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談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

談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8K 次

作者:雨巖

談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

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的作業多機械重複,少創造活動;多抄抄寫寫,少思維訓練;學生厭煩,教師頭痛,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失去了作業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出臺後,我們如何在學生作業設計上落實新課標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結合舊教材,談談在新課標下學生作業的設計。

  一、設計多元化作業,讓學生多感官得到體驗。

作業不應當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複合體,它是一種憑藉,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並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

課堂教學中,教師已經注意到多方面地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是,同樣作爲學習的重要環節的作業練習,教師卻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學生不僅個性沒有得到發揮,而且思維潛力也得不到挖掘,難以由此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複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驅動並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尋求作業創新,要設計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

我將過去單一的文本作業嘗試改進爲包括自我選擇性作業、人文作業、多層次性作業、操作性作業、趣味表演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多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的時候以畫圖、剪報、查資料,甚至是手工製作等方式來完成;鼓勵學生以看、聽、摸和想象等多種感官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的、精彩紛呈的作業。例如,教學《節日的大街》一課時,讓學生畫一幅自己想象中的節日大街的景象。再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篇課文後,我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西沙羣島的知識,並用各種形式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學做好了知識卡片,有的畫出了美麗的圖畫,有的還剪出了西沙羣島美麗的剪紙……做這樣的作業,同學興奮,老師高興,有時連家長也會參與,一舉多得呀!

這樣,作業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極好的憑藉,它給學生一個起點、一個支點,由此激發學生調動多方面的感官體驗,調動學生的情緒活動,讓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學習中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他們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境不斷產生互動,自然地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得了許多的知識信息,鍛鍊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二、設計多層次作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我們的教育對象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也各有不同,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要有較大的不同,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佈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我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差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鍊,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對他所知道的東西猶感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最有效。適量、適當的作業和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信心。對優生是如此,對後進生更是如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讓好、中、差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上得到相應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穫,使得事半功倍。如用“參加”一詞造句時,要求後進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須造出一句以上,而對於優生就要求必須把“參加”分別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

沒有差生,只有差異。作爲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差異,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信任每一個學生,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不同作業的訓練引導他們吸取、探究知識,承認學生髮展存在着差異性,不搞“填平補齊”,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

  三、設計自選式作業,發揚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作業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也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進一步昇華到世界觀方法論的一個重要手段。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師給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然而更爲重要的是我們要把佈置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過去的作業多爲教師於課後佈置,作業的數量、作業的難度以及作業完成的形式,教師有着決定權,並以一定的學習紀律作爲強制力保障實施。學生對於作業,總是處於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學生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師所作的規定完成作業,沒有選擇權。一般說來,學生總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聰明一些的學生能完成得較好,不夠用功的學生就常常採取逃避和拖延的辦法。在新課標下,如何改變過去作業不足之處,調動學生的作業積極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自主的選擇作業,自己挖掘自己的學習動力。

學生對自主選擇的作業,有學習的興趣,找到了自己前進的動力,對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們不單單隻滿足書本的知識,還在尋找更爲廣闊的課外發展空間,這對他們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選擇作業,這使學生有了熱情參與的期望。同時,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有了作業的選擇權,他們不再把作業當成負擔,而能夠盡力的去完成任務。

學生還可以自己設定作業完成的數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進度,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這時,他不會把作業看成是負擔,而會把他們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衆不同,獨具匠心。

能否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減少機械性抄記作業,實行基礎性作業自己定製制度,對生字、新詞、句段的抄記採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類作業實行難度選擇制。把一個較難的問答題或小練筆,改成兩三個難易不同但訓練類型相似的題目,形成梯級,讓學生選擇其一。這樣很好的照顧了個別差異。另外,適當增加一些給主題但又不限形式、內容的綜合性作業。例如“三八婦女節”期間,給學生安排一項作業——“給媽媽一個驚喜”,要求看誰做的真誠又有創意,然後再寫下一小段日記,把自己的創意和媽媽的欣喜記下來。

我們把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放權讓學生自主地選擇適合於自己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乃至作業要求。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自己設定作業完成的數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進度,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不會把作業看成是負擔,能按時完成,把他們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衆不同,獨具匠心。即使學生某天由於其它作業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我也不責怪,只要學生在交來的空白作業本上寫明事由就行。我們也應相信學生是不會“長期欠債”的,同時這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體性得到了發展。

  四、設計趣味性作業,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徵。

學生怕做作業、拖拉作業大都是因爲不喜歡千篇一律的練習形式。而作爲教學對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教育影響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教育心理學表明,單調乏味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疲勞,並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因此,作業的設計也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形象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於趣味性的練習之中。如教學了《不合羣的小蝌蚪》和《爸爸的咳嗽》這兩課書後,我佈置學生養幾隻不同類型的小蝌蚪,不時的觀察,並寫出觀察日記。這一作業的設計不但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讓學生在作業中學會了許多自然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寫作能力以及愛護小動物的愛心。

作業設計形式多樣、不勝枚舉,人人有觀點、家家有看法。但在新課程標準精神的指導下,如何設計學生的作業卻是值得我們探討的,我們語文教師的路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