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請教初二語文《小石潭記》課後研討與練習答案?

請教初二語文《小石潭記》課後研討與練習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第一部分參考資料

請教初二語文《小石潭記》課後研討與練習答案?

課文助讀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爲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摩細緻.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感情:高興->孤悽悲涼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2),聞水聲,如鳴佩環(3),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4).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爲坻,與嶼,爲堪,爲巖(6).青樹翠蔓(7),蒙絡搖綴(8),參差披拂(9).

潭中魚可(10)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11),佁然(12)不動;俶爾遠逝(13),往來翕忽(14),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15)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16).以其境過清(17),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18),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全集》.原題爲《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作者被貶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時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小石潭在鑽鉧潭西,和鑽鉧潭隔着一座小丘.

(2)篁(huáng):成林的竹子.篁,竹林、竹田.

(3)佩(pèi)環:佩、環,都是玉製的袋飾品.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

(4)水尤清洌:《永州八記》中的《小石潭記》緊連着《鑽鉧潭記》,這裏說小石潭的水比鑽鉧潭的水更清澈.

(5)卷石底以出:“以”在這裏法同“而”.連接“卷”、“出”兩個動詞.

(6)爲坻(chí),爲嶼,爲堪(kān),爲巖: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堪,不平的岩石.巖,岩石.“爲”,成爲.爲坻,爲嶼,爲嵁,爲巖:成爲坻、嶼、嵁、巖等不同的形狀.

(7)翠蔓:翠綠的莖蔓.蔓,細長而纏繞着的莖.

(8)蒙絡搖綴:蒙,遮蓋.絡,纏繞.搖,搖擺.綴,連結.

(9)參差披拂:參差,不齊的樣子.披拂,隨風飄蕩.

(10)可:大約.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

(1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徹,這裏是“直透水底”的意思.布,這裏是“映”的意思.

(12)佁(yǐ)然:愣住的樣子.

(13)俶(chù)爾遠逝:“爾”和“然”一樣.俶爾,忽然.逝,意思是“游過去”.

(14)翕(xì)忽:很快.

(15)鬥折:鬥,北斗北星.折,曲折.

(16)悄愴(chuàng)幽邃:悄愴,原意是悽慘,這裏是說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17)以其境過清:以,因爲.清,悽清.

(18)隸而從者:帶着來的.隸,附屬,引申爲“帶着”.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陽光直射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佁然不動:(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愣住的樣子.

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泉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鬥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或現或隱.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了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佩、環碰撞的聲音,心裏很高興.於是砍掉些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來便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着露出水面,成爲坻、嶼、堪、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浮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石上,呆呆地連動都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迅捷,好象在與遊人共娛樂.

順着水潭向西南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犬牙交錯,無法看到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木圍繞着,靜悄悄的沒有人來,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襲人,真是寂靜幽深極了.由於這個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留在那兒,便把當時的情景記述下來就離開了.

一同來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名恕己,一個叫奉壹.

課文賞析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爲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爲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爲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爲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爲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爲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爲“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爲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着快樂.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爲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