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五年級上冊語文《師恩難忘》課文

五年級上冊語文《師恩難忘》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課文原文】

五年級上冊語文《師恩難忘》課文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滿6週歲,便到鄰近的鄉村小學去讀書。

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內,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老師姓田,17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排隊進入教室。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着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給一年級上課了。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後,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小孩子,牽着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裏地。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孃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裏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唸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歡,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後來,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那時候的語文叫國語。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裏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鄉去,在村邊遇到了老師,他拄着柺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

【課文解析】

一、先寫後學。

我讀這篇文章,讀出了一個詞——感恩,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田老師恩情的感激之情。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引領着學生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來讀這篇課文呢?作爲五年級的學生,在短暫的求學生涯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老師,承蒙了太多的師愛,老師的教誨之恩對孩子來說並不陌生,這種體驗大量地沉澱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如果將其激活,那麼學習這篇課文就有了很多鮮活的“情感因子”,也就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如何激活?是否可以和習作聯繫起來,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來寫一寫教過他們的老師,表一表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二、扣題導讀。

本文題爲“師恩難忘”,那麼“恩”在哪裏?作者“難忘”的又是什麼呢?我認爲“難忘”有兩個層次:淺層次的是田老師四年裏講了上千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深層次的是田老師在作者“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而這點也正是“恩”之所在!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作者同班這麼多學生,也同樣聽了上千個故事,但有他那樣的文學造詣的有幾人?正是因爲有了田老師播散下的`這些“種子”,才引領着作者走進了文學殿堂,取得了累累碩果!作者原題爲“老師領進門”恐怕意即在此。也正因爲如此,作者對田老師也就格外感激,對這份恩情也就格外難忘。這也是課後第三題所要探究的,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劉紹棠先生,特別是要了解劉先生所取得的文學成就,“知人論世”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品詞析段。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難度不大。因此,我以爲沒有必要逐段講讀,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如: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寥寥數筆生動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師繪聲繪色講故事的情景,引導學生去體會這些詞語,感悟其中蘊藏着的作者的感情。

課後的最後三段是作者回憶田老師上課情景後的感想,語言淺顯卻耐人尋味,從不同的側面抒發了對田老師感激、敬佩、讚美之情。第七節寫出了田老師像一個辛勤的播種者,播下又多(上千個故事)又好(引人入勝)的種子,爲作者開出絢麗的文學之花奠定了基礎。第八節用自己的行動寫出了作者對田老師敬重。第九節傾吐出作者對田老師濃濃的敬意,“百年樹人”是對老師工作艱辛的讚美,是對老師工作偉大的讚美。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在靜悄悄的閱讀中去體會品味。

四、揣摩寫法。

本文的寫法也頗具特色:

1、抓住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事例來寫;

2、田老師講了上千個故事,而作者只具體寫出了其中一個故事,沒有面面俱到,通過這一個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師的精彩,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叫“點面結合”、“以少勝多”。

3、除了通過“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等詞句直接寫出田老師講故事的精彩,還通過我沉醉其中的反應來襯托,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這些不正是寫人文章的一般寫法嗎?需要引導學生領悟這些基本的表達方法,再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遷移到對課前作文的修改中,活學活用,及時鞏固。這樣的“讀寫結合”不但紮實了一篇課文的學習,又可順帶着完成習作,提高了效率。順便說一句:這次習作可讓學生作爲教師節的禮物,送給所寫的老師,讓習作作而有用,走出“代人立言”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