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通用6篇)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爲大家帶來故事,快來看看吧。下面爲大家帶來經典故事:緹縈救父,快來看看吧。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通用6篇)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 篇1

齊國臨淄有個讀書人叫淳于意,曾做過齊國(齊王的封國)太倉令(負責倉庫的小官,和縣令地位相當)。但淳于意喜愛醫學,不願做官,後拜同郡的陽慶爲師,學得一手精絕的醫術,繼承了扁鵲等古時名醫的醫術,能根據病象診斷人的生死,施治極爲靈驗。但他有一個毛病,一向自由散漫,喜歡周遊天下;故而辭官行醫。

因爲他能預斷生死,覺得能治好的人才治,對於那些已病入膏育的人則不治,人們不理解就以爲他是故意見死不救,因此他治好了許多人,也結了不少冤家。

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上書說,淳于意在做太倉令時有貪污行爲,按法當處以“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因爲淳于意當過太倉令,要押往長安,經過朝廷審理後才能判決。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臨行前,父女話別,五個女兒看着披枷戴鎖的父親哭哭啼啼,淳于意無端蒙冤,心中已十分窩囊,看到五個女兒只會哭,無人能爲自己洗刷冤屈,更加煩惱。

不禁感嘆說:“生女不如生男,遇到急難,五個女兒一個也派不上用場。”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聽到父親的話,看着父親失望的眼光和四個哭得淚人似的姐姐,心中豪氣陡升,暗想:“女兒是人,男兒也是人,女兒就不能爲父做事嗎?”於是,決定隨父西行,解救父親。

來揭祕吧據悉緹縈到了長安,要見皇帝當然不容易,就寫了一封信上奏文帝,說:“我叫緹縈,是齊太倉令淳于意的女兒。我父親爲官,清正廉潔,齊地百姓有口皆碑,現在犯法要處以肉刑,我作爲女兒的,不僅替父傷心,也爲那些受肉刑的人傷心。人死不能復生,手足被砍也不能再長出來,以後就是想重新做人,也沒有辦法了。我身爲女子,願被罰作官奴埠,替父親頂罰,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文帝自繼位以來即主張減省刑罰,如今又被緹縈的一片孝心所感動,也覺得緹縈所說確有道理,就立即傳旨,赦免淳于意,要羣臣制定代替肉刑的辦法,廢除肉刑。經過反覆討論,決定用服勞役代替蔥刑,用答刑代替剿刑(割掉鼻子)和月刑(砍去雙足)。改剔刑爲答三百(打三百竹板),刑爲答五百。

緹縈不僅救了父親,也替天下人做了一件好事,百姓更加自覺地遵紀守法,刑事案件逐年減少。據說,當時全國一年裏的刑案不過四百件。當時人紛紛稱讚緹縈的膽識與勇氣,東漢著名的史學家班固還專門寫了一首長詩稱讚她,其中有兩句說:“百男何饋饋,不如一緹縈。”意思是說一個緹縈遠遠勝過一百個平庸的男子,批評長期流行的重男輕女的偏見。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 篇2

漢武帝和母親住在代郡。漢武帝即位不久就改掉了“對違法的施行肉刑”的法令。可這項不人道的酷刑的廢除,卻是由一個小女孩的抗爭引起的。

公元前167年,有一個小姑娘叫緹縈,他爸爸淳于意是個大夫,後來當了太倉令,又辭了官職,回家行醫。一次,給大商人的妻子看病,吃藥後,病沒治好,反而死了。商人報告官府,官吏判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其中最小的一個是緹縈,她要求和爸爸一塊去長安受刑。

到長安她找人替她給漢武帝寫了封信,漢武帝很同情小姑娘,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便改判較輕的刑罰,小緹縈救了父親。

小緹縈愛父親,捨己救父的好品質,真可稱得上是“愛父母意深長呀!”

小黃香是孝親敬長而名流千古的好兒童,緹縈救父的膽識和勇氣更是可敬可佩!在生活中,我們只是家長的掌上明珠,一直生活在家長的關愛之中、愛意融融之中,我們失去的太多太多,不能獨立,缺少自信,依賴性強,似乎永遠在父母的羽翼護衛下,不能接受一點艱難。

可是,“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父母的關心無法跟隨我們一世,尤其是當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日漸“老弱”之後,我們也能爲他們撐起一片亮麗的晴空嗎?

我們需要有緹縈救父的膽識和勇氣,我們現在缺少的也正是面對生活艱辛的那種膽識和勇氣!我們需要有膽量和辨別能力。艱難中我們一定要不退縮、不推委,然而這一切又需要我們在學習中不斷積累、磨練、摔打才行。

我們要學習緹縈敢想敢做、勇於正視生活、面對艱難的精神。我們需要家長的溫暖關愛,可我們更要學會獨立。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 篇3

漢朝時期,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裏受呂后的陷害,就請求跟着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裏那麼闊氣,因此,孃兒倆受了不少苦。

那時有一道這樣的刑罰:一人犯法、全家連坐。(連坐,是指中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係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也就是一個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被逮捕治罪呢。

公元前167年,有個小姑娘名叫淳于緹縈(淳于是姓,緹縈音[tí yíng])。她的父親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淳于意年輕時愛好醫術,拜名醫公乘陽慶爲師,學習醫術。淳于意得到公乘陽慶的真傳,醫術非常精湛。因爲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那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說他是錯治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當時的肉刑有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五個女兒看着披枷戴鎖的父親哭哭啼啼,淳于意無端蒙冤,心中已十分窩囊,看到五個女兒只會哭。望着女兒們嘆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

幾個女兒都低着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爲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裏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着: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是朝廷的官吏,齊國人民稱讚他廉潔奉公,現被判刑。我痛心的是人死不能復生,受刑致殘也不能復原,即使想改過自新也不能如願。我情願自己在官府作奴婢來替父贖罪,使父親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很憐憫和同情緹縈的孝心,五月,下詔書說:“《詩經》說‘開明寬厚的君主,是愛護百姓的父母。’現在人們有了過錯,還沒有加以教育就處以刑罰,有的人想改變行爲向善,也無路可走了,朕很憐惜!肉刑的殘酷,以至於切斷人的肢體,摧殘人的皮肉,使人終生無法生育,這是多麼殘酷和不合道德!難道這符合爲民父母的本意嗎!應該廢除肉刑,用別的懲罰去代替它;此外,應規定犯罪的人各依據罪名的輕重,只要不從服刑的地方潛逃,服刑到一定年數,就可以釋放他。制定出有關的法令!”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爲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爲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緹縈不僅救了父親,還因此廢除了肉刑。替天下人做了一件好事,百姓更加自覺地遵紀守法,刑事案件逐年減少。據說,當時全國一年裏的刑案不過四百件。當時人紛紛稱讚緹縈的膽識與勇氣,東漢著名的史學家班固還專門寫了一首長詩稱讚她,其中有兩句說:“百男何饋饋,不如一緹縈。”意思是說一個緹縈遠遠勝過一百個平庸的男子,批評長期流行的重男輕女的偏見。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 篇4

《緹縈救父》這個故事發生在西漢時期。它主要講的是緹縈的父親被告庸醫殺人,被判處肉刑。他想上書漢文帝,但是他家有五個女兒,卻沒有一個男孩可以替他上書。緹縈是家裏最小的女孩,她很不服氣,她擅自給漢文帝上書,說她不爲父親受肉刑而悲傷,也爲天下受肉刑的人而悲傷。因爲這些受到肉刑的人一點也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了。漢文帝看了之後,很是感動,就下令廢除了肉刑。緹縈不禁救了自己的父親,還救了天下無數被判肉刑的人們。

緹縈這種“誰說女子不如男”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對於她的做法我非常佩服,也非常支持。在當時的社會,人們的思想非常的封建,都認爲天下是男人的,緹縈這樣一個小女孩竟然有勇氣給高高在上的皇帝上書!

從故事書上,我還知道古代社會講究“三從四德”,我覺得那就是對女性的歧視和束縛。還有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憑什麼只准男孩讀書,不準女孩讀書?男人只是在力氣方面比女孩有優勢,這並不代表女孩就比男孩笨。比如,女孩比男孩更手巧,更心細,做事更認真呢!

以前還聽人說過:“女人當家,房倒屋塌”。這都是什麼理論啊!中國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不是把大唐上下治理的井然有序嗎?宋代的楊門女將—穆桂英不是照樣掛帥三軍,沙場廝殺,最終戰勝了遼軍蕭天佐的軍隊嗎?

發出“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漂泊我無家”感慨的革命志士秋瑾;致力於民主革命的宋慶齡;堅持戰鬥,寧死不屈的江姐,她們,這些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不都是女人嗎?

在現代,乒乓球世界冠軍鄧亞萍,網球世界冠軍李娜,游泳世界冠軍葉詩文,體操平衡木世界冠軍鄧琳琳,她們不也是女人嗎?

乘神舟九號登上太空的劉洋,作爲中國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員,不一樣是女性的驕傲嗎?

作爲一名女孩我深信:只要努力,我們女孩也能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 篇5

近期,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使我深深感到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我們的祖先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我們民族的優秀代表——許多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那麼多的民族英雄、起義領袖,都以他們的業績和成就,爲民族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光彩。縱觀五千年的歷史,是多麼讓我們每個炎黃子孫感到自豪啊!

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手不釋卷。最令我難忘的是《緹縈救父》這個故事:緹縈的父親淳于意因爲給人治病,病人吃了藥卻死了。於是被判處了肉刑,這個刑法是非常厲害的,就是要在臉上刺字,還要割去鼻子,砍掉腳。緹縈作爲家中最小的孩子,不顧家人的反對和爸爸一起去長安,還大膽地給皇上上了奏章,以肉刑的殘酷爲出發點,向漢文帝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漢文帝可是一個少有的開明的皇帝,他看了緹縈的信後,十分感動,於是下詔書廢除了肉刑,以笞刑代替。多麼孝敬勇敢的緹縈啊!古時候女孩子不要講給皇帝上奏章,就是出門也是要被議論的呀!爲了救自己的爸爸,緹縈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真讓人敬佩啊!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深得被震撼着。我以前很不喜歡外婆,覺得她那麼老,還老會跟媽媽告狀,害得我常被批評。所以,去看她也不和她講多少話,或者三言兩語不耐煩地把她的話題給結束了。弄得她常搖頭。看了這個故事,被緹縈感染着。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見到外婆,我會笑眯眯地主動跟她聊天,陪她去買菜。她直誇我變了。是啊!一本好的書,就像無聲的老師,指導我的一言一行。

《上下五千年》真的很精彩,讓我我特喜歡它。

經典故事:緹縈救父 篇6

今天,我讀了一本心愛已久的書《緹縈救父》。故事說的是漢文帝和母親住在代郡。漢文帝即位不久就廢除了“對違法的人施行肉形”的法令。但不可思議的是,這項殘無人道的酷刑的廢除,竟是由一個小女孩的抗爭引起的。

公元前167年,有個小姑娘叫緹縈,他爸爸淳于意是個大夫,後來當了太倉令,又辭了官職,回家行醫。有一次他給大商人的妻子看病,吃藥後,病沒好,反而死了。商人報告官府,官吏判淳于意“肉形“。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他嘆道:”沒有兒子,遇到急難女兒全都沒有用!”只有最小的緹縈要求和爸爸一起去長安受形。

到長安,她找人替她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漢文帝很同情小姑娘,覺得她說得也有道理,便改判較輕的形罰,小緹縈救了父親。

小緹縈捨己救父的良好品質,真稱得上是“愛父母意深長”呀!小黃香是因爲孝敬長輩和勇敢無畏而成爲流芳千古的好兒童,緹縈救父的膽識和勇氣更可敬可佩!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生活在他們的關愛之中。我們不會做的實在是太多了,不能獨立,缺少自信,依賴性強,似乎永遠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經受不起一點風雨。

可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父母的關心呵護無法跟隨我們一生,尤其是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日漸老弱之後,我們也能爲他們撐起一片亮麗的晴空嗎?

我們需要緹縈救父的膽識和勇氣,我們現在缺少的也正是面對艱辛生活的膽識和勇氣!艱難中我們要不退縮、不推諉。然而這一切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磨練摔打。

我們要學習緹縈敢想敢做,勇於正視生活、面對艱難的精神。我們需要父母溫暖的關愛,可我們更要學會學習和生活的本領,不但是爲了自己,更是爲了我們的親人,爲了我親愛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