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如何提高語文閱讀題的分數?

如何提高語文閱讀題的分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怎樣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語文閱讀題的分數?

就個人知識的獲得來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爲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來源.另一方面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爲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一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着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爲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爲一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要不斷改進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需要哪些條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閱讀就是要通過與字、詞、句、段、篇打交道,從中獲取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那麼,閱讀就變成看“天書”了.

中學生如能掌握5000個字,閱讀一般文章就問題不大了.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爲沒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和詞組的表達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一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單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沒有語言,思維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閱讀的重重困難,往往是由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帶來的.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家用他們的親身體會,明確地指出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數學家說:“很難想象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後來學好數學都有很大好處.”人們讚譽蘇步青爲“數學詩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不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就會給閱讀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難重重.有人說,到了21世紀,如果不懂生物化學,不懂生態學,可能連報紙都看不懂.現在報上經常出現“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遺傳工程”、“基因”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爲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礎知識.可見,要想在現代化社會裏提高閱讀能力,必須儘快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

(3)要會用工具書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也有的一時想不起來,這時,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當然,根據閱讀的需要,準備一些相應的參考書籍,準備隨時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當然,通過查找工具書,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

(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地有價值地利用.

中學生的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爲出發點:

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安排閱讀計劃時要注意:

圍繞課本閱讀一些有關的課外書.例如,讀一些與課內學習有關的科技史,人物傳記,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興趣,充實課內學習的內容,使思維更加活躍.

圍繞自己的愛好或特點讀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一個愛好理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到閱覽室讀有關的報紙雜誌,一個喜歡文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去讀各種文學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閱讀文學名著.

至於課外書的選擇,可以請教老師,請教高年級的優秀生或同班的同學,也可以請教家長.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實在是一種省時間的好辦法,選好一本書,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穫.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衝擊課內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習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既促進了課內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學生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一昧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一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爲看這些書而開夜車,不完成作業,結果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課內的學習,這是一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三)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係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瞭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採衆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爲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瞭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嚥”,要多動腦筋,要反反覆覆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爲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覆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和吃書一樣.’”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學是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要把精讀的目標指向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

(四)要勤于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一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爲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髒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一邊,只要純淨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華羅庚說:“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在腦子裏還有那麼多嗎?沒有那麼多了.因爲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這就是說書變薄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實現由多而雜到少而精的轉化.

綜上所述,閱讀時,要竭盡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寶石”,“引向深處”和“把書讀薄”,爲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理解

讀書應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所說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當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後,再串起來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繫,以便從整體上理解一篇文章,一節課文或一章內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章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體現着作者的思路,遵循這一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可見理清思路對閱讀多麼重要.

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一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爲什麼走不出來,別人爲什麼走通了.”閱讀時,只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那麼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3)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爲書中的一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一類是因爲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中學生隨着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一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一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穫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4)要獨立回憶,學會準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一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一本書,只要清楚它的梗概,瞭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一下,看自己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五)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只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麼.”爲了寫《資本論》,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爲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籤的文件夾裏.這樣,當需要什麼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張.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於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願望,必然會促使你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於理解,也利於記憶.

(2)利於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

經過長期閱讀之後,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爲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準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好,則可以長期爲學習及以後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爲“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麼一種習慣,隔一些時候就要重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

不少中學生在閱讀時,輕信自己的記憶力,懶得動筆,以致到需要運用閱讀的收穫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忘記得一乾二淨,感到很後悔.

還有的中學生筆記記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類、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當需要運用時,又因太亂而難以查找,使筆記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讀的書,可用筆記本做筆記,而博覽的書,可用活頁紙做筆記,然後定期分類、整理.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麼,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

這只是我的愚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