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王荊公體: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

王安石曾封荊國公,故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寧之半山,寫詩主要用七絕體。這一時期的詩歌被編定爲《半山集》,詩風由早年的奇險勁峭而變爲閒淡沉鬱,人稱“半山詩”或“半山絕句”。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在宋代詩體中列有“王荊公體”,實則指王安石晚年的詩歌創作。亦即“半山詩”或“半山絕句”。

“朱希真體”:

朱敦儒字希真,南流後過了七年漂泊生活,晚年被迫隱居,常放浪於煙霞之間,寫下了大量的隱逸詞,多歌唱看透塵世後的隨緣自適、逍遙行樂,但又深藏憂怨,有較濃的虛無思想色彩。其詞語言淺白如話,形象單純、明淨,風格飄逸自然,開南宋隱逸詞派之先河。這種在當時詞壇能自成一家的風格物色,被稱爲“朱希真體”。又因其詞集爲《樵歌》,故亦稱之爲“樵歌體。

格調說:

清中葉宗法唐詩的詩歌流派,創始人沈德潛。所謂“格調說”,就是用唐詩的格調去表現封建政治和倫理道德觀念。他力主恢復儒家“溫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詩教傳統,提出“詩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倫,感神明”的口號,使詩歌爲封建統治服務。

肌理說:

翁方綱既不滿於王士禎“神韻說”之空泛,又不滿於沈德潛“格調說”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說”對二者加以匡正。所謂“肌理說”包括以儒家經典爲基礎的“義理”和結構辭章方面的“文理”,實際上是要求以學問爲根底,以考據來充實詩歌內容,達到義理與文理的統一。這是宋詩以學問爲詩的.再版,是以學術代替詩歌創作的一條歧路。

性靈說:

清代中葉,真正與宗唐、宗宋詩派相對立、真正繼承晚明以來的主情傳統,與道統文學觀相對立的詩歌流派。創始人袁枚,所謂性靈派,即是上承明公安派獨抒性靈的詩歌主張,認爲寫詩要抒發人的直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