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求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一、說明文基本知識

求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一)瞭解說明文的特點

1、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事物說明文);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事理說明文)的一種文體。

2、與其它文體的區別: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授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文的分類

(1)從對象上: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如《蘇州園林》,說明“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徵。

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學的說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於“海水的鹹度很高”。

(2)從語言上:生動性說明文、平實性說明文。

(二)把握說明對象和特徵

說明對象即文章說明的話題,主要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徵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一篇說明文僅僅明確了說明對象是不夠的,要進一步理解說明文的內容。還要重點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這是分析一篇說明文的關鍵所在。只有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才能深入地理解說明對象。以此爲突破口,進而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內容等。要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內在的本質。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從分析標題入手。有的標題在指出文章說明對象的同時,也指出其特徵,如《死海不死》:有的標題用陳述句的形式,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如《看雲識天氣》;有的標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如《豬鏈球菌又到人間作孽》。

2、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徵。然後歸納小結。在文章中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徵、本質的語句。通過對全文的閱讀分析,可以把它找出來;二是文章中沒有全面概括說明對象的特徵或本質的語句,或者雖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過對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來。如《死海不死》一文,圍繞死海的特徵。從三個角度進行說明:先說死海的“死”(現象特徵),再說死海的“不死”(本質特徵),最後又說到死海的“不死”與“死”(現狀與未來發展特徵)。這樣死海的全面特徵便被一層一層地揭示出來了。又如《蘇州園林》一文,圍繞“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總特點,從五個方面加以說明:亭臺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門窗雕鏤琢磨和顏色等。

(三)理清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

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於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髮生、發展或製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時間順序的語言標誌是表時間的詞語。

2、空間順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於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徵。空間順序的語言標誌是表方位的詞。

3、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就是以思維的規律爲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繫成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繫包括因果關係、遞進關係、主次關係、總分關係、並列關係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局部等等。層層深入,邏輯條理十分清楚。

分析說明順序的方法有三種:

1、認清說明的對象,分析說明順序。

2、把握語言標誌。“讀”出說明順序。

3、分清主次。綜合歸納。

(四)領會“十大”說明方法

巧記方法:分列作下舉,打摹作圖引

1、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

作用:有條理地說清楚事物或事理。

2、列數字: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

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說明對象的特點說得更準確無誤,令讀者信服。如《故宮博物院》一文中介紹太和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3、作比較:爲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象,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成因、結構等。如《蘇州園林》一文中作者就將蘇州園林的特點和北京的園林作比較,說明了它極少使用彩繪的特徵。

4、下定義:即用簡明扼要的話對被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做周全、周密地規定地說明。它用一種基本固定的判斷句式。揭示出這一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本質屬性。

作用是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瞭解。能夠科學、嚴密和簡明地揭示說明對象的本質特點。使說明對象更加嚴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對克隆進行了科學的解釋,即下定義爲“不僅僅指無性繁殖,凡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個羣體,都叫克隆”。

5、舉例子:即舉出實物來說明事物。其作用是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便於讀者理解和認識。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中爲了說明“緯度位置對物候的影響”,作者便例舉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開花的時間加以說明。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對事物作形象的說明。

其作用是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瞭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7、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

作用:有助於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道:“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8、作詮釋:能通俗地介紹或解說事物或事理的特點或特性。能夠通俗易懂地介紹(解說)事物(事理)的性質和特點。

9、畫圖表:這是一種運用直觀的示意圖和表格等形式,說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種說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夠直觀、形象地說明比較抽象、複雜的事理,給人以清晰的認識,便於理解和記憶。

10、引資料:就是引用有關資料、故事、名言、詩詞等來充實說明的內容,或者作爲說明的依據。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權威性和說服力,也可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並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並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內涵與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顛倒。即說“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詮釋。其內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於“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說,即不能說“銀白色的金屬是鈾”。作詮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求嚴格,但也須簡明、準確、通俗易懂。

(五)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特別要注意說明文中使用的術語和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它們往往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

1、準確:用最恰當的詞把事物的特徵、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表達出來。

2、簡明:簡練明晰,用精練的語言把意思表達的清清楚楚。

3、周密:說明的語言要做到嚴密,沒有疏漏,無懈可擊。

要揣摩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重點在於瞭解遣詞造句是怎樣說明事物的特點的。從而理解其作用,領會其妙處。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1、在語境中體會中心詞語的準確性。

2、重視具有修飾性功能的詞語表義的準確性。

3、留心關聯詞語在表意準確性上的特殊作用。

二、說明文考類題及答題技巧

1、考察對說明對象的把握。

看題目、首括句、尾結句或提問式語句。如果是事物說明文,被說明的事物既是說明對象。如果是事理說明文,說明對象則是對象加特徵,答案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如:《看雲識天氣》,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及怎樣看雲識天氣。

2、考察對說明事物特徵的把握。

答題技巧:儘量從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沒有,則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國石拱橋》中關於它的三大特點: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3、考察說明順序。

常見題型:對某些段落或語句的順序是否能調換。

4、辨別說明方法及作用。

近幾年中考試題,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別運用了何種說明方法,而且還要指出具體說明方法的作用。(見上面第一部分說明方法部分)

5、考察對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的把握。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對策:答: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爲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對策:答:(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右” 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4)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這類題,其答案的形式通常爲:說明了……介紹……。解題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後結合語段中對說明 特徵的概括,進行認真提煉。

7、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1)理解說明文結構:事物說明文一般用總分式的結構(包括總分式和分總式);事理說明文一般用遞進式結構。閱讀中“分”是如何組合的,是並列,還是遞進,若是並列關係,分清是總分關係,還是分總關係。若是遞進關係要分析各層是按邏輯順序中的哪一種逐層深入的。題型是劃分段落層次。

(2)考查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對段落內容的歸納;或對全文要點進行概括。

(3)從文章中進行拓展延伸閱讀式的題型。(材料鏈接類)

主要考查觀點的提煉,相同點或不同點的準確捕捉,以及鏈接材料帶來的啓示,感觸等。題型:(1)用文中的知識解釋材料中的問題。(2)給出與文中相同的鏈條,找出探究結果,找共同點。

8、考查發散創新的能力。

綜合各地開放型試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類試題大概從以下方面考查:

(1)對說明內容進行創新性的表述。

(2)對某種現象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

(3)結合實際對某個問題談自己的認識。

(4)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性的推斷和大膽想象。

(5)由文章內容延伸到現實生活,對現實生活中相關現象進行解釋。

(6)對人類關注的環境問題等提出解決的方法,擬寫警示性標語、建議、廣告等。

這種題考查的是綜合能力。考查的是對生活的關注情況。做好這類題首先要對所給材料有準確地把握,然後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再遷移到文段中來。開放性試題,雖然沒有規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見。但在答題時要從三個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問題。不一定按標準答案作答,意思答對就給滿分;

(2)是閱讀材料後受到的啓示、感想。這樣的答案也是具有個性化的;

(3)是從材料出發,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擴散聯想到其它方面。

記敘文

(一)體味修辭類語句的作用

1.明確所用修辭手法。

考綱中明確考查六種修辭: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問、設問,可以利用口訣進行記憶

“二比二問一擬誇”。

2.歸納答題模式。

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結合句子)

擬人:生動地寫現了……(結合句子)

排比:增強了……的語氣語勢,表現了……(結合句子)

誇張:生動形象的寫出了……(結合句子)

反問:增強了……的語氣,強調了……(結合句子)

設問:強調了……,引起思考。(結合句子)

注:以上列舉的這些,只是我們常規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種修辭手法的作用,不論是前

面的“帽子”,還是後面所要表達的內容,都要結合具體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3.解題步驟

修辭手法+ 帽子 + 對象特徵 + 作者的情感(情感是關鍵)

(二)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

(1)理解詞語的本義;

(2)看該詞在句子中的表達對象;

(3)對錶達對象做必要的提煉(聯繫語言環境提煉意義指向概括詞);

(4)再看該詞表達得怎麼樣?(起什麼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語言,使表達簡潔準確;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語句是否通順。

2、詞語在語境中的作用

看該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是否生動或準確表現了句子內容(對該詞語表現的內容要提煉意義指向概括詞,否則,答題語言不簡潔)。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義

1、主要題型

1)以辨析爲方式的選擇題。要求學生能仔細辨析句子的細微差別,作出恰當的選擇。

2)以表述爲方式的解說題。要求學生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能準確地解說句子的含義。

3)以賞析爲方式的評價題。要求學生能把握詞語和句子的呈現特點,對其表達效果作出恰當的評價。

2、解題思路

理解句子含義,要聯繫上下文

理解句子深層含義,要聯繫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層含義,要聯繫文章的中心思想。

評析句子內容,要聯繫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訴讀者哪些信息。

(四)句段作用

1.句子或段落在結構方面的作用有:

(1)總領全文、引起下文。此類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話或前面。

(2)爲下文作鋪墊。此類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間。

(3)過渡句,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此類句子在文章的中間。

(4)總結上文。此類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後面。

(5)照應。此類句子允許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內容方面作用有:

開篇點題、點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深化主題等。

(五)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1、標題的含義

(1)表層含義即標題的字面含義、文中內容;(2)深層含義即引申義、比喻義、象徵義。

2、標題的作用

(1)作爲全文的線索;(2)突出主題,點明主旨;(3)造成懸念,引起讀者關注;

(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節;(6)一語雙關。

3、標題的好處(爲什麼以此爲題)

標題的深層含義 + 標題的作用

(六)人物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1、人物描寫的作用(肖像、語言、動作、心理)

1)揭示人物內心情感;

2)烘托人物形象,凸顯人物性格。

注意:補寫人物心理活動,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結合相關環境、扣住文章主題。

2、環境描寫的作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環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開頭的位置)

2)渲染氣氛(氛圍)。(一般放在開頭或中間的位置)

3)烘托人物心情(像興奮喜悅,憂愁感傷,沮喪,絕望等等)。(隨時出現,位置不固定)

4)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一般放在中間的位置)

5)形成對比,突出主旨。(隨時出現,位置不固定)

6)引出下文。(一般是放在文章的開頭位置)

(七)概括與歸納

1、段落的劃分

1)按時間先後和情節發展變化劃分;

2)按敘述的空間或地點的轉換劃分;

3)按所敘事情的性質劃分;

4)按作者的認識過程或思想感情的變化劃分;

5)按人物活動劃分(寫一個人的幾個活動片段及寫幾個人物的文章,可用這種方法)。

2、概括、歸納的方法

1)摘句法:即摘錄這一段(層)中最能表現中心的語句(首括句、結尾句、中心句)。

2)縮句法:將能表現段意(層意)的長句壓縮成短句。

3)聯合(結合)法:把重要意思連接起來,概括出聯合段意。

4)擇要法:在若干層意思中,可選擇主要層意爲段意。

(八)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解析:

1、分析文章標題來判斷主旨

通過對標題的分析能初步確定文章主題。

2、分析文中關鍵句來判斷主旨

1)文章的開頭/結尾句或者段。

2)文章中的議論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抒情句標誌參考:強烈的感嘆或反問等語氣/直接抒發某種情感(悲傷,喜悅,流淚等)

議論性句子參考標誌:對某事或某人做出評價的句子。】

3)文章中反覆出現的詞語或者句子。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語言。

3、通過分層歸納大意歸納文章主旨

對於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據文章結構將文章分層,然後將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

(九)記敘文思路結構

1、記敘的順序

(1)順敘

作用:採用這種寫法可以使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晰地表現出來。

(2)倒敘

特點:把事情的結局或後面發生的事情先寫出來,然後再按事件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內容上,突出中心;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

結構上,使敘述有波瀾;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

特點:在順敘的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的情節的敘述,插入相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

作用:補充交代,使敘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實、更周密、在結構上更緊湊,能夠更好地突出中心。

2、抓文章的線索

(1)類型:物線、事線、人線、情線、時線、地線

(2)作用:是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脈絡。

(十)“五寫”題

(十一)感受、評價、鑑賞類題目

1、閱讀感受

1)聯繫文本,感點明確。首先必須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用最簡潔的語言簡明扼要地提煉出感受體驗,在簡短的文句中表達自己的看法。

2)感受真切,表述精當。要圍繞感點,精當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讓讀者感受到你的感想是真切的,是言而由衷、言之有理的。由於文字的限制,表述的語言必須是精煉的。

3)聯繫實際,聯繫自身。閱讀感受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感受作品思想內容,結合體驗和自身思想,領會作品的啓示。這種片斷寫作必須在短小的篇幅中做到聯繫實際,聯繫自身。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說出自己今後將怎麼行動。

4)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閱讀感受和評價要做到條理清晰,即文章內部思路清楚。感點的提出和論述,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邏輯的推理和演繹,都應當條分縷析,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5)語言通順,表達流暢。語句通順,文脈連貫,有一定的論辯力量和論述的氣勢。

2、閱讀評價

1)觀點要正確。對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社會現象的褒貶、文本觀點的評價要正確,要有真知灼見;不能把對的說成錯的,或把錯的說成對的。這就要求我們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2)觀點要鮮明。贊成還是反對,同情還是反感,提倡還是抨擊,都必須態度明朗,而且要在顯要位置揭示出來。切不可模模糊糊,模棱兩可。

3)分析要充分。要作比較充分的分析闡述,既要表明態度,更要依據文本的具體內容說出理由,做到分析有據,鞭闢人裏,有較強的邏輯性。

4)層次要清晰,語言要通順。

3、閱讀鑑賞

1)要準確鑑別出文本的藝術特色,如運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結構上有什麼特色?運用

了哪種修辭手法?是比喻還是擬人?是排比還是對比?

2)要準確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3)要着重分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對錶現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或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