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文言句式之倒裝句知識重點知識點

文言句式之倒裝句知識重點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上學的時候,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言句式之倒裝句知識重點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句式之倒裝句知識重點知識點

【技法指津】

文言文中最常見的倒裝句主要有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和定語後置句。高考試題一般不考查名詞術語,而是通過翻譯文言語句來考查我們是否掌握有關文言句式的語法知識。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以現代漢語規範的語序爲參照的。現代漢語中句子成分的規範語序是“(定)主+(狀)謂+(定)賓”,即“賓語”在“謂語”之後,“狀語”在“謂語”之前,“定語”在“主語”“賓語”這些中心語之前。如果“賓語”放在“謂語”之前,就是“賓語前置”;如果“狀語”放在“謂語”之後,就是“狀語後置”;如果“定語”在中心語之後,就是“定語後置”。牢記“(定)主+(狀)謂+(定)賓”這個公式,是熟練掌握倒裝句的基礎。

一、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將賓語移到謂語之前的現象,包括動詞賓語前置和介詞賓語前置兩種。

1.動詞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凡句中帶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代詞“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如:

而莫之夭閼者。(《逍遙遊》)

代詞“之”作“夭閼”的賓語,“莫之夭閼”應理解成“莫夭閼之”,翻譯爲“沒有什麼阻礙它”。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古代漢語中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其他還有“誰、孰、安、焉、惡、奚”等。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疑問代詞“何”作“操”的賓語,“何操”應理解爲“操何”,翻譯爲“大王來時拿什麼東西呢”。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之”字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應調整爲“不知句讀,不解惑”,翻譯爲“不會讀書,不能解決疑難問題,前者去請教老師,後者卻不去”。

2.介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以、爲、與、從、自、向”等。這些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短語有時放在介詞前,這也是賓語前置。如: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何”作介詞“以”的賓語,應調整爲“以何知之”,翻譯爲“憑什麼瞭解他呢”。

二、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賓短語後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詞短語放在謂語之後作狀語,而現代漢語則習慣將它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這種現象又稱狀語後置,其中以“於”“以”“乎”構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句居多。

1.介詞“於……”構成介賓短語,後置。如: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於長勺”是介賓短語,作謂語“戰”的狀語,應調整爲“於長勺戰”,翻譯爲“公與他一起乘車,在長勺作戰”。

2.介詞“以……”構成介賓短語,後置。如: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是介賓短語,作謂語“飾”的狀語,應調整爲“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翻譯爲“用篆文、山脈、烏龜、飛鳥、野獸的形狀裝飾”。

3.介詞“乎……”構成介賓短語,後置。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這句話中的兩個“乎”都相當於介詞“於”,與後面的名詞構成介賓短語,應調整爲“於吾前生,其聞道也於吾先”,翻譯爲“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也先於我”。

4.有時候,後置的介賓短語中的介詞會省去,這種情況仍可視爲介賓短語後置。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戰河北”“戰河南”是“戰於河北”“戰於河南”的省略語,應調整爲“將軍於河北戰,臣於河南戰”,翻譯爲“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

三、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是指將修飾限制的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後。

1.“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如: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知其事”是“賓客”的定語,應該調整爲“知其事之賓客”,翻譯爲“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穿白衣戴白帽來送別他”。

2.“中心詞+之+定語+者”格式。如: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千里”是“馬”的定語,應調整爲“千里之馬”;“粟一石”也是定語後置,應調整爲“一石粟”。翻譯爲“日行千里的馬,一頓飯有時要吃完一石粟米”。

3.“中心詞+而+定語+者”格式。如: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能不易其志”作“縉紳”的定語,“大”作“四海”的定語,應調整爲“能不易其志之縉紳,大之四海”,翻譯爲“能不改變他的志向的士大夫,浩大的四海,有幾個人呢”。

4.“中心詞+之+定語”格式。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利”和“強”分別是“爪牙”“筋骨”的定語,應調整爲“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翻譯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飲黃泉,是用心專一的原因”。

5.數量詞作定語,後置。如:

鑄以爲金人十二。(《過秦論》)

“十二”是“金人”的定語,應調整爲“十二金人”,翻譯爲“鑄造成爲十二個銅人”。

除了上述三種外,還有謂語前置這一倒裝現象,即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但這僅僅是因爲語言表達的需要。在具體作答時,我們需要結合語境來分析句式。

【專項訓練】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類型,並翻譯。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離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實爲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將子無怒,秋以爲期。(《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於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荊軻刺秦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離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蘭詩的文言句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句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孃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2、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這兩句是頂真句。頂真,又稱“聯珠”。“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也是頂真。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句。此外,“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也是很工整的對偶句。另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等不甚工整的對偶句。

4、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秭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秭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這幾句是排比句。“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一節四句,也是排比句。

木蘭詩語言繁簡

文學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既不可貪多務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着木蘭的形象着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鬥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複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士氣質。儘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的刁斗聲,木蘭和夥伴們卻仍然穿着甲冑,隨時準備爲保衛祖國而戰。此情此景,寫得有聲(北風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多麼耐人尋味!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爲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策,所以還得買長鞭。”這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孃去”以下八句,“爺孃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都採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於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着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後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鬥中的英雄業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裏,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