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鄉情隨筆散文

老鄉情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正月初五按家鄉的年俗是“破五”,應該請竈神回家。這天晚上,由鄭大五附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小勇召集請客,所請對象是我們一個村委在省城工作和生活的其他三家:在省公安廳工作的李建軍一家、在鄭州市第11中學的李風豪一家和我們一家,按李小勇說法就是四家老鄉猴年聚會,暢敘鄉情友情,地點在他醫院附近的“蘇園大酒店”305房間。

老鄉情隨筆散文

電話短信約定是下午6點在酒店匯合,可是,天不作美,下午下起了小雨,兒子有事沒去,是女兒5點三刻開車載我們夫妻去的。由於冒雨而行,女兒對路況不熟,本該20分鐘都應該到,結果耽誤到夜幕降臨後的6點半纔到酒店。當我們三口走進305餐廳包房時,其他三家都已在場,他們立即站起迎接我們入座。我定睛一看,李小勇的妻子、李建軍夫妻和李風豪4個大人我都認識,只有兩個帥小夥不熟悉。首先是面容白淨的李風豪很熱情地上前和我邊握手邊說:“懷俊哥,咱弟兄倆差不多有20年沒見了,你吃胖啦”,我連連點頭,他還立即介紹兩個男孩中個子較低的那位,說是他兒子,妻子因家中有位90多歲的岳母需照顧走不開,所以他爺兒倆今天當代表來了。李建軍夫婦也立即親熱地哥哥嫂嫂的叫着,並把他們的高個子兒子介紹給我們認識,我們也把女兒介紹給大家。最後東道主小勇妻子戴着眼鏡上前說:“懷俊哥,你還認識我嗎?我是和李小勇一家的”。看到她文質彬彬的樣子,不是她自我介紹,我真得一會兒想,馬上我接話說:“跟上次見到的你有區別,主要是以前沒戴眼鏡,今天我差一點兒認不出來”。正在說着,李小勇從外面走進包房,一看就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精神抖擻地和我們三位男士一一握手,和女士及孩子們拱手打招呼,然後讓大家入席,而且大家都讓我坐正中間主座席,推辭不掉,只好服從。從安排的座次看,以我爲中心(按正規我的位置是主陪席,現在安排是按老家的規矩,誰年長輩尊誰坐中間),左首依次是李風豪、李建軍、我女兒、風豪兒子、建軍兒子,右首依次是李小勇、我妻、建軍妻、小勇妻。原來多準備的兩個座位撤除(事先給我兒子和風豪妻留的),當我們問及小勇兒子時,夫婦向大家介紹,兒子正在澳大利亞的悉尼留學,春節沒回國,我們都爲他們有這樣優秀的兒子感到自豪。

待大家坐定上菜斟滿白酒紅酒之際,東道主李小勇首先舉杯發表開場白:“我和袁瑞蓮(他妻子)早就想請幾位老鄉在一起相聚,自從高中畢業1979年考上大學然後到鄭州鐵路中心醫院工作,一轉眼30多年過去了,老家也回去少,但是在座的幾位都是咱老家三個自然村先後奮鬥出來的有影響的文化人,我很關注。我是1983年來鄭州的,風豪你大概是1996年來鄭州的,建軍也來鄭時間不短了吧?懷俊哥是我們幾個學習的榜樣,1977年恢復高考後咱村第一個參加高考走出去的年輕人,後來經過努力,進步早,又當過縣鄉領導,非常不容易,對我們幾個後生影響很大。現在臨將退休來到孩子身邊工作,2012年春節後侄子路石來和建軍我們弟兄仨相聚過一次,今年加上風豪一家,咱們再聚一次,讓家屬孩子們也都交流熟悉一下,來,大家都舉杯喝杯慶新年的酒!然後我給各位敬酒。對面包房是我們大學的幾位同學聚會,我要參加一下。”他的一席話把大家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杯和他碰酒,能喝啥算啥,邊喝邊聊邊吃,三個晚輩的開車不喝白酒,以飲料代替。待他的酒敬了一遍,大家催他趕緊到那桌去應酬。

第二個敬酒的就是袁瑞蓮,她說:“我現在鄭州大學升達經貿學院教書,現在眼近視了,才戴眼鏡。我老家也是駐馬店的,西平縣呂店鄉人。和李小勇結婚後,在鄭州很高興先後認識了幾個老鄉。咱們都是從農村奮鬥出來的,上有老,下有小,都不容易。現在都在省城工作,作爲老鄉多聯繫,多溝通。今天大家難得一聚,都吃好喝好。”於是,她逐個敬酒一圈。接着,風豪、建軍分別敬酒一圈,我女兒是晚輩中年齡最大的,又在金水區委辦工作,這樣的場面見識較多,看我和她媽沒禮節性敬酒,她也站起說:“我代表俺3個晚輩不喝酒,但是喝水錶心意,認識老家的幾位叔叔嬸嬸很有幸,您沒都是俺學習的榜樣,也借花獻福,敬各位長輩們幾個酒”。於是,她也象徵性地敬了一圈。我妻子覺得女士中最年長,也輪流敬了一圈,最滑稽的事業非讓我陪着風豪、建軍兩老弟喝兩杯滿酒,不喝還不依不饒,逗得大家哄場大笑,好開心啊。最後,我看建軍妻和另外兩個男孩沒有再敬酒的意思,時間也不算早了,我就作總結性地給各位大人敬幾杯了事。

今天的喝酒不是目的,主要是圍繞在老家生活學習的往事展開話題的,很大程度上既回憶了我、風豪、建軍、小勇俺四個的家鄉和個人成長奮鬥及家庭的往事,又道出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現實生活幸福的對比回味。首先是袁瑞蓮提出我妻當建軍夫婦紅娘的往事,我妻就詳細地講述了建軍當年在部隊上軍校時家中父母給他已定親,女朋友是我當年在鄉中學當老師時教過的學生,我們西邊鄰村的,後來在村委當婦聯主任,和支書有染,被人發現傳到建軍耳朵眼兒以後悔婚,正好他現在的妻子賈先梅的姐夫在縣委辦和我是同事朱華偉,要委託我妻給小姨子介紹對象,我妻愛給人家說媒辦好事,一牽線搭橋,兩人就愛慕成親了,因我們已調外地工作,連家鄉的習俗請媒人吃魚的機會都省去了,後來,還是2005年朱告訴建軍的聯繫方式,我們來鄭州後才接上頭,吃頓飯,又到家認門。那時他們的小孩子還在上小學,現在已經在上海讀大學了,建軍也有志氣,早就在公安廳高速交警總隊當上處級警官,研究生文憑了。先梅也是鄭州農行一家的職員,一家人過上了幸福和美的.生活。建軍對他曾經有過初戀直言不諱,不過承認沒有感情,父母包辦的。先梅插話說,聽說女方還到他家鬧,建軍的父母還是主張建軍和初戀對象和好,我說在老家沒聽說,因爲我離開老家也已30多年了。這個婚戀故事讓大家瞭解了他們的家庭組合過程,現在回憶起來感到十分溫暖,特別是他們的兒子聽起來會很新鮮。

我講述了建軍父親當赤腳醫生母親很能幹、他妹妹弟弟很聰明的種種往事,敘談了建軍小時候勤奮好學、吃苦能幹和當兵的坎坷經歷等給我的印象,詢問了他們一家的現狀,因爲我們兩家在老家是前後院鄰居,我輩之間關係都很好。妻子也不斷地插話補充和見證的一些關於他家的往事。我也分別講述了我對小勇、風豪、建軍三個小弟兄能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頑強不屈,努力奮鬥,走自己的路,成功地在省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事業有成,成爲家鄉人提起來都爲之感到自豪的嬌子而欽佩!當然,我也講述了現在我愛好網上寫作,總愛寫小時候自身經歷的往事,和現在每每回老家所見所聞所感,比如,我問他們是否還記得朱氏橋、代銷部、村醫張順青等,他們回答記得。我就舉例說:“像《難忘家鄉的朱氏橋》、《老家的代銷部》、《家鄉的石磨》、《老家的土屋》等散文或隨筆,目的就是記住生我養我的家鄉,老家的一草一木、一溝一河我都有感情,家鄉儘管很窮,可是她養育了我,我不能忘本。甚至我就講現在的筆名取名洪清河,就是來源於家鄉東邊的大洪河和南邊的小清河,儘管我的文章寫得不好,但是我以自己的拙筆目的是記住鄉愁,不忘鄉音,更不忘相鄰,也是給孩子們的傳承。我說完後,他們都表示贊成,也很有同感。

風豪講述了自己1979年考上師專,畢業先到楊埠高中後到平輿二高教書而不滿足現狀,曾經於1996年5月去正陽縣委看我(當時遭遇車禍右臂不能寫字在家休息),並提出讓我幫忙調正陽工作的往事歷歷在目,後來我沒答覆,他又找他同學的姐姐崔紅麗(當時是鄭11中英語教師,我老師的女兒)幫忙推薦,從縣城一下子調到鄭州第11中學,妻子從平輿酒廠也調到省城的坎坷經歷,表現了他追求上進、追求幸福的頑強拼搏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教子有方,兒子大學畢業後自己創業開公司,搞高科技產品,後生可畏。當面誇獎他兒子,兒子還很謙虛地說,我公司現在只十來個員工。我和建軍都鼓勵說,馬雲當年開公司人也不多呀,慢慢發展嘛!風豪還不忘當年我高中畢業當過他的老師的歷史,我卻說,只教你三個月,哄你們玩的。回想那時我還不到18歲,初次站講臺腿直打哆嗦,講不好話,算不上老師,可他堅持喊我老師。所以,我對他說,你選擇當老師這個職業對了,不但自己的孩子培養得優秀,還桃李滿天下,比當時你將軍我給你改行當幹部強,不要說當時我沒那個能力,就算有那個能力讓你當個鄉基層幹部,像我二弟在老家那樣,工資不高事不少,哪有你現在活的瀟灑快活呀?他連連點頭,是的是的,我大學同學聚會,都對我可尊重啦!我還向他打聽了崔紅麗、崔平生姐弟倆的情況,他說早都去深圳啦!

小勇結束對面的同學聚會後回來說,他的經歷比較單純,幾十年就在一所三甲醫院,沒啥好說的,重點講述了他堂弟我大妹夫更坎坷的人生經歷,從一名同樣是老家縣城的一名進修學校的教師,不滿足現狀,和同學1994年下海到後來去北京人大讀研究生、留京並一家人都轉到大興區安家落戶,現在也成爲一名在職的處級領導幹部,那是多麼地不容易呀!他很佩服他的堂弟有毅力、有韌勁、有幹勁,對家庭敢於擔當,孝心重,愛交際,善寫作,艱苦樸素,現在在讀博士學位。也佩服我大妹雖文化不高,但勤勞能幹、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敢於擔當,克勤克儉,孝順之極,連續幾年從北京大年初一回家陪老人過年,親朋好友去京招待從不嫌煩,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對他們的情況也比較瞭解,補充講述了妹夫妹妹的艱苦求索往事,袁瑞蓮也不時插話,對妹夫妹妹欣賞讚揚有加。

這樣的酒桌閒聊,不知不覺中3個小時過去了,因爲還正在過年,十幾個菜盤還剩餘很多,以至於吃主食時,只要了兩盤鍋貼,每人一個。酒足飯飽,大家感覺總還沒聊夠,總有說不完的家鄉話,誰也不說離席。女兒提議用微信建個老鄉羣,推舉我當羣主,我說洋玩意我剛學還不習慣,大家都主張讓孩子幫助教會,平時在網上聊,多聯繫。然後由女兒操作我的手機,加上每人的號碼,並建議我給起名,我聽風豪的建議,爲了區別其它,我們就註冊個”朱氏橋“吧,一來有紀念意義,二來誰也不會跟我們重名,大家一致同意這個意見。同時,互相交流儲存了對方的手機號碼,表示今後多交流。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還是我說,天下沒有不散的酒席,咱們今天散夥吧!建軍陪我們一家送上車,小勇陪風豪爺倆先上車,等我們都發動車上路,他們兩家才隨後離開酒店,出門時,連服務員都說我們是今晚他們最後一桌客人。

風停了,雨住了,女兒載我們夫婦沿原路返回。我在車上和她娘倆商量,今天的老鄉宴吃得多開心談得多開心啊,下次咱們也請他們來咱家坐坐吧,她們都同意,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哪!我們這一代,最小的建軍夫婦49歲,最大我們58歲,離老年退休都不遠了,經過幾十年的奔波奮鬥離開了家鄉,就和絕大多數國人一樣,不管你平時你回家鄉的次數多少,也不管你的地位高低,而你越老越會思念家鄉,因爲那裏是你的根。許許多多的時候,做夢總是會夢見家鄉,那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和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裏有你童年的歡聲笑語和艱苦生活的深深痕跡,有你少年求學和青年青蔥歲月的深深烙印,有你的玩伴同學和親友鄉鄰,你忘不掉、抹不去,它就像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永遠駐紮在你大腦記憶裏。

所以,我們作爲家鄉的遊子,要永遠記住熟悉的鄉音,濃郁的鄉情和縈懷的鄉愁,常回家看看,家鄉人想念我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