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六月的野菌散文隨筆

六月的野菌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進入六月,雨水和暑熱不期而遇,大自然便鮮活起來。這一季節,森林裏別有一番景象,藤蘿高攀,苔蘚俯地,雜草瘋長,鬆柯里、櫟樹下、草叢中長滿星星點點的野菌子。逢此時節,撿菌子吃菌子當然是時髦事兒。

六月的野菌散文隨筆

撿菌子,用文縐縐的書面語來表達,就是採蘑菇。關於採蘑菇,著名詞作家陳曉光曾寫了一首至今傳唱不衰的兒歌《採蘑菇的小姑娘》:“採蘑菇的小姑娘,揹着一個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腳丫走遍森林和山岡。她採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數不清,她採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傘裝滿筐……”廖廖幾句便將撿菌子的情景鮮活地表達出來了,再贅述就是狗尾續貂了。

事實上,家鄉人通常稱蘑菇爲菌子,猶如將土豆說成洋芋,玉米說成苞谷一樣。雖這種叫法土嘞吧唧,可細想起來,倒不乏幾分親切,至少含有地域色彩,烙上一些高原胎記。對於上了點年紀,又出身農村的人來說,熟悉菌子,就像熟悉莊稼一樣,每個人自記事起就見得多,撿得多,吃得也多,只不過吃法各別罷了。有涼拌,有清燉,有燒烤,最常見的是燴湯。記憶裏,吃菌子主要是初夏和深秋。每每端午過後,經幾場透雨,家鄉濃密的松林裏就會長出小精靈般的菌子來。有傘狀的青頭菌、胭脂菌、牛肝菌,鹿角般的刷把菌,拳頭一樣的老鷹菌,還偶爾會撿拾到松茸和雞樅。大人們撿拾回來,清洗後下鍋燴了,只放少許油鹽大蒜,便成人間美味。當然那種所謂的美味,對於一個貧困少年來說,自然不懂品嚐,更多是爲裹腹充飢,所以吃相饕餮,有點像豬八戒吃人參果,囫圇下喉,沒讓味蕾充分感受其香醇,自然無法仔細描繪其鮮美了。不過後來讀了宋人黃庭堅的《次韻子瞻春菜》中“驚雷菌子出萬釘,白鵝截掌鱉解甲”以及明人史遷《菌子詩追和楊廷秀韻》:“松花岡頭雷雨急,坡陀流膏漬香汁。新泥日蒸氣深入,穿苔破蘚釘戢戢。如蓋如芝萬玉立,紫黃百餘紅間十。燕支微勻滑更溼,傾筐盛之行且拾。天隨杞菊謾苦澀,採歸芼之脫巾笠。桑鵝楮雞皆不及,嫫姑天花當拱揖。鹽豉作羹炊玉粒,先生飽飯踏曉日,更遣樵青行負笈。”之類的句子後才明白,菌子之美味,歷來被人所推崇。

後來,離開故鄉,也就離開生產菌子的土地,去山林中撿菌子的樂趣也就擱淺了。逢上夏初或深秋,要想品嚐野菌,只能花錢買口福,不過時下就是有銀子,恐怕也買不到了。主要因爲氣候劇烈變化,野蘑菇生存環境變了,數量少不說,關鍵口感變了,更讓人揪心的是,毒菌遍地,稍有不慎,就會吃出幾條人命來!同時而今鄉村無閒人,年輕人都淘金去了,誰還會有時間去撿菌子,這樣一來,只能讓野菌子自生自滅,白森森地萎爛山野!

前幾天,有幸到“中國野生菌王國”——雲南楚雄州南華縣,又再次嚐到了菌子的清香。楚雄州南華縣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暖溼潤,又無重工業污染,加之當地政府注重林地保護,所以這裏成了野生菌的樂園。每年初夏,這小小縣城雲集了野生菌採購商和衆多食客,還開辦了幾屆野生菌文化節,不起眼的野菌子竟做成了大產業,該縣也因此而戴上了 “中國野生菌王國”的桂冠。那天我們的行程是從昆明到大理,途經楚雄州,本來打算在楚雄吃午飯,可駕駛員小張說帶我們去南華吃菌子。小張曾在南華當過兵,很熟悉當地吃食。一進南華縣城,到處是野生菌餐館,除了打眼的門面招牌,還配以牆面廣告,許多牆上畫着野生菌圖案,寫着煽情的廣告語,勾起我們食慾。小張似乎故意吊我們胃口,開着車在街上東轉西轉,說要找特色名店。後來終於將車開到一家毗鄰野生菌交易市場的野菌子火鍋館。下車後他熟練找座位,點吃食。到野菌子火鍋館,自然是吃野生菌,小張點了一鍋或紅或白,奼紫嫣紅的菌子端了上來。開吃前,我心裏直嘀咕,擔心中毒。便問服務員吃了中毒咋辦?服務員面帶微笑,脆生生地說:我們店有煮菌子的'專門配方,再說我們是老店,開這麼長時間,還從來沒發生過客人吃菌子中毒的事!聽了這話,我們便開吃,不想服務員連忙阻止說,時間沒到,還要等一會兒!接着她便說起吃野菌子的學問來。她說,野菌子越雜越好吃,單獨吃哪一種都不香,只有將四五種野菌子混煮,煮出來的湯才鮮。她還說菌子要煮二十分鐘纔可以吃,從上火開煮時,她便卡着時間的!我仔細一看,她手裏還真捏着一個黑色計時器哩!

有了這個繁瑣的等待細節,這頓野生菌便吃得放心開心了。我們四個人放開胃囊,吃了涼拌雞樅、松茸和一火鍋雜菌子,而摻雜其中的雞肉和火腿大家絲毫未動。吃完野菌肉,接下來喝湯。菌湯呈乳白色,稠而不膩,到了舌尖一品,怎一個鮮字了得!我們連喝了六七碗湯,讓貪婪的味覺得以滿足的同時,直撐得胃痛,頭臉掛滿汗珠,才怏怏地放下筷子!

從雲南返程時,大家還心欠欠地記着野生菌的味道,於是到宣威時,又尋了一家野生菌餐館,饕餮一頓,纔有了過足癮的感覺!

齒頰留香之際,我們得感恩偉大的造物主了,它除給予人類以生命,還賜予滋養人類的一切物質條件。給我們土地和水,給我們宜居環境和萬萬千千物種,我們的生活才因此豐富多彩。可遺憾的是,我們不懂得珍視,在盲目追求發展中傷害它,毀滅它,以至於自己逐漸失去了生存環境,失去了口福。時下餐桌上原生態的野生菌已日漸減少,松茸、雞樅等珍貴菌類在家鄉業已消失,長此以往,恐怕子孫輩只能在典籍裏品嚐山珍海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