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初二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初二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之蒹葭層次結構】,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

初二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爲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着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着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爲霜”到“白露未?”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着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瞭如“蒼蒼”,“、悽悽”,使全文聲情兼備。

總結: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新初三語文全年學習規劃

升入後,各個科目都基本進入總狀態,是一個慢功夫,最後一年的更要提早進行。

從新初三的開始直至次年春,我們可以進行四輪語文複習,分別在暑秋寒春各期複習一輪,每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暑期要做到的是對歷年趨勢與題型的瞭解,明確備考方向;秋季時間比較充沛,需要我們分題型,將各個考點進行梳理,掌握其答題思路,做到點上的無死角;時間短暫,同學們要集中精力攻克重難點題型;春季則是對前三輪複習中的漏洞和易錯題型進行回顧,做到衝刺零失分,整個初三全年的複習思路遵循着先整體 初中歷史,後局部再整合的方式進行,那麼針對即將來臨的,我們在對歷年趨勢與題型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要注重以下幾個要點:

1.首先,初三馬上會學到兩種新文體(有的學校已提前學習):抒情散文和議,提前閱讀相關文章,各閱讀書目都會根據文體分類出題,先了解該文體特點,然後總結該文體常出的幾類高頻題目反覆練習,做到對文體考查點的掌握;

2.其次,寫作從現在起要多看中考,具體看它的立意、選材、語言和結構四個方面,找出寫作亮點,因爲這四個方面是中考的評分標準所在。

3.最後,初三涉及到的幾篇課內文言文提前背會,夯實基礎,對疑難詞句反覆理解其含義,做到書寫準確,理解準確,翻譯準確。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之賦的來源

【—之賦的來源】,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 初中數學,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裏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賦的來源

“賦”字用爲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爲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爲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爲“賦”。

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爲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爲單一,多爲“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

總結:但詩與賦畢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爲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爲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爲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爲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