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牡丹花開

散文:牡丹花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1K 次

好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那麼我們不妨看看吧。

散文:牡丹花開

秋天來了,秋雨也是悄悄而至,不經意間,從窗外襲來一陣涼意,接着,就會聽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有節奏的聲響了。秋天的雨,似乎是蒙在天地間的一層紗,拂去夏日心底的絲絲炎熱與煩躁。心兒輕輕,塵封的記憶散落在雨點的旋律中。此時此景,心瞬間變得純粹起來。

秋天,如詩,如畫,如夢。早飯後,從茶臺取出茶葉,泡上一壺新茶,書房瀰漫了茶香,飄滿了整個房間,而思緒悄悄地也溢出了腦海,順手打開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給畫家楊靜偉編髮的中華墨跡《牡丹天香》畫冊,不僅僅心靜了下來,隨着書頁的翻動,那些純真的情感也散發開來,安靜享受畫冊中楊靜偉畫的牡丹天香賜予的風景,心靈靜靜地美妙,會感到生命寧靜時的美好。

品茶,是越喝越安靜,讓人心靈沉澱,精神昇華。茶兒散發的清香,給我味覺、視覺及精神上的享受。看着窗外淅淅瀝瀝的雨絲,忽然想到歷史畫卷中那一個個豪氣干雲的俠士。他們頭戴着尖頂的斗笠,身後斜揹着木殼的長劍,目光如炬,或在曠野中獨行,或在江河邊憑欄,或仰天長嘯,讓人不覺間頓生出蒼涼古樸的千古遐思。隨着茶香,歲月在指間留下的記憶裏忽閃現出花中之魁――牡丹。牡丹爲花中極品,本身有着豐富意義的文化生命體。關於“牡丹”的詩句佳作甚多,如劉禹錫的《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更有皮日休寫牡丹的詩:“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豔,獨佔人間第一香。”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說過“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

繪畫,旨在探索靈魂深處之“真、善、美”。早在秦漢時期,就有畫家以牡丹爲題材作畫,最初是線描,其後逐漸衍生出“工筆”“半工筆”“小寫意”“大寫意”。先賢們用不同的手法賦予牡丹靈性,讓牡丹文化逐步成爲了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讀中華墨跡《牡丹天香》畫冊作品中,發現畫家楊靜偉以自然、閒淡的畫意爲旨歸,以牡丹形象爲主體,達到生命自然律動的效果。在色、墨的運用上,楊靜偉注意到與畫面整體意境的契合,通過強弱、虛實、輕重、取向的變化,使畫面產生了節奏感、旋律感、生命感。筆下的牡丹多是端雅含蓄、流光溢彩。細而不柔,豔而不俗、工而不繁、筆觸細膩,功底深厚,形象飄逸逼真,求神似而更求其形,資致端莊綽約,於沉靜中見靈秀。作品中淡墨、濃墨的運用很謹慎,是爲與畫意相合之故。他的“藝術範兒”在其筆墨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在中國的書畫藝術中,特別強調一個“意”。科班畢業的楊靜偉,從小就喜歡牡丹的優雅、端莊、燦爛。從平頂山教育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多畫花鳥畫,主攻牡丹題材。他繼承了元人文人畫傳統,講究用筆用墨的情趣,既有遒勁古力,又見墨韻風神;同時注重詩、書、畫融爲一體的書卷氣,又強調象外之趣、畫外之情。風格趨向於小寫意畫風,落墨爲格、下筆成形,動之於興、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形具而神生,既有結構的苦心經營,又有水墨小寫意的筆墨韻致,既注重線條的形式美感,又不失神韻入形,呈現出渾樸溫潤的格調。重要的是,他是借傳統的筆墨樣式抒情寄懷,從敏感的內心中自然流淌出的那份感知和感悟,傳達出的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秩序,而其藝術的`狀態又顯示了中國畫人是文化定性。

窗外的雨兒停了,雨後的秋色有一種別樣的風韻。秋色的美麗,是由內往外長出來的,宛如歲月的沉香,格外細膩,分外耐品。寧靜的秋色使我聯想到畫家楊靜偉。幾十年來,楊靜偉不羣、不隨、不爭,只是默默地利用自己的作品表達對筆墨的認知,對色彩的認知,對自然之物與人生百態的認知,他關注內心的情感體驗,更注重個人經驗的積累。他屬於那種既可以掌控筆精墨妙的技巧,又有着獨特藝術感覺和創作思想的畫家,以特有的情感,通過氣氛、色調、情景、線條等因素創造出作品唯美的氣韻,使畫面散發出清雅、含蓄的氣息。“畫者,心印也。”片紙斷墨視之爲物,不過爾爾;而畫之能傳承文化與後人,於畫中印畫者之心,則功莫大焉。

宋代無門和尚佛偈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秋色中,在楊靜偉的中華墨跡《牡丹天香》畫冊裏,在茶香中,心靈一隅求得喧囂中的寧靜,讓自己如水一樣清澈透明,淡定從容。在喧囂的塵世中求得了心靈的恬淡和豁達,擁有“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寧靜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