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有炊煙的鄉愁散文

有炊煙的鄉愁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8K 次

每位有過鄉村歲月的人,都會對炊煙有種格外的情愫與眷戀。因爲炊煙滋潤過我們的童年,縈繞過你我的生活,沉澱在我腦海深處,即使這個題目有點陳舊,那繚繞升起的炊煙,仍然會某時某刻,冷不丁地在心頭升騰盤繞,變得清新而熟悉,就會情不自禁地要去書寫、去回味,將情動於心的衝動付諸於拙笨的文字。

有炊煙的鄉愁散文

小時候家裏很窮,做飯用的全是我們從山上挖的草皮、割的茅草、砍的樹枝、扒的松樹枝一類柴禾。家裏缺柴的時候,我與灣裏的小夥伴們,便一起到山上、田邊、地頭、河沿四處撿拾。運氣好的時候,一個下午會撿滿一苑蔸。每逢此時,我就會很驕傲自信、心情愉快地揹着這些柴火走向家裏,母親見了會露出滿面的笑容,有時也會誇獎我幾句。然後,母親便張羅着做飯。淘米、加水、上鍋、生火。那還有些溼溼的樹枝、茅草,一把把地往竈堂裏遞的時候,炊煙就會嫋嫋升起,從煙囪中縷縷地飄出,火就越燒越旺。傍晚時刻,夕陽西下,灣裏家家戶戶的屋子後面,都會冒出縷縷的炊煙,緩緩散開在天空中,相互交織,匯成一片,瀰漫在山巒,成爲一道繚繞在天際的靚麗風景。

有煙炊就有村子,有村子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溫飽和安寧。大片的炊煙,星羅棋佈的村子,千千萬萬黑瓦白牆的人家,組成“人煙”兩個字,這就是古老人羣和當代鄉村生活的“人”與“煙”的兩種要素。淡藍色的炊煙,或出於竹籬茅舍,或隱於密林深坳,繚繞且升騰,肆意分割鄉村那方清新的天空,直到完全與淡淡的霧氣相互融合。從童年開始,炊煙就向我滲透,透徹着我的肌膚、臟腑、骨血,乃至滲入到我那片空靈敏銳的靈感之地。我無法準確地描述那種滲透的過程、狀態和意義,但我知道炊煙與我是融爲一體的。

燃燒着乾草或劈柴的竈膛裏,火光由淺紅到深紅,直到燃燒成金紅色。在這無數個金紅色火光閃亮的竈膛前,會有無數個母親圍繞着轉動。她們或是白髮蒼蒼,或是烏黑髮絲,那紋絲不亂的髻,一個比一個好看。火光映照着她們的臉,在她們黃色的肌膚上一層一層地鍍上幸福、滿足和淡淡的憂愁。她們的思緒、寄託和幻想,就是伴着這或淡或濃的煙霧,從煙囪中飄出,飄向大地,飄向天空,最後凝結成一朵朵白色的希望。我們一代又一代的母親,就是用這縷縷炊煙哺育着華廈大地,還有她們熱愛的子孫。在這火光之中,在這炊煙之下,她們無疑就是一羣不爲人知的最偉大的女神!

每縷炊煙的背後,就有一位勤勞母親的身影。我的母親,同這些母親一樣,作爲典型的中國傳統農村婦女,大半生都與土色竈臺、鍋碗瓢勺相伴。土竈就是母親的人生舞臺,炊煙構成了母親艱辛勞作的生活旋律。瑣累的家務,操心的柴火,總是像那幽幽的炊煙一樣,曲曲彎彎綿延不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母親就這樣任勞任怨地坐在土竈前的小板凳上,嫺靜而忙碌。無論下雨落雪,還是春耕夏忙,母親始終都會熟練地往竈膛裏添柴加草,紅紅的火苗伴着菸灰竄出來,映紅了母親的臉頰,薰染着母親的眼睛,沾染着母親的髮絲。炊煙在母親粗糙的十指間,演奏着歡快的`樂曲,緩緩升向空中,生命的交響中溢滿稻米的馨香。農忙時節,母親常常要承擔起雙份的勞累。她一邊要在炎熱的稻田地裏揮鐮收割,一邊又要匆匆地趕往家中升火做飯。而少不更事的我們,只知道這炊煙的消息,會給我們帶來一頓美滿的食物口欲,卻不知道,爲了給我們傳遞這快意的信號,母親有多負累,有多勞心。母親的青春,就在這默默的炊煙中薰老;母親的肌膚,就在這輪迴的炊煙中鬆弛。我們兄弟姐妹,就是徜徉在母親的炊煙中一天天地長大。

小時侯,無論是走在放學的路上,還是步行在牽牛回家的途中,我最喜歡癡看那夕陽裏,家中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稻田勞動,飢腸轆轆之時,猛然遠遠地瞥見家裏的炊煙升起,我就有一種希望,一種期盼,我就會加快勞作的速度。上小學時,走在回家的路上,遠遠望見家裏屋後升起的煙囪,我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中學時期住校,每次週末回家,一到村口就可看見家裏的炊煙,恨不能一步跑回家享受炊煙下的美妙。炊煙成了母親對兒子無聲的呼喚。

炊煙裏不僅僅只有母親的辛勞,還包含着許許多多的故事。遠遠近近,模模糊糊,縈繞腦海,浮在眼際。在鄉村,從炊煙中可以看出主人的狀態。如果炊煙徐徐,節奏縷縷有序,並散發出陣陣稻米的清香,那肯定是有經驗的主婦;如果時而火光沖天,時而濃煙滾滾,那可能就是剛過門的小媳婦或者早當家的孩子;如果煙色淡淡,薄霧籠罩,那一定是那家偶有肉骨清煮。不只如此,從煙霧色澤還能判斷出燃燒的是什麼柴草:灰白色煙霧,略帶煙塵,一般都是樹葉和松樹枝,它們體積較輕,熱量少;灰黑色煙霧,伴隨大量煙塵,一般是隔年稻草或秸杆,它們有的受潮,不易燃燒。如果誰家做了美味,炊煙還會透出主人家的祕密,將其昭示全灣。炊煙裏有了肉味,準是來了遠方的客人;炊煙散發出淡淡青菜味,這家子恐怕有個難捱的日子;炊煙裏飄出蔥花炒蛋的香味,一定是出嫁的姑娘又回了家門。每一種炊煙有一種含義。一年四季,苦澀甜蜜,只有自家人知曉。

有位詩人說過,人類創造了城市,上帝創造了鄉村。而炊煙則是鄉村風景單純底色上的一抹永恆的點綴,一點靈動的色彩。現如今,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炊煙,對城市少不更事的孩童而言,是一種純真的嚮往;對從鄉村走出來的遊子,則是鄉愁物化的一個因子。我們這一代人從老一輩的家中分離出來,又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已經慢慢地把那些搭建在老家廚房裏的竈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氣、管道煤氣、電燃設備。乾淨、快捷、方便成了人們的首選。廚房也一改過去髒的形象,變得光明潔淨,一塵不染,身在廚房,油煙絲毫不沾。不但城市裏沒有炊煙,鄉村也越來越少用乾草、樹枝、秸稈等做柴禾。

炊煙越來越少,而炊煙作爲一種象徵性的符號,在我心中永生,成爲我記憶裏一抹濃得化不開的古典情結,讓我在流金歲月裏懷想。那裊裊炊煙,是一幅寫意的水墨,悠然地飄搖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