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羚羊木雕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羚羊木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開媽媽的糖盒,冒着雨飛快地跑出門去。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羚羊木雕

我手裏攥着萬芳送給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麼說呢?她還會像以前一樣和我要好嗎?一定不會了。

我輕輕地敲了敲門。門開了,萬芳伸出頭來,一把拉了我進去。

“萬芳……”我站在過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麼啦?也不打傘,是不是捱揍了?”萬芳奇怪地看着我。

“沒有……”我慢慢從口袋裏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還給我……”我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萬芳愣了一下,沒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脣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說得好好的,你怎麼能這樣呢?”

我努力不讓自己哭出來。這時,她的媽媽從屋裏出來了。看見我手裏的小刀,又看看我們的樣子,立刻明白了:“萬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傢什麼東西?”

萬芳看了我一眼,跑進屋去。過了一會兒,她拿着那隻羚羊出來了。她媽媽接過來一看說:“哎呀!你怎麼能拿人家這麼貴重的東西呢!”她把羚羊遞到我手上,“好好拿着,別難過,我呆會兒揍她!”

我把小刀遞到她的手上說:“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當我擡起頭來的時候,萬芳已經不見了,她不會再跟我好了……

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幾個寒顫。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忽然,我聽見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過頭,只見萬芳跑了過來。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裏說:“你拿着,咱倆還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爲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這能全怪我嗎?

小題1:請用一句話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1分)

小題2:揣摩下列語句,體會劃線詞的表達效果。(4分)

①我輕輕地敲了敲門。(“輕輕地”能否刪去,爲什麼?)

②萬芳愣了一下,沒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脣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愣”能否換成“停”,“咬”能否換成“閉”,爲什麼?)

小題3:“當我擡起頭來的時候,萬芳已經不見了……”你認爲萬芳想了些什麼?試結合上下文推測。(2分)

小題4:爲什麼“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2分)

小題5:文章結尾寫到,“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你認爲誰應負主要責任?爲什麼?結合文意,聯繫實際談談。(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寫我從萬芳那裏要回了羚羊木雕。(1分)

小題2:(4分)①不能 表明極不情願而又不得不這樣做,內心十分痛苦,如果去掉了,就表達不出這種意思。②“愣”表明萬芳感到突然,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停”則沒有驚奇的意思,所以不能換;“咬”表明萬芳很難過,在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閉”是隨便閉閉嘴,表達不出難受的心情,所以不能換。

小題3:例:怎麼會這樣呢?送出去的東西,怎麼能要回來呢?這算什麼朋友,自尊都哪兒去了,以後叫我怎麼做人?(2分)

小題4:萬芳覺得很難受,因爲:①“父母”重財輕義,而“我”重義輕財;②“父母” 不尊重“我”和同學之間的友誼,不尊重“我”的選擇,不給“我”交友的自由空間;③“父母”的做法嚴重的傷害了“我”的自尊心,也破壞了“我”和萬芳之間的深厚感情;④“我”對朋友萬芳反悔了,而萬芳卻原諒了“我”,仍把小刀送給了“我”,這更讓“我”傷心,難過。(2分) (只要答出兩點即可)

小題5:(3分)無論從哪個角度,只要言之成理,能聯繫實際,觀點明確,都可以。如:我認爲“我”的父母應負主要責任。首先送“我”禮物的'時候,並沒有說明羚羊木雕的貴重,也未告訴“我”不能送給別人。其次,既然已經送了,就不應該強迫孩子要回來,這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算要拿回來,也可採取用其他物品交換,而且要解釋清楚,取得對方的諒解。第三,“我”和萬芳感情深厚,“我”把貴重的禮物送給她,那是“我”的自由。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學、朋友間互贈物品的情況很多,如過生日時,我的同桌送我一塊裝飾表;同桌過生日時,我送給他一支筆,我的父母就未有管我。所以,我認爲文中“我”的父母是不對的。做父母的應該學會尊重孩子。

小題1:

試題分析:選幾個信息點概括,人物:“我”,事件:要回禮物,反悔,感受:傷心痛苦。即“我對朋友反悔要回禮物,感受傷心痛苦”。

小題2:

試題分析:這幾個詞用得非常精確。從這幾個詞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上分析:“我”是無奈的,萬芳深感意外和不解。

小題3:

試題分析:萬芳也是個孩子,且不瞭解事情的真相,對“我”肯定是有誤會的,從這個方面來理解想像萬芳的心理活動。

小題4:

試題分析:本文段選自所學課文,可結合全文情節來體會“我”的感受:“我”與萬芳是好朋友,萬芳經常幫助“我”,“我”送禮物給萬芳是應該的,“我”不願意要回禮物,父母不理解“我”,要回禮物會損害我們的友情。

小題5:

試題分析:可從三個角度來談,“我”的角度、父親的角度、事理的角度,點明合理與不合理之處,說明不怪“我”的原因,略談生活中類似的事情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