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從只圍觀不攙扶想到散文

從只圍觀不攙扶想到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據2012年8月10日的有關媒體報導:早晨八點,在上海新華路淮海西路口,有一老人躺倒在地,滿頭是血,圍觀路人無人敢扶,一位騎車經過的外國女子見無人急救老人,就生氣地破口大罵後馬上下車,不僅用自己的白絨巾墊在老人頭下,還馬上拿出錢給身邊的圍觀者說:這是醫藥費……

從只圍觀不攙扶想到散文

看了這則新聞報導,不禁讓人寒意頓生。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爲什麼這樣的事情已發生多起?面對這樣的事情,人們議論起來就沒完沒了。這樣的事,發人深省。

按例說,在路上看到有人倒下了,憑良心盡一個路人的義務去攙扶老人一把,這是輕易而舉和天經地義的好事情,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千年傳承的傳統美德。是在爲人民做好事,是積德的行爲。但爲什麼會有見而不扶這樣的問題發生,是人的道德素質滑坡了還是因爲有了沉重的教訓而束縛了人們的手腳?

歷史永遠是一面鏡子,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有感情就會有愛心,有愛心就會有無私奉獻,愛心也是永遠無地域之分的。但是,隨着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有些人也許是受到社會上一些拜金主義的影響,忘記了自我規範的行爲而變臉,出現了一些和社會主義和諧不相適應的聲音。

有些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忽然間怎麼變得複雜化了,動不動就要和孔方兄聯繫起來。面對倒下的老人究竟是不敢攙扶,還是另有隱情?是人的手上有了毒還是安裝有釘子?是有被攙扶着的人的自身問題引起,還是被攙扶者家屬在這裏敲詐勒索或駐足喝斥?是情感的退化漫延的問題而造成?還是孔方兄的眼饞丟失了人們的良知和積極性,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縱觀報刊上的多起事例,回放一下實在讓人傷感。請看實例:一是2011年9月3日上午,武漢市一位88歲的名叫李爹爹的老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口迎面摔倒,他想站起來,但力氣不夠。李爹爹躺在地上1個多小時,圍觀的人沒敢上前扶一把。直到李爹爹的老伴和兒子趕來扶起把他送往漢陽醫院。但爲時已晚,李爹爹最終因摔倒後鼻血堵塞致使呼吸道窒息而死亡。

二是2011年8月26日中午1時左右,南通汽運集團飛鶴快客公司司機殷紅彬,她在駕駛大巴車開上離始發站不遠的張黃立交橋時。發現前方有輛三輪車橫在路面上,一名老人被壓在車下,於是他靠邊停車,自己和乘務員立即跑下去,將石老太攙扶起來。剛做了好事,但她卻被詆譭爲“肇事者”。就連被他救起的81歲的石老太也一口咬定就是被他的車撞倒的。真是好人不好當,好心無好報,做好事反而惹麻煩。好在車載有監控的錄像,終於還了殷紅彬司機的清白,使她沒有受到什麼傷害。

三是有一位八旬老人突然倒在杭州南宋御街的街頭。很多人看見老人突然倒下的身體不停地顫抖時,附近有一位店老闆就想扶起老人進店裏暖一暖,旁邊有一箇中年婦女忽然說:“不要多管閒事。”結果旁邊的人誰也沒有把老人扶起來。是中年婦女的多嘴還是社會的聲音在她身上的反映?

一個老人摔倒在地上,爲什麼就沒有一個人敢上前扶他一把?爲什麼就沒有人去幫助他一下呢?是老人不願意被扶還是什麼?扶,還是不該扶?對此,當地有網站爲這個問題發起了投票,據有人後來進行過統計,大約有13萬名網友進行了參與討論。其中有62.54%的網友選擇了“絕對不會扶,怕惹麻煩”,有33.45%的網友認爲,應該先理性判斷,再作決定。僅有4.01%的網友覺得,肯定應該先扶起老人,認爲這是起碼的社會公德。

聽了這些例子,心裏真的讓人寒。爲什麼在這麼多的衆人面前好事大家不敢做,那麼要是一個人碰到呢?是人們沒有同情心還是大家不肯想幫?就這個問題,衆人說法不一,就像上述調查的情況一樣。那麼是什麼阻礙了人們的愛心實施?有文友在網上發文:在這之前,許多因爲扶起摔倒老人和幫助摔倒老人的好心人,幾乎都遭到了這些被救助老人的訛詐而沒有一個是好下場的,都受到了吃官司的苦頭。這也許就是不扶的根源。

據媒體報道:2010年4月16日,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引人關注的案件:摔倒的一位老太將救助自己的少年送上法庭並要求賠償醫療費3萬多元。據報道,2009年11月14日,萬州區一中學15歲的初二男生萬鑫,去萬州李河鎮高升村趕場。下午2時許,萬鑫趕場後獨自回家時,突然聽到身後一陣“哎喲”聲,回頭一看,兩米開外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正在痛苦呻吟。萬鑫跑過去將老人扶起,問她嚴不嚴重。但是,老人一把抓住他,說是他把她撞倒了。萬鑫有口難辯。儘管事情最後水落石出,但爲什麼做好事也會落得一個要吃官司的結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這樣提出;如果我們的法律堅定地保護做好事者,也許不會讓某些人想出歪腦筋和鑽了這個空子。

有文友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情很令人思索的事情:某家庭對老人要求十分嚴格,平時不充許老人隨便外出。有一次,老人見家人都上班了,就悄悄外出散散心,沒想到在公園走道的一邊不小心摔倒了,腿上裂開了口子。路人見狀,把老人扶到醫院包紮……後來老人生怕兒子和媳婦說她了,就編了個謊言,說是被摩托車人撞了……弄得全家震驚,還到派出所報了案……這種情況雖然說是個別和特殊的,但可以看出現實生活是多麼的複雜。看來生活中稀奇古怪的事情總是難免有的,人爲的製造僞案對人的精神世界很有殺傷力,一旦伸延就會惹得更多麻煩,會一傳十,十傳百的,誰還敢去做好事?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警惕。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既不復雜也並不簡單。說他不復雜,人們在吸取教訓後不敢前去扶老人和幫助老人,是因爲他們都知道,做這樣的好事是要冒風險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說他簡單就是幾個字:我管好自己就是,何必惹個麻煩在身上。

中華民族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幾千年積澱的傳統美德,怎麼能一下子就丟掉了呢?要知道,生、老、病等是人生命的自然規律,誰家都有老人,每一個人都會老去。誰家都有病人和不幸的事情發生,老人摔倒在地上沒有人敢去扶起來,這是生活中一件極爲不正常的事情,看是小事,其實並不。

可以設想,如果有一天,當我們自己家裏的老人外出摔倒在地上的時候;當我們的親人外出摔倒在地上的時候;當我們成爲老人了自己外出而摔倒在地上的時候;如果有一天自己走在路上突然病倒的時候……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你希望周圍的人該怎麼做?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不能說丟了就丟了,我們的社會應該把這失去的傳統文明與美德找回來。如果碰到問題不敢伸出援助之手,怕攤上官司、承擔鉅額賠償,這是歷史的悲哀,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去作分析檢討,究竟是哪個方面出了問題?

前不久又看到有關報導:一位中年人在上班路上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路上,圍觀的人很多。這時,一位醫院護士上班路過看到了,見倒地的人臉色鐵青,馬上採取人工呼吸的辦法急救,而且還幫助把病人送到了醫院……;有一位婦女在趕車時,高跟鞋突然斷裂,腿骨折裂,腫得不行,一位小車司機馬上幫助送往醫院……在聞到難受的新聞故事時,聽聽優美的故事會讓人頓時愉悅和快樂起來。天下的`好心人很多,我們的社會和媒體應當多加宣傳,以弘揚正氣。我們要採取多種方法和多種途徑,千方百計不讓好心人不吃虧,要引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如果把鞭子打在好心人身上,那是一種無情的傷痛。

有哲人提出做好事要立法,對做了好事的要嘉獎和表揚,要樹正氣,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好風氣,要有持久性和制度化,對那些查實倒打一耙的人和利用摔倒欺詐的騙子要繩之以法,這樣才能撐起美麗的社會風尚的天空,還人間之正氣。值得有關部門研究解決,把應該做的好事做得更好,讓人民有信賴感。

記得北京一所大學的教授張新寶曾說過:這些事件通常發生在公共場所,當時應有目擊證人,無論是爲了社會公益,還是維護社會法治,他們都應當積極主動地站出來,把當時的具體情況說清楚。“還見義勇爲一個公道,這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有些法院從所謂的公平角度出發,在沒有查清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判決被告承擔部分或全部責任。從表面上看,這使案件得到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也被壓下去了,但是,造成的社會後果往往是不好的判決,不能從個案的視角來看,還要從對老百姓的行爲導向來看。法院的司法活動,既是解決糾紛,也會給人們的行爲建立一個準則。”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爲做好事是積德的行爲,做好事是歷代仁人所推崇的高尚美德和高尚風格。對於看到事情真相的行人,要培育正確的態度,勇敢地站出來作證,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應當向他們致敬。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明明知道事情的經過而不願作證的人有之,他們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撫自己。特別是當碰到單位的部下或熟悉人士時,碰到的問題更復雜,因爲我在你的部下任職吃飯,我明明知道又怎能去作證,怕被丟失了飯碗……所以明明看到的還當作沒看見和不知道。有些過客據說還是機關人員,他們連這樣的勇氣也沒有了,這到底又是爲了什麼?怎樣去撬動這塊沉重的石頭?

有人提到:如果看到有人倒在地上,是否還可以大叫一聲:“救人!”讓附近的路人知道,以便爲你作證。看來這樣做也是很可笑。又有人提出,做好事怎麼要大聲喊叫?如果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行人呢?看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但事情總得有個解決的辦法,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法律應該爲維護社會和人民的利益站出來,說一聲:我來幫你解決?

社會的發展關鍵還是提高人的素質,在同一件事情上,雙方的素質是否到位是關鍵。如果被攙扶者激動地說聲“謝謝!”如果被攙扶者的家屬不去責怪家庭的老人,而是衷心端出一個“謝”字,也許問題會很快解決。弘揚正氣的關鍵還在於當事者的誠實講信。當然,還要指出的是,一旦有人真的撞到人了,那就要盡力幫助救治,絕對不能逃之夭夭,否則法律就會從嚴懲處。

處理好以上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人的素質高低的問題。當然,如果心存惡意,被救了命還想敲詐勒索別人的錢財,這應當是不道德的行爲。我們的法律應該站出來說一句公道話;這是缺德的,是不該的。還要指出的是:對有些黨員幹部如果不講黨性作僞證的,要加大處罰力度,對於一些歪風邪氣,必須用法律的手段來進行校正。

好的習慣需要培養和倡導,有些東西一旦形成習慣了也就成爲自然了。丟失了的傳統終究要召回來,我們要呵護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只有這樣,才能重塑社會道德的春天。可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