大年初一祭祀過後才能食用,誰吃到包有子錢的大饃,預示着一年大吉大利。

大饃蒸齊後,就開始蒸其他樣式的饃。刺蝟饃,把饃做得像麪包一樣,然後用剪刀在上面一剪一剪,剪出刺蝟的模樣,再在前面用綠豆或黑豆裝上兩個眼睛,喻意像刺蝟一樣能粘住錢;魚饃,一般是雙頭魚,把面搓成中間細,兩頭粗的形狀,然後折過來交叉起來,用黃豆在兩個魚頭處安上魚眼,一條雙頭魚就活靈活現做成了。魚饃取年年有餘之意。小燕饃,把面搓成長條,一頭用刀切開,形如燕尾,一頭摁上個紅棗。這三種饃都是春節期間放在大門口祭祀門神用的,刺蝟饃和魚饃與財富有關,小燕饃則是喻意着燕子飛入家中,來年喜事多多。

蒸饃最後蒸的是財神盤。財神盤的底座是用將近兩寸厚的面做的,直徑有將近一尺那麼大,財神盤邊沿的上面用手捏成花紋,上面盤着兩條龍,兩條龍龍嘴裏銜着子錢,龍頭相對;兩條盤龍的正中是用麪糰成的元寶和金條,取金絲纏元寶之意,元寶和金條要高出龍身,呈麥堆狀。這個財神盤的意思是家裏的掙錢人,辛辛苦苦掙了一年錢滿載而歸,過年了,可以安安心心守着財富過個安穩年。

從除夕夜開始就用饃上供,堂屋裏正中的八仙桌或條几案上,擺上蒸的財神盤、大饃、棗花,點上香,邊作揖,邊給逝去的`先人及家裏供奉的神仙願語。除夕夜將供品擺在那兒,從初一到初五的每天早上都要上香願語。

過罷初一就開始走親戚。初二是回孃家,小媳婦會領着女婿和孩子,打扮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用鬥籃裝着自己蒸的饃,上面蓋上花巾回孃家。路上遇見熟人,還會打上個招呼,掀開花巾,對對方蒸的饃品頭論足一番。下午閨女要回婆家,這時當孃的要取籃,也就是要把女兒瞧自己拿的饃取下一部分,一定不能取完,否則就有貪財之名。取罷籃,當孃的要把自己蒸的棗花饃和其他禮物放到女兒的鬥籃裏,這叫做回籃。

過罷初二,走其他親戚,根據關係遠近拿的饃也不一樣,但也有取籃和回籃的講究。

雖說春節前蒸罷饃就不再蒸饃了,但正月十五蒸財神盤是個例外。這天蒸的財神盤大致與春節前蒸的相仿,不同的是兩條龍已從相向而臥,變成了龍頭銜龍尾,好似你追我趕的模樣。意思是春節要結束了,家裏掙錢人要出門辛苦掙錢去了。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做“能窮一年,不窮一節”。一般家庭春節蒸的饃不僅能吃到填倉節,而且還有好多家庭到了填倉節蒸的饃也吃不完。這時,天氣已經回暖,柳樹已經發芽,吃不完的饃容易放壞了。不過不用擔心,這些放壞的饃還有用處,等夏天來了,這些長了綠毛的蒸饃就被做成了豆醬,變成了別有風味的小吃。

 篇五:春節習俗

回到老家,心裏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悅,開心地忙碌着。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裏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彷彿話總也說不完似的。總算熬到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着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說了!

這天,是初一,纔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則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這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裏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戶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麼的。而小孩子就提着個袋子去拜糖。聲明一下啊,我可沒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