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中國古代繪畫擷英教案

關於中國古代繪畫擷英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關於中國古代繪畫擷英教案

指導思想:本課重在突出中國古代繪畫與西方繪畫的區別,通過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中國古代繪畫的一些特點,培養學生欣賞中國古代繪畫的興趣,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有自己的方法去欣賞中國古代繪畫的方法。

理論依據: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輔導者。根據學生的興趣及他們已有的美術知識,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下,最後形成學生可以欣賞中國古代繪畫的能力。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美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系列之《鑑賞》模塊的第9課,是鑑賞基礎部分之後的第一課。本課具有內容多,作家多,作品多,藝術門類多,要在一課時全都讓學生感受、瞭解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在課堂上有所取捨,儘量選擇吸引學生興趣的內容。由於中國古代繪畫在中國古代美術部分是相對學生比較好理解,所以本課還要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通過欣賞中國古代繪畫,形成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爲之後繼續學習中國古代雕塑、建築、園林、工藝美術做好一定的鋪墊。

2、學生分析:

我校是普通高中,學生素質一般,每個班都有固定的“君朋學習小組”(每組4-6人),同學彼此熟悉,有互補,是進行小組討論的基礎。學生在初中曾經接觸過中國古代繪畫的相關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但理解不深,也沒什麼印象。學生剛學習完鑑賞基礎部分,有一定鑑賞基礎,但多數同學對中國古代繪畫不感興趣,主要原因是不懂怎樣欣賞欣賞,認爲距離自己很遙遠,但青年學生都很愛國,也希望聽祖國藝術又多麼偉大。

3、課時安排設置: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中國畫以線造型;知道以“氣韻生動”爲評價中國畫的一個重要標準;認識到中國畫“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藝術追求。

2、能夠積極參與對作品鑑賞的討論與交流,通過學習能夠用美術的方法對一幅作品表達一些見解。

過程與方法:教師採用對比欣賞,由中國畫造型方法深入到表現內容最後提高到藝術追求,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情感、態度、價值觀:喚起學生對中國古代繪畫學習的興趣;感受中國古代繪畫的豐富多彩,更加熱愛中國傳統繪畫。

2、 重點: 用中西對比的方法,通過造型語言的不同理解表現內容的不同,最終理解“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藝術觀。

難點: 讓學生能夠理解中國藝術運用“以線造型”。

四、教學方式和技術說明:

技術、資料的.準備:多媒體,數字白板,音響,一盆苔蘚。

教學方法:採用教師講解、設問、啓發,學生探究、互動、討論、合作、課堂練習等活動,配合多媒體展示的方法。

學習方法:欣賞、分組討論、表述等方法。

五、教學內容及框架設計

環節(一):提出問題,導入課題

通過一個說名字的小測試,激發學生去探究中國古代繪畫。

環節(二):理解中西方造型方法的不同,解決難點

1、通過三組作品的對比,初步感受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不同。

2、通過欣賞經典音樂《二泉映月》與《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使學生體會西方藝術追求“空間感”與“立體感”的特點;感受西方音樂猶如建築,中國音樂猶如流水,一個“有形”一個“無形”。

3、通過猜建築的小遊戲,感受中國藝術中“線”的豐富變化。

4、利用繪畫、音樂、建築三組對比,總結中西方繪畫造型方法的不同。中國“以線造型”不重立體,西方“以面造型”只求空間塑造。

5、通過《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教師的一幅素描對邊,鞏固對“線”在中西方繪畫中不同運用的理解。看《蘭亭序》理解爲什麼中國人總說“書畫同源”。

環節(三):發現中西繪畫表現內容不同

1、分析兩張油畫作品,得出西方重“寫實”,畫“解剖”,多畫“死物”。

2、分析四張中國古代繪畫作品,通過教師的引導,層層深入,理解中國繪畫重生命力的表現,多表現瞬間,多畫“活物”。

3、通過作品欣賞,理解中國畫表現內容上的“動”,最終理解“氣韻生動”的含義。

環節(四):理解中國畫中的“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1、通過作品欣賞歷代名畫家關於“梅蘭竹菊”的作品,總結出中國繪畫包含的“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殊情懷。

2、用教師的作品使學生知道寫意畫更能體現“借物言志,託物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