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的說道散文隨筆

家的說道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說到家,這個再親切熟悉不過的居所,大多數人們腦海裏便會浮現出各式各樣“血濃於水”的溫暖幸福的情景。仔細想想,一個人出生以後,只要是健康的生命,第一時間來到的地方自然就是家。從此便在這裏居住、生活,一天天長大,直到成人。對於這個同父母共同生活了一、二十年的成長環境,對於這個凝聚了兒時全部情感的小小天地,又有誰會不熟悉、不感親切、不對她充滿依戀熱愛的感情呢?!

家的說道散文隨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家即是生活的第一居所,也是學習長成知識的最初課堂。從稍微懂事起,便開始了人生學說話,學遊戲,學禮儀,學做人的過程。方方面面耳濡目染,耳提面命,缺一不可。譬如親戚朋友們來家裏竄門,父母會招呼孩子向來者問好行禮,端茶送水,表達出熱烈歡迎,熱情款待的真誠友善態度。孩子也就在這種日復一日,相濡以沫地交流中,在潤物無聲地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增長了見識,嘗試了接人待物的一般規則,一步一步完成了幼稚開蒙的基礎課程。

家,在人們認知的維度中,凝聚了時間、空間、物質、情感等多維元素,積澱了厚重的生活經驗和人文情愫。家,使每個個體獲得了最初的角色自認,明確了個體之於族羣中的基本身份和地位。形成了家庭成員之間、長輩與後生之間和睦共處地協同關係,從而使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身所負擔的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家,通過一個個看似平常不起眼的語言和行爲模式,把每一個個體親切和睦地聯繫到了一起,從而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恆久的情感紐帶。

家之爲家,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家是一個能出產特別口味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在外想家,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念家鄉的味道,即與衆不同的`媽媽廚藝的味道。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多元。自古各地年節衆多,風俗迥異。不論家境殷實或貧瘠,每逢佳節,各家各戶都要傾其所有烹製一桌桌豐盛美味的家庭菜餚,一飽口福,吃在嘴裏印在心頭。久而久之,各地各家也就形成了家鄉口味。這獨特的媽媽的味道,自然而然會浸潤到骨髓,融入進血脈,就象韭菜一茬接一茬,化作恆久地記憶,咀嚼出無盡的甜蜜和溫馨。

家,的確是人們非常熟悉,而又很難完全瞭解透徹的一個事物。生活其中,習慣成自然。就象呼吸吐納,喝水吃飯一樣平淡無奇,不事思考。沒有誰能全部洞徹其中的涵義。但有一點卻可以確定無疑,那就是隻要雙親健在,家就存在,家的主心骨,頂樑柱就在,心就不會感到淒涼。就不會有孤兒,就不會餓着、凍着,夜裏就不怕鬼敲門。身後有個家,即使一個人遠在他鄉,也會有依靠、有溫情、有寄託、有念想、有希望。

家不僅僅是祖籍地的一個小院子、數間土坯房和幾棵花果樹。家是兒時的鮮活足跡,親情的浸潤滋長,玩伴的嘻笑怒罵,“開飯嘍”的悅耳叫聲。家是每一個兒女可以產生夢想的地方,就像風箏天高地遠,有一根線牽着就不會迷失方向。家是遇到挫折、受到委屈時可以療傷痊癒的地方,也是倦了、累了可以安心休養生息的溫柔鄉。家是一盞明燈,時時刻刻照亮每個人的心室。家是寒冬臘月的炭火,歲歲年年溫暖人們的靈魂。

家,既是源頭,也是傳承。家,不僅讓人們知道了我是誰,從哪裏來,將到哪裏去。也使人們拓展瞭解了一個家庭是如何建立並演變成家族、部落、邦國的過程。一代代、一輩輩傳承着,生命不息,香火不斷,血脈親緣恆久融入了割捨不絕地愛情、親情、恩情,友情。歷史上世世代代講訴的許多或英勇、或雄奇、或悲壯、或悽美的故事,不少都是在家庭裏面產生並且留傳後世的。老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家”裏都可以輕輕鬆鬆找到注角和詮釋。難怪古人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用“掃家”來闡釋治國施政的理念真得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國人看重家,重視家,歷來是有傳統的。且不說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且不說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歸”,且不說陸游“家祭勿忘告乃翁”,且不說家庭宗族詩書傳家隆重事,單是一個近代湘紳曾國藩<<曾氏家訓>>,其中便包含了多少訓誡和規範。即使當下翻開看看,對每一個家庭來說,何償不是仍然有着很好的教育和借鑑意義。

有歌唱道,國由家組成,家是萬千國。常言也說,國破家亡,家敗國危。由此說明家庭是組成國體的基本單元,是大樹之根,是大河之源,是大樓之基石。家合萬事興。家庭和諧和睦,友愛穩定,是一個國家安定穩固的重要基礎。家庭氛圍正氣健康,積極向上。家庭成員講求禮儀廉恥,尊長愛幼,見賢思齊。社會風氣就會崇尚樂觀、正義、友善、民主。國家的面貌就會是清明乾坤,敞朗世界。由此真可以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乎人心國運。“打斷骨頭連着筋”,家情與國事,分也分不開。

家,雖說是生長的地方,雖說是狗不嫌家貧,雖說是“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但離家背井卻在所難免。譬如進城務工,求學求職,當兵學藝,遊走世界,還有很多事情都會外出要離開家。離家的時間長了,又不能常回來,就一定會想家。所謂鄉愁就這樣產生了。在家時渾然不覺,一旦離開魂牽夢繞。鄉愁雖由念家生出,但積攢多了便會動人心魄。所以說世上多少大情大愁都可以從一個小小的“家”中萌生出來。玩笑一句來說,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千萬千萬不要惹惱了“家”。

一個有趣的現象可以說說。人有時候真得很有意思的,假如很想擁有的某種東西一直得不到,就會千方百計照樣創造一個出來,滿足自身的獲得感。這種情況用來比照另一件事物,我想應該是比較合適的。比如說解決想家的事,緩解、稀釋鄉愁的事。大家知道,每一個長時間在外學習、工作的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自然而然就會想方設法把這個地方變成一個家,不光爲自己,也爲下一代。尤其是在父母雙親百年之後。對此,不管你想不想這樣告白,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承認,熟悉你的親人、故舊、朋友卻能感受得分明。就如雨天中行走,無論如何遮擋也避不開潮溼的氣息一樣。

把一個陌生的地方呆成完整而溫暖的家,是開拓也是創造,需要很多條件和因素促成。譬如起碼得有一間屬於自己的窩,找一個志同道合相互愛戀的伴侶,再生養一雙兒女。仔細尋思,好象哪一項都不是容易辦到的。先說“窩”。各地房價都不低。中小城市相對好些,大都市簡直讓人看不懂。且不說各種購房限制,即使具備買房資格,一小套動輒上百萬甚或數百萬,哪是普通職場年青人力能承擔。其次異性朋友,真正能夠對上眼的談何容易。此事不落實,剩下的事就無從談起。總而言之,家真得是一本難唸的經。不下真功夫不行,用了真功夫其結果也未可知矣。真的是百思無解,讓人頭大。

家是熟悉之物,又是奇怪之物。熟悉是因爲朝夕相處,知根知底。奇怪是因爲人性的千奇百怪,組成的家自然千差萬別。家是沉靜之物,又是鮮活之物。沉靜是由於家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場所,擺設陣列、環境格局、光影色彩等都是基本有序的。鮮活是由於親人故舊、長輩後生生活其中,人格秉性各有千秋,活靈活現。家是置身之所,又是寄情之地。是搖籃、是港灣,是遊子淚眼中望見的燈塔,是人人心中希望的篝火,是舍也舍不掉的精神寄掛,是離也離不開的情感滋養。

家,真真切切、的的確確是一個生愛的,生恨的,生情的,生愁的大世界。雖說人生百態無所不包,人情世故無奇不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人們經歷着,體驗着,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無一不是寶貴的經驗,咀嚼的養料。人們愛家就像愛着自己的眼睛一樣恆久不變。

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珍惜家,熱愛家,用心經營好自己的家吧。因爲她也是最值得每一個人用心血來澆灌,用生命去呵護的神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