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評課稿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師恩難忘》的作者是劉紹棠。課文講劉紹棠的第一個啓蒙老師,對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影響。這是一篇深情而樸實的文章。課文通過對田老師“故事法”教學的回憶,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評課稿

聽完執教老師上的這第二課時,我在想,這節課落在學生思想、情感認識上的收穫究竟有多少?

文眼,這位老師定的是——“師恩難忘”,也是題目。《師恩難忘》中,難忘的是啥?我們的課,能否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田老師的“師恩難忘”?課聽下來,總體感覺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進去。也就是說,沒有把文字拆開,把難忘的師恩之感“破譯”出來。不然,那些經典的詞句,雖讀千遍萬遍,不知其味,便沒了“師恩”。

我想,這篇文章中,由“師恩難忘”引發開去,不是不行,但個人感覺這個“主題詞”有些抽象,是一種概括性的詞語,大、空。這堂課,從“師恩”出發,僅瞭解課文情節後,再回到結尾“無心插柳……”,學生還是在文字表面打轉轉。“恩”太空,於是課就飄了。

如何讓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找到具體的“形象”?我看,關鍵是要找到文字中的具體抓手。我讀到了文中“感念”一詞。這個詞就有一種,一觸肌膚,就能摸到體溫的感覺。作家劉紹棠的這個“感念”,是全部的感激、感恩,是一輩子的紀念、懷念、感念。如果照這個思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作者“感念”的究竟是什麼,最後結合作者抒發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終生難忘”——“師恩”可知、可感,從而具體化了。

可以先從文中的一個故事入手。

劉紹棠描述了田老師當年,如何引導他們學習一首古詩的情景。現在看來,每一位小學老師都會用這種方法來解釋詩的意思,並不稀奇。可問題是,讓“我”感念的是,老師能夠做到“娓娓動聽”(書上的詞語),並讓“我”“身臨其境”(也是書上的詞語)——這可不是一般老師能夠達到的教學藝術。

我們語文課不是應當積累和理解一些詞語嗎?像上面這兩個成語,用查字典的方法解釋,好像也可以,可田老師卻用故事法,通過聲音傳遞,體現“娓娓動聽”,通過教學效果體現“身臨其境”。

而今天上課的胡老師,也注意到了這兩個詞語,但對“娓娓動聽”和“身臨其境”,沒有和文中故事本身的貼在一塊兒。“娓娓動聽”是田老師教學語言的魅力,身臨其境是田老師讓教學有了“現場感”。看來,要很好理解這個故事對劉紹棠的影響,必須讓當下的學生,也能跟着劉紹棠回到過去,和他一起聽田老師怎麼“娓娓動聽”,而且,也要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這樣,既用情景法理解了這兩個成語,又體會到當時劉紹棠的激動。

如何把上面的思考轉化爲教學過程?教者就得想辦法,讓田老師的故事在我們孩子的心中有聲音、有畫面、有色彩,彷彿在他們小小的腦子裏“過電影”。

可以讓學生充分朗讀文中的田老師用詩歌改編的故事。之後,再提出要求,書上不是說娓娓動聽嗎?你就是劉紹棠的老師,再讀,看看你怎麼娓娓動聽地講給我們。於是,一名學生試着娓娓動聽地“講”的時候,引導其他學生,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田老師改編的故事,是把整首詩的詩意串聯起來的。故事比較長,教師可以分段教學。比如第一個學生扮演“田老師”,講詩的前兩句時,教師叫一聲“停”,然後引導學生把看到,聽到,聯想到的說說。之後,順便讓學生用詩句概括剛纔所感受到的。詩的後兩句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

這樣,學生不但瞭解了這首詩的每句話的意思,更能體會到田老師把詩句變成故事,來解釋詩意的妙用。第二個、第三個“田老師”講的時候,就可以完整體會,並感受其是否“娓娓道來”,以至“身臨其境”——你看,這兩個成語,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文素養了。

學生講完了故事,要再追問:田老師的故事中,有的究竟是什麼?學生就能用課文的句子說出——“這個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你看,這句話多概括啊,啥形象?啥情趣?啥思想?如果沒有前面的“娓娓道來與身臨其境”的講故事,學生是怎麼也不能理解的。

至此,教學還要深入:田老師講的難道僅僅是這一個故事嗎?回到課文,找到文中對田老師教“複式班”的描寫。他同時教四個年級,劉紹棠跟着他學習了四年,可以帶着同學們算算,四年多少個學期、多少天,會講多少個這樣的故事。可以推理出,太多了。

比如語文課上,除了古詩,還有那麼多不同體裁的文章。這就是說,除了課本里據詩的內容改編的故事,田老師還可能講詩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等人的故事,以及“詩”以外的更多課文的故事。這不就是文中所形容的——“春雨點點”嗎?跟着田老師,聽了四年的“故事”,這纔會讓“我”感到終身難忘。多好啊,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課文後面的一句——“從事文學創作,需要發達的形象思維,豐富的想象力,田老師在這方面培育了我,讓我開了竅。”是田老師培養了劉紹棠成爲著名作家的基本素養。因此,劉紹棠發表了那麼多優秀作品,成爲了當代著名的`作家。

以上我們從作者角度體會對田老師的感念。如果說僅一個劉紹棠對老師的感念,還不夠。因爲,這離“無心插柳”境界還差一段距離。

我們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繼續深度閱讀,深化主題——田老師是複式班教學,一到四年級都是他一個人教。每一個年級他都這樣用心教導。而且,課文結尾寫道,田老師執教了40年。算算,他培養了千千萬萬的人,這才叫“弟子三千、桃李滿門”。然後回到老師的話——“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對每一個學生都在插柳,你說這樣的多了不起。原來,讓劉紹棠感念的,不只是老師對自己的培養,還有他“面向全體學生”的境界。

回鄉的“我”,見到耄耋之年的田老師。想想,田老師四十年用心培育他的所有學生,是“我”經歷的四年的十倍。人有多長的壽命?百歲已算高齡,田老師爲他的學生們,付出了四十年,容易嗎?不容易。什麼叫嘔心瀝血,什麼叫百年樹人?這纔是。因此,結尾作者感慨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才能讓學生分明感覺到載一棵樹容易,十年長活長成,培養一代人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啊!

如果有可能,可以引用歌詞《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不一定唱)——“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位這樣的老師,一位不圖任何回報的老師,而因這樣的老師,給劉紹棠播下了文學的種子,放飛了一個農村孩子的夢想,給了“劉紹棠們”一生的成就。

此刻,作者用自己的筆,記住的終生難忘的“師恩”,上課的老師,聽課的學生們,怎能不感念這樣的老師?!

到這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些名言警句也許纔會進入小朋友的“嘴裏”,消化在思考的胃中,切實地體會到這些句子、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體會到“感念”的溫度與厚度。最終,留在靈魂的記憶深處。

一顆感念的心,也許,因對如上語言文字的土壤耕耘,深深地紮下了根。

除了上面的教學建議,還就細節談幾點建議。

1、個人的風格不必刻意改變,人的天性很難改變,上課時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避免自己的缺點,教師的注意力就能更好地釋放到學生身上

2、面向全體學生。有些時候,公開課是借班上課,因不瞭解學生,難免會出現發言不均衡的現象。但正常教學,就要面對全體學生。這個問題要讓能力強的回答,作提升;那個問題讓中等學生髮言,作強調,還有的問題讓困難生來重複,作鞏固。如果這樣教學,講到哪裏卡在那兒,過不去了,你就讓它過不去,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教學預設有沒有問題,圍繞這個坎兒,好好想,爲什麼學生不搭你的話茬。這纔給你下一次的教學帶來更大的好處。而不能只是找一兩個好孩子發言就過去了。

3、學生的“一副好口才”從哪裏來?課堂上一定要訓練。首先要讓學生的把聲音放開,落落大方,不是培養學生誇誇其談,但儘量要達到侃侃而談。當下時代,說哪個人老實,不愛表達並不是優點,恰恰是弱點。因此,朗讀,口語交際,討論等,都需要好好給學生創造鍛鍊的機會。

4、關於板書,中年級一定要體現中年級的特色,以詞句爲主。比如前面講的“娓娓道來”“身臨其境”,還有“無心插柳……”“十年樹木……”這些經典的詞句寫在黑板上,既是這堂課的眼睛,也幫助學生實現了潛移默化的積累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