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燃燒的柴火的典故

燃燒的柴火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在遠古時代,有一種祭祀活動叫做柴燎,就是點燃一種叫柰木的木材,進行祭祀,而祭祀的對象就是我們頭上這片青天,古稱“燎柴祭天”。

燃燒的柴火的典故

文字是用來記事的',有祭天這一事件,就必然有與之相關的文字。事實表明,與這個事件相關的文字還不只一個,“柴”字就是其中之一。

要講“柴”字,必須先從“奈”字說起。

“奈”是一個會意字。“奈”與“柰”同源,是由甲骨文“祡(chái)”演變而來的,甲骨文 中的“祡”字,左上角是一個“木”字;左下角是一個“示”字,指祭臺;右邊是一個“又”字,指代人的手,三部分結合在一起,表示手裏拿着木柴在祭臺前面焚 燒的意思,篆文中省去手旁,並整齊美觀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柰”,俗省作“奈”。

“柴”的演變

“柰”本義指燎柴祭天,現在我們燒香就是這個原始習俗的遺風,這種祭天的形勢,又用來表示所燒的木柴,那時候大概燒的是柰木吧。後又借用以表示對待、對付、奈何,如:“將奈其士衆何?”

爲了分化字義,後來用“柰”表示柰果。燎柴祭天之義就另造了“祡”字來表示。所燒的木材就另造了“柴”字來表示。對待等義用“奈”來表示,虔誠之義,則另造了“款”字來表示。

柴,從木此聲,讀chái,本義指小木散材,木柴,也指燎柴祭天,現在此義已經不多用了,“柴”也形容一個人乾瘦,如“骨瘦如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