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1000字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腹有詩書氣自華”,品讀經典,能讓我們超越自我,摒棄狹隘的小我,塑造淵博的大我。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1000字,歡迎大家閱讀!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1000字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1000字1】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總有人說道家無爲的思想消極,曾幾何時,我也有此觀點。然而隨着年歲日長,卻迷上了這種“道法自然”之感。雖說“人法地”卻沒有誰可以憑藉自身慾念得到一切美好。

人生在世不過一場虛空大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唯有天道循環,周而復返。當初老子羽化,有人僅在他的靈堂乾嚎三聲,卻道出:“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時間不因我們的執念或走或行,我們在成長,身邊的人也在老去,每個人都有終結之刻,傷心固然,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們且行,且負着逝者的心願走向更遠處,此是無爲,卻又爲人而生。

生命之火不熄,生命卻依存在自然中。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手物之所造。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故物莫之能傷也。

日復一日,我能看見的總是迷霧重重,少時的藍天早已不見,從一千零一個明星黯淡的夜晚醒來,我能感到“道”的低吟。那是一種苦難,道常無名,樸雖小,我卻當它是天地自然。“人定勝天”一語不假,勝了“道”卻也失了美好。人對物質的慾念籠罩在每一寸土地上,我亦有欲,我卻願無爲。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我深信着這“人愛我,我必愛之”的自然本性。我妄測這幾年蜀中多震,莫不是皆出於三峽落成,滅種絕族,水屯地陷?

學習中,我也始信“以本爲精,以物爲粗”,今時許還是無所爲,然“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盡吾力,行是無爲而目的在全有,無爲而無不爲,或許漫漫人生路,我的“道”也可有成。

論道,我淺悟無爲。

追尋“道法自然”,“無爲”是途徑,其表現從積極有爲的逆向入手,遵循柔弱順從,處後謙下的“因循”原則,即是“弱者道之用”。但這決非真正的退卻,而是以屈求伸,以柔克剛。我欲無求,爾後則可“死生驚懼不入手其胸”,如此,終有一天,無論攀頂,抑或墜落,我終將“清靜無爲”,與未來美好一同存在。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1000字2】

經典,是在歷史長河的不斷篩選中遺留下的珍寶。品讀經典,就是對過往的審視。

何謂經典?經典匯聚天地之精華,經衆人的傳誦、讚美而一直流傳至今,其本質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挾着過往的塵土,等待着我們去品讀。

經典中凝聚着民族的精華,我們可以從中品味一個時代的精神。“李杜詩學”展現了盛唐時雄奇的景象,《三國演義》揮灑了三國時代的英雄豪情,《紅樓夢》則用其犀利的筆觸描摹了清廷時期的官府浮沉。打開一部經典,其恢弘的歷史便展現在眼前,其鮮明的時代特徵令人回味。

經典的魅力是由其極具特色的人物所表現的。看過《阿甘正傳》的人一定會被其奮鬥的歷程所感動。他在戰爭中幫助他人,衝鋒陷陣;他買捕魚船,建立自己的事業;他功成名就,卻從不忘記鋪施羣衆。阿甘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有血有淚的奮鬥史,我們從中品讀到真善美的真諦。看吧,那個吝嗇的葛朗臺,即使得到了再多的金子又如何?他的虛榮、貪婪使他丟失生命,最終在金幣中死去的他還是幸福的.嗎?在作家有力地勾勒中,我們品讀到假惡醜對人性的褻瀆。生命也是如此,由真善美與假惡醜構成。品讀經典,讓我們在對假惡醜的抨擊中走向真善美的殿堂。

作品的經典還體現爲文字的經典,那一個個含蓄雋永的詩句,那一篇篇纏綿悱惻的文章,讓我們深深讚歎,並想要背誦成篇,成爲自己的財富。而在不知不覺的薰陶中,我們的文章已然有了韻味,有了優美,這便是經典的力量。

品讀經典,是品讀其精神實質,從而使我們的內心豐富充實。一個熟讀萬卷書的人一定不會做出低賤之事,因爲他的人格已是崇高的。把自己埋入經典之中,你會發現這個喧囂的世界原來可以如此寧靜。

然而,經典不是一成不變的。孔孟儒學雖將“仁”發揮到極致,但其“中庸之道”仍未盡善盡美。真正的經典之作,經由衆人的傳承,而更加熠熠生輝。對經典,僅有品味並不夠,更要加入革新、再創造,方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經典,不是永恆,它是襯托優質的最好底盤。品讀它,讓我們感受經典的魅力!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1000字3】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綿不休。亂世造英雄,無數有血有肉的歷史形象通過《三國演義》展示在我們面前。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諸葛亮。

兒時,諸葛亮形象之光輝高大在我心中是沒有什麼人可以比擬的。他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身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他盡心盡力輔佐“弱智”的劉阿斗,喋血五丈原,叫人惋惜。

可是,等我通過《三國志》等典籍瞭解了三國時期的真實事實後,我對《三國演義》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謂“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真實三國中,諸葛亮更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外交家而非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出山等一戰,“火燒博望”便是羅貫中先生替他燒的,而後來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空成計”也多爲其它事件改編而來。而促成孫劉聯盟中,雖然無“舌戰羣儒”等事,但諸葛亮也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演義中大度豪爽的周瑜變得小肚雞腸,足智多謀的魯肅變得老實愚鈍。演義對諸葛亮的正寫反襯真可謂不遺餘力。

而對於原先我認爲是諸葛亮的對立面曹操,抵毀醜化也是不遺餘力,最典型的便是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後,說了一名“寧我負人,勿人負我”。而在演義中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一個天下,使曹操的奸邪嘴臉顯露無遺。

如此,我們便要問,爲什麼要對諸葛亮白加推崇呢?我以爲有三。

其一,統治階需要一個忠臣。對諸葛亮的忠誠,我覺得無需多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最好的寫照。劉備去世後,他大權獨攬,完全可以像曹操一樣封公,以期將那個歷史中並不弱智卻也不可能鬥得過他的劉禪逼退位。但他沒有,即使黷武伐魏,也要將對劉氏的忠誠進行到底,史上如此忠臣怕也難尋第二。

其二,士族需要一個代表。對於後世這些需要至少三次大考,無數日夜苦讀纔有一線機會得到重用的士人們,被君主三請再出山的絕對是夢想中的事。同時,哪一個士人不想像諸葛亮一樣位極人臣,大權獨攬?而比起曹操時時犯忌諱的真話,諸葛亮的謹慎忠誠也更能被士人接受。

其三,百姓需要一個清官。諸葛亮雖爲丞相,卻盡忠職守,廉潔奉公。他執法爲公,在他治下的蜀國,是三國中百姓生活狀態最好的國家。同時,他大小事件無不身親,實在是父母官的模範,所以百姓對他的崇敬也無可非議。

在我眼中,諸葛亮只是一個純粹的人,目的純粹、行動純粹、結果純粹,而後世在他的身上增加了太多的光環。正如羅貫中引明代才子楊慎的詞“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多少事,盡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