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馬說》的閱讀訓練

《馬說》的閱讀訓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馬說》的閱讀訓練1

閱讀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題。

《馬說》的閱讀訓練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 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於異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司馬光《資治通鑑》

註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④異:其他的。⑤正:只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漢完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B.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安可誣一世之人

C.駢死於槽櫪之間 豈借才於異代乎

D.鳴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馬也

9.用現形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2)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

譯文:

10.甲乙兩文在使用和選拔人才方面給我們哪些啓示?(4分)

答:

參考答案:

7.(1)用鞭子打,驅趕(2)擔憂,擔心(每小題1分,共2分)

8.B(2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每句1分,共2分)

(2)不是我不盡心,只是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傑出的人才罷了,後句也可譯爲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2分)

10.要重視人才,善於識別人才,愛護人才,能夠用人所長,避其所短,不要讓有識之士、有才之人,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共3分,要點答出2點即得2分,最後一個要點2分,共4分,在表述上意思對即可)

《馬說》的閱讀訓練2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練習題。

【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選自韓愈《馬說》)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A.①雖有千里之能

②張元怪之,隨犬出門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爲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C.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D.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②若見而不收養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與“犬隨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C.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給下面文句斷句,要求根據語意劃出兩處。村陌有犬爲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之。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句。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②叔父爲蛇所齧,仆地不得行。

5.和諧社會,人類要了解動物,更要和動物友好相處。甲文采用 ① 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乙文則主要表達了 ② 的主旨。

【乙】

村陌有犬爲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爲?”將欲更棄之。元對曰:“有生之數,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爲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許焉。明年,犬隨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攙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聲不已。張元怪之,隨犬出門,見叔父幾死。速延醫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視犬如親。(選自《北史·孝行傳·張元》)

[參考答案]

1.C(均爲轉折連詞,但是。A①結構助詞,“的”,②代詞,指“汪汪之聲不已”;B①代詞,指馬,②代詞,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現”,②動詞,看見)

2.A(都是名詞作狀語,修飾動詞;BCD項加點詞都活用爲動詞)

3.村陌有犬爲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之。

4.①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5.託物寓意(或託物言志)關愛動物,善有善報附

《馬說》的閱讀訓練3

閱讀訓練。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 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關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見 見: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5)執策而臨之 執: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從文中看,千里馬遇不到伯樂,它們有着怎樣的命運?

4.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20xx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1)或:有時 (2)見:顯現 (3)等:等同(4)安:怎麼 ,怎能 (5)執:拿着,舉着

2.(1)餵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馬,所以不按照千里馬的餵養方法餵養它。(2)千里馬鳴叫,餵馬的人卻不知道它想表達的意思。

3.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4.反應了當時的社會不重視人才,不善於發現人才的社會現實。

《馬說》的閱讀訓練4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關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列詞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見 見:____________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

(5)執策而臨之 執: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文中看,千里馬遇不到伯樂,它們有着怎樣的命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時;(2)同“現”,表現(或:顯露);(3)相同,一樣;(4)怎麼,哪裏;(5)握,拿

2.(1)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2)聽它嗚叫卻不懂它的意思。

3.千里馬的才能不被發現,才能無法發揮,得不到應有的待遇,遭遇種種屈辱。

4.社會上並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於沒有人發現、善待和重用,他們往往被埋沒。

(意思對即可)

《馬說》的閱讀訓練5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①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③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⑤欲致士⑥,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⑦,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註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棄 ③ 之:指死馬 ④期年:滿一年 ⑤誠:真心 ⑥致士:納賢士 ⑦見事:被侍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 )

(3)買其首五百金( )

(4)鳴之不能通其意( )

2.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說說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共同喻意是什麼。(2分)

3.甲文借伯樂相馬的故事,發出了“ ” 的感慨,表達的主題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費盡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購得已死千里馬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

(3分)

4.將下邊兩個句子譯爲現代漢語。(4分)

⑴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⑵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答案】

1.⑴用鞭子打 ⑵買 ⑶它(的) ⑷助詞,沒有實在意義。(2分,每小題0.5分)

2.表面看是指馬,其實是喻指人才。(2分)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對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 應該重視人才,用誠心吸納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確一處1分,言之有理即可。)

4.⑴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這是不識好馬呀。⑵我要買的是活馬,爲了一匹死馬而丟掉五百金有什麼用?(4分,除去“嗚呼”,其餘4個分句每句1分,對“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詞語理解或句式不落實的酌情扣分。)

《馬說》的閱讀訓練6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2)一食或盡粟一石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

【小題2】下列句子中無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食之不能盡其材

B.才美不外見

C.其真無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題3】翻譯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題4】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作者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題1】(1)只是(2)有時(3)猶,尚且(4)用鞭子打(4分)

【小題1】D(2分)

【小題1】餵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叫不能通曉它的意思。(2分)

【小題1】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和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2分)

解析【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A中“食”通“飼”;B中“才”通“材”;C中“邪”通“耶”。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

【小題1】從自身的“懷才不遇”和“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懣”兩個方面來作答。

《馬說》的閱讀訓練7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B、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有的

C、安能求其千里也 安:怎麼

D、且欲與常與等不可得 等:一樣

2、下列各組加粗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不以千里稱也/不能稱前時之聞

B、食之不能盡其材/一食或盡粟一石

C、執策而臨之/策之不以其道

D、鳴之不能通其意/其真無與邪

3、下列關於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馬說》選自《昌黎先生集.雜說》,作者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敘,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B、《馬說》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事,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千里馬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C、文中“伯樂”指擅長相馬之人,比喻能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指日行千里的馬,比喻人才;“食與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D、通過學習本文我們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的有用之才。

參考答案:

1、B

2、C

3、B

《馬說》的閱讀訓練8

[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有人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②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③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④而馬價十倍。 (選自《戰國策》)

【註釋】①比:副詞,接連地。 ②還:通“環”,環繞。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含義。(4分)

⑴才美不外見。 見:_____________

⑵執策而臨之。 臨:______________

⑶願子還而視之。 子:____________

⑷去而顧之。 顧: _______________

小題2:翻譯選文中劃“__________”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題3: [甲]文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小題4:當今社會,商家請名人作廣告已成時尚。請結合甲、乙二文相關內容,簡要談談“名人效應”的利或弊。(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⑴見,通“現”,表現。⑵臨,面對。⑶子,你。⑷顧,回頭看。(4分,每小題1分)

小題1:⑴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馬的標準餵養它。(2分)

⑵連續三天在集市上賣馬,沒有一個識馬的。(2分)

小題1:(3分)多出人才,人盡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小題1:(4分)聯繫“伯樂”、“馬”(2分),“名人效應”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強調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瞭解文本內容,理解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

小題1:緊扣文本內容,聯繫“伯樂”、“馬”的.人才觀,說出名人做廣告的效應的利弊,分析有理即可

《馬說》的閱讀訓練9

(20xx孝感市)

閱讀下列甲乙兩個文段,然後完成題目。

﹝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乙﹞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於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馬②。請見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③而黃。”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驪⑤。報穆公,穆公不說,召伯樂,曰:“子所薦求馬者,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馬也?”伯樂曰:“皋之所觀,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馬至,果天下之馬也。(《九方皋相馬》,有刪改)

注:①姓:指子孫。②天下之馬:指天下最好的馬。③牝(pìn):母馬。④牡:公馬。⑤驪(lí):純黑色馬。

1.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馬

C才美不外見 請見之

D鳴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無馬邪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②穆公見之,使行求馬。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甲文通過對千里馬不遇伯樂的議論,表達作者對賢才難遇明主的憤懣,寄寓着對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過記敘伯樂舉薦九方皋爲秦穆公尋找天下最好的馬的故事,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獨具慧眼,看其實質。

C甲文中表明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真不知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興,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馬,想當然地認爲這不是天下最好的馬。

4.有人認爲,只要是千里馬,才能就會施展出來;也有人認爲,千里馬須遇伯樂,才能方有機會施展出來。你的看法呢?說說理由。(3分)

參考答案:

1、B

2、D

3、①鞭策它,不按準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得分點:策,鞭策,鞭打;盡,竭盡,使充分發揮,譯爲“充分發揮”亦可)

②秦穆公接見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尋找好馬。(得分點:見,接見,召見;使,命令,派遣)

4、開放題,任選一種說法表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成理即可。

《馬說》的閱讀訓練10

  馬說閱讀訓練及答案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3)策之不以其道(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中實詞的掌握情況。

答案:(1)有時 (2)等同,一樣 (3)方法(4)怎麼

2.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稱________。文學主張上強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號。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爲________;蘇軾稱他________。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稱爲“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與課文相關的文化文學常識,可根據書中註釋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雜說》 唐 文學 哲學韓愈 退之 韓昌黎 韓吏部 文以載道 文道合一 以道爲主 “惟陳言之務去” “辭必己出” 杜詩韓筆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 蘇軾 蘇洵 蘇轍 歐陽修 曾鞏

3.“說”是一種文體,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爲了說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說”這個古文體。

答案:記敘 議論 一個道理 《愛蓮說》 《師說》

4.《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韓愈《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題考查關於韓愈的文學知識。

答案:《龍說》 《醫說》 《崔山君傳》

10分鐘訓練(強化類訓練,可用於課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駢死於槽櫪之間

C.馬之千里者 D.雖有千里之能

提示:C項中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餘都是結構助詞“的”的意思。

答案:C

2.對《馬說》一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該文託物寓意,以千里馬喻人才,以伯樂喻識才之人。

B.作者在呼喚伯樂的同時,也強調了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C.千里馬受辱與“駢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認識到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

D.地位低下的“奴隸人”由於忌恨千里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質上虧待它。

提示:B項,文中沒有強調“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答案:B

3.文章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那麼你認爲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連詞“然後”,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後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後事。第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接着的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並非奴隸,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爲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所以說先有馬而後有伯樂。

參考答案: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

4.《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是什麼?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

參考答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作者的意圖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的憤慨。

5.你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主題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感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來說。

參考答案: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