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談小學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的對策與思考

淺談小學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的對策與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摘 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走出作業練習低效的誤區就必須要改變形式,尋找對策,加強對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積極落實減負增效的要求。

淺談小學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的對策與思考

關鍵詞:改變策略、有效設計、減負增效

衆所周知,語文課後的“思考、練習”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文字的“訓練場”。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根據新課標這一精神,走出作業練習低效的誤區,就必須改變形式,用活教材,加強對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積極落實減負增效的要求。

一、改變訓練層次,改被動爲主動

二、變通訓練形式,變無味爲趣味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時間機械地重複某種行爲,容易使大腦皮層疲勞,因而產生情感厭倦。小學生的行爲方式受情緒影響很大,感興趣的事情幹得起勁,反之則消極對待。課標指出:教師要“創造有利於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趣味性作業的設計正是迎合了小學生的這種心理和課標的這一要求。因此,教師對課後的作業,需要變一變。如課後“思考?練習”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讀”的作業,教師若機械佈置,則往往流於形式,要求得不到落實。爲此,可以變一變,要求學生以“讀書小組”爲單位,安排學習成績優秀、朗讀能力強的同學做“小老師”,親聽組員讀書,評選“朗讀小能手”,這樣的作業變“讀”爲“以學促讀”和“以賽促讀”,既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又給每位同學提供了讀書輔導機會,做到人人蔘與,項項落實。

三、增加訓練容量,從單一到多元

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編教材課後“思考?練習”的設計比較注重人文性,對工具性的特點則有所忽略。所以,爲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大有必要增加訓練容量,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語言文字基本功的有效訓練。如教材裏,課後“思考?練習”中要求“說說下列帶點詞語的意思”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再用帶點詞語造句”,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因爲新編教材中沒有或很少有造句的訓練。蘇教版教材中有較多“讀讀下面詞語”的練習,可增爲“讀讀下面的詞語,再抄寫一遍。”又如低年級不能忽略聽寫能力的訓練,要求“抄寫句子”的作業,教師可以拔一拔,讓學生“聽寫句子。”如《狐假虎威》一課,課後有一道練習是抄寫句子的,教師在改爲聽寫後提出要求,讓學生聽三遍後再寫句子,而且每聽一遍有一遍的要求:聽第一遍,要求聽清楚句子內容:“狐狸搖了搖尾巴,說:我帶你到百獸面前走一趟,讓你看看我的威風。”聽第二遍,想這句話先講什麼,再講了什麼。聽第三遍,注意這個句子使用了什麼標點符號。如果按“原題作答”讓學生抄寫,就只能起到鞏固詞句之功效。而設計“聽寫句子”的練習,其效果則大不相同,它既訓練了學生正確運用詞語和幾種標點符號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記憶力,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力,是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可謂一舉多得。以上的拔一拔旨在更多體現語文科的工具性,用活教材,彌補新編教材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

四、落實訓練要求,從閱讀到寫作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是聽、說、讀、寫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其中讀是吸收語言,說和寫是表達語言;讀是表達語言的基礎,它包含對語言的感知、體驗與理解,寫是表達語言的最高形式。因此,我們要遵循從讀到寫的語言認知規律創新方法,有效落實課後練習中學生“寫”的作業。其一,先說後寫。如《圓明園的毀滅》課後練習:“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想說什麼?把想到的寫下來。”其二,先熟讀再仿寫。如學了《草原》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寫一首讚美草原的詩或選一處景物寫一段話;其三,先體驗再表達。有些要求學生“寫話”的作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參觀、訪問、調查、觀察、實驗、製作等實踐活動,再讓學生把自己的實踐所得之情景寫下來。如此,學生有話可寫才能愛寫、樂寫,寫出來的話才真實有感受。如果,我們按以上的方法,努力做到讀寫有機地結合,則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達成課標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