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語文閱讀題如何得高分?

語文閱讀題如何得高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其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於原文,間接源於原文,超越原文.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並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覆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並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活動,纔可形成答案.

語文閱讀題如何得高分?

一些中學生在做題時卻往往急於求成,做題過程流於急促浮躁,問題答案流於偏淺疏漏,不能優質高效地做好閱讀理解題.那麼,怎樣才能革除這種毛病,做好閱讀理解題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讀,且熟讀.閱讀的理解的基礎.要產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就必須反覆閱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行文線索都是隱匿於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覆閱讀、強化感知,才能深刻領悟和準確把握.但有些同學卻急於求成,忽視對原文的閱讀,只“水過地皮溼”般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對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豈不是強爲“無米之炊”?得出的結論,豈不成了“空中樓閣”?當然,熟讀並不等於機械重複,在熟讀的同時應給予思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纔有發現.所謂深思,就是讀者應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機結合自身的文化素質和主觀意識,積極、高效、縝密地運行思維,深刻發掘文章深層意蘊的心理過程.任何文章都會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思維空間.因此,我們不應惰于思考,不應淺嘗輒止,應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問題的解決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斷章取義.文章是作者的意識整體.各部分之間,各個層次之間都是血肉相聯,渾然一體的.因此,我們怎能忽視文章的整體性,怎能管窺蠡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斷章取義呢?正確的做法是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應於文章的高處大處着眼,由淺入深,層層深如,層層確定.惟其如此,我們的理解纔不失之偏頗,謬誤叢生

閱讀題作爲語文考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高難度、低得分和極強的主觀性已爲歷年語文考試的實踐所證明.我覺得要提高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在閱讀中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註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着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瞭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覆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爲難.這裏,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驅使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爲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爲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云.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纔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佔着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