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大水泡子鹽鹼地散文

大水泡子鹽鹼地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七十年代初的盤錦鄉村,到處是溝溝坎坎,滿目蘆葦溝渠泥濘小道,也有大片大片的鹽鹼地,可稱之爲“水鄉”,主要生產水稻和井鹽。要說盤錦大米堪稱爲上品,白亮亮油汪汪,燜上一鍋香噴噴不用就菜都能吃上兩大碗。不過,雖然到處是水還生產水稻,但鄉村老百姓的飲用水卻極其不講究,沿襲下來的傳統就是喝泡子水。

大水泡子鹽鹼地散文

我家“下放”在當時的“五七農場”一個叫小臺子的生產大隊,那裏位於羊圈子葦場的最北端,屯子裏只有南北兩條街,幾十戶人家都是喝泡子水。屯子裏有好幾個水泡子,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不一,其水資源全靠老天爺恩賜,風霜雨雪一樣不少全都能收容進去。人們用水桶把水挑回家,存在缸裏困一困就喝。那時的雞鴨鵝驢馬牛豬們都是散養的,也能夠很方便地站到泡子邊上暢飲,然後留下一泡屎尿,大大方方地走進泡子裏“嬉戲”。剛來的時候我們堅持不喝泡子水,父親要跑到屯外很遠的水線溝去挑水,不久就有人嘲笑我們說不好好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搞特殊化。後來,大隊打了一眼機井,據說那機井深達幾十米,打上來的水是白色的,燒開了卻是茶色的,那是因爲含礦物質多。當地老農都不願意喝井水,說是沒有泡子水好喝。

還有一件令人尷尬的事兒就是上廁所。屯子裏家家戶戶的廁所一般都是用蘆葦夾的帳子,帳子裏邊挖個坑,放上一口大缸用來接糞便,可謂“肥水不流外人田”。葦子四下透風又透亮,外邊影影綽綽能看見裏邊的人,當地農民有個習慣,大便不用手紙,而是用“棍刮”,便後撅根葦子,一刮完事。時間長了,周邊的葦子被撅得參差不齊縫隙很大。最討厭的是下雨天去廁所,鹽鹼地路面跐溜滑,一進廁所扶着牆都站不穩,腳底下屎尿和稀泥就混在一起。要是大清早去廁,時不時那些覓食的豬呀雞呀狗呀什麼的,還會溜噠進來湊熱鬧。

孩子們纔不管什麼是尷尬什麼是好水壞水呢,玩累了就跑到泡子水邊用手捧起來就喝,還真應了那句話,不乾不淨吃了不得病。農忙的時候,學生們也是要回到生產隊參加勞動的,野外幹活,驕陽似火,感覺身上的血都被烤乾了,嗓子眼乾渴冒煙。於是,盼水、找水,發現溝渠、田埂旁有個水坑,便像見了救星一樣撲奔過去。水坑裏覆蓋着一層綠苔,被太陽曬得直冒泡。就用手撥開綠苔,露出下邊的清水,水裏邊蹦蹦蟲歡快地跳躍着,其實就是現在觀賞魚吃的那種魚蟲。

在屯子的北面有個大水泡子,東西100多米,南北40多米,泡子南北兩端種了一些樹,周圍還長不少雜草,因爲離屯較遠幾乎沒有人來挑水。夏天,我和屯裏的小夥伴們經常來這裏玩,這泡子的水不深,大家洗澡摟個狗刨呀釣魚呀都行。泡子裏的泥鰍魚特別多,那時的供銷社收購泥鰍魚,說是出口做藥材,不過價格很低,於是人們總是利用閒暇時間捕捉泥鰍魚弄點零花錢。夏天用泥鰍簍子捕捉是最過癮的,那泥鰍簍子其實是用葦子編成的籠子,長40至50釐米,籠口直徑約8至10釐米並附有能進不易出的倒須。使用時把炒香的棉花籽等加水調成團狀裝進籠內,將籠子置於較淺的水底,每隔一段時間起籠取魚,效果極佳,一般每個人都要下上十個八個的,每次可以輕鬆摟個十斤八斤泥鰍。到了冬天,就得刨冰窟窿用攪撈子捕捉泥鰍魚了。

鹽鹼地是荒涼的,上面一層白鹼,能夠生長的植物並不多,隨處可見的就是黃蕺菜,學名“鹼篷草”,宛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一般。它們每年4月長出地面,初爲嫩紅,漸次轉深,10月由紅變紫。鹼篷草不要人撒種無需人耕耘,一簇簇一蓬蓬,在鹽鹼滷漬裏,年復一年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於光陰荏苒中,釀造出一片片火紅的生命邑澤。據說在遇上自然災害顆粒無收的極爲困難時期,與草根樹皮相比,能吃上鹼蓬菜摻着玉米面蒸出來紅草饅頭,已經算是美食了,所以鹼篷草又被人們稱爲“救命草”。如今的鹽鹼地已經不再寂寞,鹼篷草已經成爲觀賞草——震驚於世的“紅海灘”是盤錦成爲最美溼地之都的驕傲名片。

土壤是重要的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經過改良土壤的地,纔可以種水稻,盤錦的水稻種植,從低窪地、人工提水開始,歷經百年。上世紀50年代,中央和省在此設立了農墾局盤錦墾區,還設立了鹽鹼地研究所。作爲退海平原,盤錦的地質由大遼河、遼河、大淩河上游即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四省區的黑土、沙土、黃土沖積而成。其海拔平均5.3米,最低處僅海拔0.3米。這就形成了盤錦獨特的水鹽運動規律,形成了獨特的耕層土壤鹽漬型偏鹼性和土壤表層鹽鹼、下層粘度大、地表水層不易滲透的土壤特徵。這種土壤特徵,有利用水稻生長中以苷鍵相聯而聚合成的澱粉形態分子結構的'形成。而盤錦的夏季白晝長日照足,年收一季生長期長達170天以上,氣候條件不但在東北地區首屈一指,與南方相比更具優勢。南方一年裏兩收三獲,生長期要少五六十天,而且南方水稻黃熟時,天氣依然炎熱,在盤錦地區大地鋪金時就該降寒霜了。還有,盤錦不但夏秋溫差大,而且晝夜的溫差也大,這樣會使果實內的有機物更爲充分地轉化爲糖類,這也是盤錦大米口感甜美、無與倫比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那時候,莊戶人家一年四季都要圍着地頭轉——春節過後,就開始在高崗地夾帳子、翻地、修建育苗牀。把漚過的農家肥、馬糞、炕洞小灰等按比例摻上土過篩子,撒在苗牀上作底肥。然後播種、上水、覆蓋地膜等待出苗。五月份,秧苗出齊了便開始插秧會戰,“大幹紅五月,不插六月秧”,是一年中最累的日子。插秧過後個把月,秧苗成活了,要有兩次撓秧,之後還有幾次薅草。秧苗從苗牀挪到秧田,需要適應和調整,撓秧和拔草相當於插秧後的修整。人也要恢復體力,調整精神,所以撓秧和拔草是水田活兒裏相對比較輕的勞動。按父輩們的話說,撓秧就是要把秧苗撓得“披頭散髮”,有利於秧苗紮根和分櫱增加產量。撓秧時大家每人二條壟,責任心強的儘量每棵秧苗都撓到,差一些的糊弄糊弄撓兩把就走。薅草也是,看別人幹得快心裏急,也不仔細辨認是草是苗,擄一把往腳底下一塞就走。但是,一旦被監工的隊長髮現肯定會無情地懲罰扣工分。

由於撓秧和拔草不那麼緊張,時而還發生些小樂趣——幹着幹着,就覺得腳底下踩着硬東西了,這時腳千萬別動,手順着往下摸,掐住了拿出來。嘿,是螃蟹。此時的螃蟹不太大,呈半透明狀,還未長成。有的人抓到螃蟹後,在旁邊的水線裏涮涮,掰開殼,三口兩口就吃了,連連說:“真鮮!”

過了十月,就該準備鐮刀、磨石,要開鐮收割了——每人把六條壟,先割兩刀打個繞,五個手指頭,每個指間是一條壟的稻子,割三把是一捆。稻子捆的大小與手的大小成正比,手越大幹得越快。“磨刀不誤砍柴工”,割稻子這活兒比插秧好乾一些,是因爲彎腰割稻子如果感覺太累了,就可以坐在稻捆子上一邊磨鐮刀一邊借這工夫歇會喘口氣兒。

稻子割完了還要在地裏晾曬一陣子,大概在11月份開始往場院裏運,遠道的用馬車,近道的就組織人去背。稻子碼上了垛,一入冬就開始打稻子揚場了,之後進入農閒——男勞力出工割葦子、挖河塘、修水利工程;女勞力在家打草袋子、搓草繩子、編茓子。一年的勞作就此告一段落,家家戶戶要準備殺豬過年了。也只有過年那幾天莊戶人家才能夠放鬆一下,親朋好友在一起交流,暢快地吃肉喝酒,暢快地規劃未來,那場面一幕幕令人難以忘懷。

歲月流逝,輕輕地把你放在心中的某一個角落珍藏起來——那片荒涼而灼熱的土地,那些熟悉而陌生的鄉音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