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資治通鑑名言及出處

資治通鑑名言及出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接觸或是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簡潔而含義深刻動人的句子。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鑑名言及出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鑑名言及出處

資治通鑑名言及出處1

1. 義者無敵,驕者先滅。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五》

解釋:堅持正義的人,無人能敵;驕橫拔扈的人,最先失敗。

2. 孤則易折,衆則難摧。

摘自《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二》

解釋: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人多氣壯,別人不敢欺辱。

3. 用人無疑,唯才所宜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四》

解釋:任用人無須疑慮,只要才能合適就可以。

4.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摘自《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八》

解釋: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樣,要揚長避短。

5.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摘自《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八》

解釋: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樣,要揚長避短。

6. 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七》

解釋:認清時代潮流的,聰明能幹的人,方可爲英雄豪傑。

7. 法立於上,教弘於下

摘自《資治通鑑·魏紀·魏紀十》

解釋:法令應該由國家最高層來制定,然後對下層的人進行教化。

8. 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爲罪已重。

摘自《資治通鑑·晉紀·晉紀三》

解釋:現在違背命令,如果打了勝仗就不算什麼;假如沒有獲得勝利,那麼罪過就太大了。

9. 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摘自《資治通鑑·晉紀·晉紀十五》

解釋:活着的時候對當時之世沒有益處,死後也沒有美名流傳於後代,就是自暴自棄的表現。

10.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摘自《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七》

解釋:治理國家要施行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11. 不以無過爲賢,而以改過爲美也。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四》

解釋:不以沒有過錯爲賢德,而以改正過錯爲美德。

12. 侈興於有餘,儉生於不足。

摘自《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六》

解釋:奢侈往往由於富裕而興起,儉樸常常在不足的.情況下形成。

13. 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摘自《資治通鑑·晉紀·晉紀二十八》

解釋:尋找忠臣必須到孝子家裏,指孝敬父母者必能爲國效力。

14. 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摘自《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百二十三》

解釋:十年的努力與心血,一朝盡毀。

15. 博覽兼聽,謀及疏賤

摘自《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二十三》

解釋:廣泛觀察事物,普遍地傾聽意見,謀慮到關係疏遠、地位低下的人。

16.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摘自《資治通鑑·陳紀·陳紀九》

解釋:十頭羊用九個人放牧,指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

17. 法出多門,人無所措

摘自《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五十九》

解釋:法令如果出自很多部門,人們就不知所措。

18. 養兵之術,務精不務多。

摘自《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五十九》

解釋:培養軍隊的辦法,在精煉不在數多。

19.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摘自《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百二十四》

解釋:文臣不貪圖錢財,武臣不害怕死亡,國家就得到太平了。

20. 言善非難,行善爲難。

摘自《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四十五》

解釋:嘴上說做善事並不難,要真正去做好事纔是難的。

21. 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資治通鑑漢紀》

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於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22.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鑑陳紀》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3.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鑑晉紀》

離開自己職位,或繼續留任,都能出於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24. 不誠於前而曰誡於後,衆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鑑唐紀》

。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25.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鑑唐紀》

爭強好勝,不願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爲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資治通鑑名言及出處2

1. 千鈞之弩,不爲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資治通鑑漢紀》

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爲了射一隻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爲一根草莖碰撞而發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啓動。

2.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資治通鑑唐紀》

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3.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鑑宋紀》

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

4. 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資治通鑑唐紀》

讓他升任,是爲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爲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5.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鑑唐紀》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6. 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資治通鑑周紀》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矇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7.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鑑唐紀》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法改變現狀。

8.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鑑漢紀》

標杆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9. 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資治通鑑陳紀》

殘留在地裏的頭季稻穀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10.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鑑晉紀》

立功的人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11.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鑑漢紀》

因爲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麼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12. 面從後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鑑魏紀》

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13. 明者,銷禍於未萌。--《資治通鑑漢紀》

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生的時候。

14.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鑑周紀》

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15. 短於從善,故至於敗。--《資治通鑑漢紀》

不肯向善者學習,這便是失敗的原因了。

16.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鑑唐紀》

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17.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資治通鑑魏紀》

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無術的人白白佔着位子。

18. 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爲難。--《資治通鑑魏紀》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聖人也難以做到。

19.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鑑唐紀》

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20.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周紀》

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帥。

21.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資治通鑑晉紀》

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22.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資治通鑑周紀》

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讚揚自己,沒有比這更糊塗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23.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唐紀》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24.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鑑·唐紀》

大丈夫答應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25.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鑑·漢紀》

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資治通鑑名言及出處3

1.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2.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3. 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4. 知過非難,改過爲難;言善非難,行善爲難。

5.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6. 欲知其人,觀其朋友。

7. 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爲下。

8. 博覽兼聽,謀及疏賤。

9. 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10.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

11. 君子挾才以爲善,小人挾才以爲惡。挾才以爲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爲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12. 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

13. 養兵之術,務精不務多。

14. 羊質虎皮,見草則悅,見豺則戰。

15. 井深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榨馬糞汁而飲之。

16. 坐談則理高,行之則事闕。

17.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18. 亡師失地直是境上一匹夫,若國家猶待其更鳴之辰,歲暮之效,彼非歲暮之臣,棄鄉國如脫屣,背君親如脫屣,豈知遠慕聖德,爲華夏之純臣乎?

19.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20. 言善非難,行善爲難。

21.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22. 農,天下之本也。

23. 既得隴,復望蜀。

24.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25. 孤則易折,衆則難摧。

26.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27. 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

28. 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29. 非爲功難,成功難也。

30.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31.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32. 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後中和之化應,而巧僞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

33. 思其人,至其鄉,其處在,其人亡。

34. 天下有道,君子揚於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

35.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36.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37.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38. 愛之不以其道,適所以害之也。

39. 克敵之要,在乎將得其人;馭將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40. 貴易交,富易妻。

41.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42. 前車覆,後車誡。

43. 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44.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

45. 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

46. 賞奸,非義也;殺降,非信也。

47. 美女如雲,金帛如山。

48. 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49. 義者無敵,驕者先滅。

50. 不怕念起,惟恐覺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