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走進江南碗窯村散文

走進江南碗窯村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碗窯村,顧名思義是燒製碗的村子。在江南,有這麼一個古村,這是一個坐落在浙江蒼南橋墩境內一個山區裏的村子,村子偎依山間,四處綠樹和翠竹緊環,製作碗的舊窯仍在,它是抱着獨特而聞名。

走進江南碗窯村散文

村子內有數百年留存的古民居,村裏的古陶瓷生產的窯與窯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村裏靠近古窯遺址邊不遠的古廟、古戲臺亦在,古村被譽爲江南“延伸百餘年的制瓷歷史博物館。”

初春,沿着一條蜿蜒曲折的山道進村,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總會讓人覺得有一種悠悠的古音樂在耳畔響着,這是古村的脈,連接着幢幢民居,腳下的石板已亮得像是在油裏浸泡過的一樣,在陽光下閃爍着亮。

村裏的景觀也許有點獨特,除了古色古香的古民居,還有建於清朝初年的吊腳樓。這些樓依山傍水而立,大都是二層樓,很有湘西一帶吊腳樓的民居特色,陽光明媚的日子,二層的小木樓像一個個仙女屹立着,它們搖響着歷史的風韻,錯落有致、形態各異地排列在山地四周,彷彿又像一條樸實珠鏈上點綴的飾物,古拙而又美麗。踩着腳下的石板路,我們在歲月的流逝中尋找昔日熱鬧非凡的風景。

頭頂的層檐,依然敝開着遮蔽風雨的瓦頭。似一位位歲月的女神擡着頭,似在沉思,似在娓娓道來,講述着碗窯村的歷史變遷和風雨故事。古村落中有300多間明末清初樣式的古建築,容貌還是原汁原味的浙南閩北特有的畲鄉風格。吊腳樓連接幢幢樓屋、平房都順坡拾級而築,大都木質結構,而且房子的檔次也比較高,這大概與當時這裏的經濟狀況與百姓的生活水準有關。

潺潺的溪水從山腰環繞着,流經許多家院落。沒有溪流經過的房子,屋前也安置了土製的竹筒流水,就像是給每戶人家送來了天然的“自來水”一樣。可以說,這是古村人們生態之居的典型。

稱它爲碗窯村就是和碗搭界,這裏產碗的歷史悠久。碗窯舊稱爲蕉灘或蕉灘碗窯。相傳明末清初,福建連城縣有巫氏等先民爲避戰亂,一路內遷,至浙江省蒼南玉蒼山麓南坡蕉灘時,被當地的上好土質資源等條件吸引,毅然定居下來,重操起原籍制碗的舊業———手工操作燒製陶瓷器皿,他們依山建造了碗窯,開始燒製青花陶瓷,很快獲得成功,一舉在南方聞名,享譽東南亞。

碗窯村落雖不大,但由於碗窯的發展而興盛,碗窯最興旺時有18窯之多,燒製時,山道四周的煙囪裏飛煙滾滾,在山間升騰起一道道嫋嫋煙霧,像條條煙龍在綠色的山地上化開,升上天空,變成各種圖案,成爲燒窯難得的一景。當然,那時燒的大多是木碳等,一年下來燃料驚人。由於燒窯有利可圖,小小村子竟吸引了40余姓前來聚居,人口最多時達4000餘人。

碗窯人秉傳祖業,默默地沉醉在這樣的山裏,埋頭精製做碗。那時,村裏除了三四家開小客棧的,其餘的幾千號人口基本從事手工製陶。每年年頭,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雲集,燒出的碗除了供應江南和國內,還有許多遠銷東南亞等地,供不應求。村裏雖然有龍窯18條,但由於要貨的人又多,有的商人爲了利益又屯足貨,甚至一住半年不走,可見生意之興隆。

碗窯村地處偏僻山區,生活顯得簡單寂寞,但村裏的文化底蘊卻十分濃厚。爲了留住衆多的客人和手工藝人,讓他們空閒生活有情趣,村裏特地興建了大戲臺。而且在半嶺和下窯各蓋一座。戲臺對面又蓋了三官殿,建築工藝十分精良。三官殿裏大大小小的藻井多達13個,每進入一個就會覺得這些門井形狀各異,無一類似。藻井層層描繪人物、詩詞、花草……還繪有十二部當時盛行的古戲文。這裏的戲班子演藝精湛一流,他們常常會串連一起,在演出中化真功夫,甚至還用上了真刀真槍。據介紹:當時演出戰爭戲時,這邊臺上演員激烈打拼,那邊臺觀衆直擦冷汗。最後忽聞一聲怒喝,會見長矛刺去,可以準確地刺下對方演員的耳環,其演藝是多麼精彩,真是險象環生。這樣的演戲,在碗窯村歷久不衰,成爲村裏的一道風景。

碗窯村的古屋檐是很有特色,它們的相挨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孩童放學回家時,如遇天上突來的'大雨,只要貼着屋檐走,從村頭走到村尾,回到家身上不會沾上一點雨水;夏日太陽暴曬,檐下涼爽無比。古時,村裏一到天黑時,碗窯村就點燈了,豆黃色的菜油燈輕輕地搖曳在每家的每扇窗口,望上去,層層疊疊,錯錯落落,像星星在眨眼睛,甚是美麗。

如今的碗窯村裏的青年大多外出,進城的,打工的,村裏只留下幾十位居民。隨着時間推移,那種歷史滄桑感已漸漸遠去,但是古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在山村萌芽時的遺蹟還在,吸引了衆多愛好者和研究者前來考察觀光。雖然這裏的粗碗不再,但濃濃的古風依然。村裏有幾座空棄的小院落,院子裏的野草高過膝蓋。也許這裏的一切記憶已漸漸地成爲逝去的歷史。

如今的碗窯村只剩下最後的一條龍窯,這窯比起當年的碗窯要現代化多了。村民們進進出出,只是斷斷續續地在燒着耐火磚,似乎是爲了證實這裏是古代的一個窯村,彷彿是似留着一道昔日繁忙的風景。看着這道風景,忽然想到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先生說過的話:窯是這個村的靈魂,窯停了,碗窯也就失去靈魂。他由此提出的古村碗窯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是很有價值的,特別是在旅遊業發展的今天。

村裏還保存着碗窯的作坊。走在小道上,會看到老農民坐在古老的屋子裏在爲遊客演繹古老的制碗手藝,四周圍滿了人,隨着老人巧手的揉捏,似在捏着古老的希冀。當然,你也可以動動手,試着做個碗,成功失敗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踐行一次制碗的快樂。

整個碗窯古村落外觀很美。從玉龍湖對岸望去,只見村伴窯,窯伴村,祠堂、廟宇、戲臺、客棧、古窯及古民居並存,是一個典型的小山城般的古村靚影。

在碗窯村遊走,與靜謐相伴,與小路上的山花相伴,與紛飛的蝶羣與土雞土鴨爲伍,使常居住在城市中早已變得蕪雜的心靈,在這裏會得到淨化與撫慰。看看碗窯的古蹟,就會被窯村的衆多歷史故事吸引而暢想無限。深深地呼吸山裏的空氣,會覺得自己已經成爲山美、水美、藝術美的風景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