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析小學語文教研工作的思考與探索

淺析小學語文教研工作的思考與探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當課程改革工作進入實質性研究階段時,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便日益突顯出來,對教研員來說,是挑戰,更是動力。

淺析小學語文教研工作的思考與探索

  一、問題與思考

通過深入指導與研究,語文教學的突出問題擺在眼前:許多語文教師似乎在原地踏步,“形” 是在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神” 卻是學生依然被動地在教師指令下“講語文、做語文”。問題到底出在哪?是培訓不到位?可每學期都對實驗教師進行專題講座、標準解讀、教材分析等,教師們當時聽得津津樂道,都感覺受益匪淺;要麼就是指導不到位?可教研員每學期大部分時間都深入基層學校指導研究,那麼原因究竟何在?於是我們採取了與教師個別訪談和全體問卷的方式,反饋的結果使我們茅塞頓開,原來是過去的工作思路有偏差:一是培訓的方式是教研員唱獨角戲,教師們只是被動地接受;二是培訓的內容範圍大,面面俱到,教師感到無從下手;三是與教師的交流少(雖然教研員每天深入學校,但實驗區範圍大,每位實驗教師接受指導的機會微乎其微),這樣就造成理論與實踐“兩層皮”,一系列的問題出現了。由此擺在我們教研員面前新的課題是新形勢下如何改變工作方式?經過反覆研究、思考,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我們力求探索新的教研工作方式,採取科學有效的工作策略。

  二、實踐與探索

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發生變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也必須隨之發生改變。

(一)實現教研員角色的轉變

變以“檢查”爲主爲以“研究、交流、溝通、指導” 爲主。教研員不再以“監督檢查者” 的身份出現,應是參與者、合作者、研究者,與教師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變居高臨下的指導監督爲平等、民主的互動式研究、交流、組織、參與,一改以往由教研員“獨奏” 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形成教研員與教師間的互動、教師與教師的互動。在立體化的信息交流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整合,如在學期初集中備課時,我們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或以一課爲例,或以一單元爲研究點,或以一個具體問題爲話題……展開教師間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羅敏華老師執教《日月明》一課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和感悟後,是這樣進行會意字教學的:

1.出示“男” 字。(生活中識字)古時候在田裏幹體力活的都是男子,所以田和力組成“男”(字理識字);憑藉田+力→男的經驗,同學間相互試着講怎樣記住“明”字,日、月光亮組成明。(利用識字經驗體現自主、探究識字)明亮的光線中有許多細小的土在飛揚,小+土→塵。

2.出示兩幅圖,學生分別猜兩個字:滅、休,將兩幅分別畫有魚和羊的圖拼在一起猜字:鮮。

3.用手遮住眼睛上的.光線向遠望:看。

(動作演示)

課後,聽課教師就本節識字教學課暢談起來,講解、圖畫輔助、動作演示、猜謎、字理剖析等多種識字方法並用,加強了課程內容、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世界的聯繫,增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的整合。

區別於以往的不僅是培訓方式的變化、培訓內容的不確定性,還有培訓結果的不統一性,無論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還是共同探討的疑點問題,最後均不由教研員做出整齊劃一的模式化答案。既尊重教師的獨特理解與感受,又向他們推薦相關的材料學習,彼此交流、拓展延伸,在實現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這樣教師個人的悟性與靈氣得以充分展示,爲他們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提供了可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