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在我的老家山東,年年春節都要蒸花糕。

爲什麼蒸花糕,這可大有來歷。從春秋戰國起,臨近三十年,百姓們都會“蒸壯”,也就是蒸麪食,這些麪食可不是拿來吃的,而是用來祭祖和去孔府祭拜孔子的。而今,“蒸壯”早已不再祭祖,而是寓意着“過日子蒸蒸日上,年年高升,好運節節高”。因此,蒸花糕也成爲了我們家鄉特有的風俗。

今年,我們家中也蒸了花糕,臘月二十三,陣陣面香從廚房中飄出。我知道,面發好了,要開始蒸花糕了,案板備好,擀麪杖拿來,待一切準備好後,花糕便從揉麪開始了。

爺爺將他的雙手伸入面盆中,柔軟的麪糰承受不住這麼大的壓力,只能屈服於手掌下,任人擺佈。麪糰在一次次拉伸,捏揉的作用下,逐漸變得像紙一樣蒼白又像個球樣,圓圓滾滾,讓人禁不住的'喜歡。可再好看的麪糰也只是麪糰,不能夠吃,終究還是要做成糕點。這時,擀麪杖就派上了用場,剛剛揉好的麪糰現在又要上了“絞刑架”。麪糰中,拿刀來在麪糰裏剖出一部分,再在案板上搓成條,最後用擀麪杖均勻地在面上輕輕滾動,壓出一道流暢的紋案。

最後,麪糰便開始了“整容”。兩條麪糰兩手夾中間一捏,拿棗子放中心做點綴,身似蝴蝶的糕點便做成了;纖長的麪糰在手指尖上靈動地舞動,長長地卷在一起,周圍圍上一圈的紅棗做裝飾,一個圓形糕點便從中誕生了。

待這些糕點完成後還要放入屜籠裏蒸,滿屋子中都是面香和棗香。年,便從這一花糕味中開始了。

無論身在故鄉,還是身處他鄉,記憶中,家人們總會在這個時候做一做家鄉的風俗特色。蒸花糕即是我家鄉的風俗,且如雕刻般深深在我腦海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春節風俗,正因爲它們不一樣,才讓年更有味兒。

我的老家在安徽安慶,我們家鄉的春節風俗多彩多樣。

過完小年,家家戶戶都要拿着祭品,去祭拜老祖先。這祭品可就很有講究了。要用燒了個半熟的豬頭、豬腳和豬尾巴來祭祖,當然還少不了一隻大公雞和一條連一片魚鱗也不能少的鯉魚。這個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對先輩的尊敬。

除夕晚上,關上大門,一家人品嚐着豐盛而又美味的年夜飯,享受着溫馨的時光,所有人都會忘記這一年的傷心難過,用快樂和喜悅的心情迎來新的一年。這頓飯要吃的越慢越好,老輩說,這就是守歲。

第二天,天矇矇亮時,就聽一陣又一陣的鞭炮聲。大家用這響亮的炮聲迎來新的一年,也是對新年的祝福和期盼。初一這天拜年問好,到處熱熱鬧鬧的。

初二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就是不掃地。很多人問,這是什麼風俗?因爲一年到頭,家家都要用掃把掃地,而這一天是掃把的生日,要讓它好好休息一天。

初五晚上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習慣叫“老鼠嫁女”。因爲以前在農村,到處都有老鼠的蹤跡,它們無惡不作,偷吃糧食,亂咬傢俱,而且它們繁殖能力強,祖輩們氣得怒髮衝冠。可趕又趕不走,便想到了一個“自己哄自己”的`方法。這天晚上,大家把房間的燈亮着,早早上牀睡覺,生怕驚擾了老鼠嫁女兒。大人心裏想,老鼠應該把女兒嫁出去了,還偷着樂呢。其實誰也不知道老鼠到底出來沒有,到底有沒有把女兒嫁出去?或許沒有嫁出去,還偷了點東西又回洞裏去了。你猜爲什麼是老鼠嫁出去而不是結婚呢?因爲嫁出去說通俗點兒就是老鼠走了,結婚就意味着又搬來了一隻新的老鼠。哈哈,我們的祖先可真會想辦法,眼不見,心不煩,給自己一點心靈的安慰。

初七這天,大家用稻草編制一個假的黃鼠狼。在黃昏時,讓雞親眼看着村民把黃鼠狼送走了,從此雞也就不再害怕黃鼠狼了。

你瞧,我們老家的春節風俗有趣奇特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的家鄉在浙江富陽的一個小村莊裏,這裏雖然沒有城市那麼繁華,但是,卻有着城市沒有的風味,有着獨特的民風民俗。圓譜圓祠堂便是我們的大事兒一件。

從開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慶祝開工。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熱鬧。第一天早晨,禮數繁多。先是宰豬宰羊,把豬和羊分別綁在兩張凳子上,再用紅色的紅菱把它們的頭綁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兩邊,像兩個守門神一般。更是有人用轎子擡着村裏最年長的老人,後面跟着許多樂手,圍繞着村子走一圈。所到之處,就有許多人圍觀,不知有多熱鬧。等這些全部結束後,又得放鞭炮。中午,祠堂周圍大擺宴席,邀請每家每戶必須有一個人去吃午飯。這一天,鑼鼓喧天,鞭炮不絕,到處都擺滿了小攤小位。這也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趁着這幾天,買一些好吃好玩的,約上小夥伴們一起去玩,父母們也都不會責罵。

夜幕降臨,祠堂的大戲臺上,先表演的是我們村裏的阿姨們精心排練的節目——鑼鼓。結束後,便是戲班子上臺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彈唱,是老爺爺和老奶奶最喜歡的節目。他們總是早早地搬來椅子,選好合適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會感到乏味。儘管祠堂很大,但還是會被堵得水泄不通。我們孩子就喜歡在祠堂跑來跑去玩遊戲。

這些僅僅是第一日的場景。一般來說,這樣的盛事至少要持續三天,並且連續三年。這幾天,熱情好客的村民們總會叫來親朋好友,一起吃飯。最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幾桌呢,真是熱鬧非凡。造祠堂的錢都是村民們自願捐獻的,多的達80萬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只要捐獻超過2000元的人家,都會獲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譜。

造祠堂圓譜不僅僅是一種民風民俗,更是象徵着一個姓氏的繁榮與傳承!

家鄉的風俗作文4

盼着盼着,終於盼到了春節。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的春節都有特色。

按照廣東的老規矩,在除夕前是要大掃除一次的,把灰塵都掃乾淨。然後還要去逛花街。花街裏一盆盆鮮花爭芳鬥豔,一盆盆金桔碩果累累。金桔象徵着大吉大利,所以通常人們都會在屋外擺放一盆大桔樹,屋內擺放一棵結着金光閃閃果實的小金桔樹,以求來年大吉大利。

盼着盼着,除夕終於來臨了,人人都穿上了喜慶活潑的新衣。屋裏擺上了糖果餅乾,屋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大人們忙得不亦樂乎,又是忙着準備飯菜又需要裝點屋子,忙得不可開交。孩子們也忙着,又是吃餅乾,又是吃糖果。吃完中午飯大人們又忙了起來,爲的是晚上的那頓年夜飯,有的人在酒樓也早早訂好了酒席。天一黑,人們就陸陸續續的去酒樓,酒樓裏可謂是人山人海,還沒走進去就已經被喧鬧聲包圍了。好不容易年夜飯做好了,開飯了。餐桌上有雞寓意“有計”;有魚,寓意“年年有餘”;有生菜寓意“生財”,還有很多……

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說有笑。一轉眼八點了,電視機裏的春晚就要開始了,家人們團團圍坐在電視機旁,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十一點了,還不能睡,因爲要守歲“五、四、三、二、一”,隨着新年鐘聲響起,新年來臨了!“嘭嘭嘭”屋外,有人放上了美麗的煙花,我也沒心思去看,回到房間倒頭就睡。

大年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這天人們不再忙碌,都在休息。街道里時不時傳來舞龍舞獅的鑼鼓聲,人們見面都會說新年好。從初二開始人們就會去好友親戚家拜年,一進門小孩子就會說恭喜發財隨之紅包也會到來。孩子收到紅包後,不管大小多少都是笑盈盈的。當父母口不停地和主人聊家常時,孩子們也口不停地吃東西。在初二至十五的那段日子,父母的手機都“叮叮叮”地響個不停,都是親朋好友發來的新年祝福。待到十五那天,元宵節,大家還要吃元宵,春節纔算結束。

春節來地快,又離開地快。細細回味,我還意猶未盡,彷彿又聽到了那一聲聲新年好。

家鄉的風俗作文5

雖然我已經離開家鄉多年,但端午的習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中。

那時,我還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呢!那時,四周不是高聳入雲的高樓,而是連綿起伏的青山。那時,只要一聽到端午節我就喜瘋了,因爲端午節可以和奶奶去打午時水,還能放紙龍、採草藥!

說起打午時水,還有一個傳奇故事呢!從前有一個窮人,他每天只能吃米糠,他家門口有一口井,緊連着龍宮。一天,玉帝讓龍王去降雨,結果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氾濫,妖魔鬼怪也出來禍害人命。水神得知後火冒三丈,便跑去與龍王大戰了300個回合,終於把龍王斬於刀下。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幸福起來,他們非常感謝水神,便在端午節的中午打水,美其名曰:“打午時水”。

“奶奶,奶奶,可以去打水了嗎?”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拎上兩個大水桶,我們就出發了。經過了許久的“漫漫長旅”,終於到了水井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威風凜凜的水神像,他雙眼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奶奶在他的面前拜了幾拜,我也步履蹣跚地走過去,有模有樣地學着。眼前還有一條猶如長龍般的隊伍,每個人都拎着一個水桶。有的`正相互嘮着嗑,有的則翹首以盼,不停地踮腳張望……我排在隊伍中間,心裏特別好奇,午時水到底長啥樣嘞?是不是和普通的水有所不同呢?看着眼前的隊伍越來越短,我也愈加興奮了“奶奶,奶奶,輪到我們啦!”奶奶一邊拉着我的手,一邊靠近水井。她小心翼翼地提着水桶,把軲轆往下放,水盛的滿滿的,陽光反射在水中,像一大桶水晶一般亮堂。“奶奶,奶奶,我渴了!”“那也得到家才能喝。”“那你抱我看看午時水嘛。”“哇——”我驚訝地叫出來。水井的周圍都貼着紅色的紙,上面寫滿了“福”字,那寄託着人們美好的願望,祈禱着家家戶戶都能安康福祿。

打午時水是融歡慶娛樂爲一體的。端午節,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的願望,它會一直流傳下去,也會留在我的心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6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燈節。古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多是爲了增添節日氣氛,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動是和燈連在一起的,這一天人們不光吃元宵,還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燈節是賞元宵燈,那幾天是極寒冷的,但寒冷也擋不住人們觀花燈的熱情。那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弟弟。還有叔叔一家子去的。我到了觀燈的地方我不禁的驚歎到:“哇塞”,好看死了吧!弟弟妹妹也跟着驚歎道。那是有各種各樣的燈,有小馬。小豬。小猴。小兔等等,是十二生肖的燈裏的動物全部包括。更有骰子燈,常規的圓燈,關刀燈。走馬燈是在燈上畫上馬你追我趕,十分好看。我最喜歡的是兔子的形式。它還有一種象徵是多子多孫的,俗稱“兔婆”。還有許多燈就不一一說了,還有燈謎,一個燈籠下面有着一個紙條,上面有條謎語,如兩個月亮天上掛,是“朋”字。

好啦!有一個特別棒!我們特別喜歡的,一個習俗,就是吃元宵,南方人稱湯圓,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又稱“元宵”。因爲元宵表示團團圓圓。每一次吃元宵我就特別激動,有好多口味的'元宵,湯圓,有我最喜歡的草莓味藍莓味的也有黑芝麻,豆沙的等等,我每次都吃很多,媽媽會說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不消化,但是太好吃了,會讓人一個接一個的吃,別太着急,會燙嘴的!

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真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春節過了,元宵節就算落下序幕。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的元宵節是這樣過的,你們家鄉的元宵節是怎麼過的,快和我講講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7

我的家鄉是九江,在過年的時候,可有很多異常的習俗呢!

過年前夕,家家戶戶掛滿了臘肉、臘魚和臘腸,像是在爲人們提前宣告了新年的來臨,又像是在爭鬥誰更有喜氣。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訂年貨,有的還在打掃衛生,還有的正在分配紅包,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我們臉上的喜悅卻是對新的一年的完美嚮往。

除夕來臨,街道上空無一人,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絡繹不絕,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團聚在一齊,手烘着溫暖的`火,正愜意地吃着由“頂級廚師”婆婆親自現做的可口飯菜。可爲什麼大家並沒有“大飽口福”呢?嘿!這你都不明白?當然是爲了大吃幾碗“壓軸菜”——八寶飯啦!八寶飯俗稱我國的年夜飯,是由甜糯米和幾種乾果拌成的飯,據說吃了這一年就萬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飯後,便到了最令人激動的環節了,那就是——發紅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獻殷勤,逗得爸爸媽媽直樂,大人們纔給了我們“小費”,可“小費”也不是白拿的,還要幫大人們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這對聯也是我國過年時的著名傳統習俗之一,紅運來臨的象徵。

初一初二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一樣。街道上人來人往,明白這是爲什麼嗎?有句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咱們九江人也同樣好拜年這口。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都要去別人家拜個年,說上幾句祝福,以示祝別人在新的一年裏家道興旺。

怎樣樣?你想不想也來體驗體驗九江過年時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翹首以盼的春節終於又來了!跟着我一起來尋尋年味兒吧!

每年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它好像春節的前奏,淡淡飄出了絲絲“年味”。這一天,我家就熬臘八粥。只見媽媽拿了一把鍋鏟在鍋中翻來翻去,一定又是在熬粥了。我一聞香味,立即兩眼放光,不停地催促媽媽好了沒有,好了沒有……“終於好了啊!”我端着一碗臘八粥,好像端着金銀珠寶似的,又等不及粥涼了就開始狼吞虎嚥。整個家中都散發着一股濃濃的“糉子”味兒。

臘八再往後幾天,便是萬衆矚目的日子——除夕了。這不,我和媽媽正在桌子上包餃子。餃子諧音“交子”,寓意着更歲交子。只見媽媽拿麪粉和水混合後,不停地揉啊揉,竟出現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胖墩”。接着,我來幫忙用擀麪杖把“小胖墩”壓成長條,小胖子頓時成了一條小蛇。然後,用菜刀把這一長條切成一個個小劑子,剛纔的小蛇瞬間成了一個個“小圓球”。媽媽又用擀麪杖把麪糰擀平實,用筷子麻利地夾起一塊油亮的肉餡,剛纔的“小肉球”又變身成了一個新衣裳,嚴嚴實實地包住了肉餡。最後我負責把邊緣摸了點水,把兩邊粘在一起。“小精靈”就這樣做好了。要不是參與了整個過程,我怎麼也不相信它是那“小胖墩”變的。水開了,媽媽把它們全丟進鍋裏,“小精靈”們個個像是跳水運動員,姿勢各樣地衝進了鍋子裏。它們還是舞蹈家呢!看着它們的舞姿,聽着“咕嘟咕嘟”的歌聲,我早已垂涎三尺了。我簡直是趴在鍋邊的八兒!

媽媽關了火,“小精靈”們可安分了!也不,它們還冒氣兒呢!我顧不得燙,夾起一隻餃子就往嘴裏塞。哇塞!餃子皮的順滑配上肉餡的鮮美,可真是色味又美,脣齒留香!我們全家都吃餃子,這時家裏飄着的又是另一種味道,又是同一種味道。

往後幾天,直到春節老虎似的跑走了,我依然能嗅到藏在空氣裏的年味兒……原來春節藏在空氣裏,也藏在人們心裏。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我家鄉的風俗習慣可多了,有端午節包糉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但我覺得最特別的還是大年初一的拜年。

拜年的由來是什麼呢?原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頂長獨角,口如血盆,每逢臘月三十晚上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爲此,人們只好準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食後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慢慢的,流傳至今就形成了“拜年”的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大年初一早上,鞭炮聲絡繹不絕,家家戶戶都貼着紅紅的對聯和威武的門神,還有的掛上兩大紅燈籠呢?到處瀰漫着濃濃的年味。這一天不僅大人們開心快樂,見面就相互說着吉利的祝福話,更是小孩子們激動不已的日子。看,我一大早就起牀去拜年了,爲的是拿到更多的紅包。首先,我見到奶奶和爺爺就興奮地把雙手合起來,放到胸前祈誠的歡聲說:“祝爺爺奶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話音剛落,我就滿臉期待着,激動到眉毛都飛起啦!下一秒兩個紅通通且厚厚的紅包就出現在我面前了,我迫不及待的伸手接過,並大聲喊:“謝謝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也滿意的笑了。我更是高興得合不攏嘴了,哼着小歌,蹦蹦跳跳地跑到鄰居家向其他小孩炫耀並趁機再向長輩討紅包去。我每遇到一個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做那套拜年的動作,說着吉利喜慶的祝福話,這樣紅包也越來越多,看着口袋裏滿滿當當的紅包,開心得像心裏攢着一罐蜜似的`。

拜年是家鄉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我最喜歡的風俗了,這樣既讓我拿到了不少的零花錢,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多好呀!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而風俗則是那個地方的代表。每當思念故鄉,就會想起那獨一無二的味兒。

我們這啊,當地人結婚,早晨五六點,新郎就帶着他的伴郎團去迎接美麗的新娘。而新娘則必須藏好某一樣東西,可以藏人、藏鞋等。寓意就是,早點找到,早點把你帶回家,然後接完新娘,趕緊快馬加鞭,務必在12點之前趕到。因爲上半輩子遇見你,下半輩子與你一起。在客人吃席的過程中,新郎新娘會挨個向各位敬酒,這樣不僅是在尊重長輩,更是在攢祝福,希望這段婚姻幸福美滿。

浪漫的日子,浪漫的風俗,喜慶的日子,難忘的風俗。

在正月十二這天,以往空無一人,冷冷清清的寺廟,在這天變得熱鬧非凡,人山人海,簡稱逛廟會。這天,老人會帶着子孫來領略廟會風光。這廟會上有零食,玩具,遊戲等,深受廣大兒童喜愛,而他們嘴上的笑容更是受廣大老年人喜愛。舞龍相信大家不陌生,在廟會上,人們帶着龍套隨着鼓點節奏而舞動,吸引了衆人響亮的喝彩聲,廟會上的套圈圈,更是簡稱經典。這個遊戲寓意着在新的'一年,我們都套出屬於我們的幸運。在廟會上有賣棉花糖的、還有賣小烏龜的、小倉鼠的……孩子們一到那兒,估計把自己的家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到了清明節,各家各戶團聚一堂後,出發掃墓踏青。一年多沒掃墓,那野草都快比我高了,一個個都在羞辱我的身高,接着我惱羞成怒,把他們都砍了。我們小孩要從祖先墳墓旁摘取鮮花,然後把野花放在墳墓上給阿公阿太做個美麗的花冠。不僅有野花,還有野果,我帶着弟弟兵們,所到之處,片甲不留,這也許是祖先們給我們的回禮,當掃完墓後,親戚們會留下來吃一桌團圓飯再走。就當是快分別時最後的挽留。

我的家鄉的風俗最大的特點就是每逢佳節七八姑八大姨。所有親戚都會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吃着美滿的團圓飯。

家人,有事沒事就多聚聚,如果一直拖到那天。就來不及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過年的風俗。在我的家鄉,過年時要祭祖,做甜粿,拜佛求籤等,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風俗是:吃鹹餅糖蔥。

鹹餅糖蔥,是我家鄉的一種風俗小吃。它由兩部分組成:鹹餅和糖蔥。鹹餅呈米黃色,由麪粉,水,花椒等材料混合做成,味道有一點辣。糖蔥雪白雪白的,中間有很多孔,像多段蔥孔合在一起一樣,故名糖蔥。它的味道可不是一般的甜。用鹹餅包裹住糖蔥,就是美味的鹹餅糖蔥了!鹹餅糖蔥只在過春節時纔會出現,錯過的話就只能等下一年了。臘月來了,春節還未到,家鄉的街道上會出現幾個賣鹹餅糖蔥的攤位,香味溢滿整條街,使人忍不住咽口水。平時,我總聽爸媽說,街道賣鹹餅糖蔥的場景是他們至今都無法忘卻的童年記憶。

那鹹餅糖蔥的味道究竟怎樣呢?在沒嘗過之前,我也是十分地好奇。

記得以前,有一回去外公外婆的老家時,舅舅剛好買了這小吃。那雪白的.糖蔥誘惑着我的食慾,我實在忍不住了,拿起一塊,也不要鹹餅包,就直接塞進嘴裏。糖蔥在我嘴裏融化,穿過喉嚨,進到肚子裏。隨之而來的甜蜜使我陶醉了,真是甜到我的心裏啊!

“待會糖蔥都要給你吃完了。”媽媽笑道。她接着把包好的鹹餅糖蔥遞給我。我大咬一口,這次嘴裏添加了一種面的糯香,在糯香中又有一絲甜辣味,味道確實不錯!我忍不住又多吃了一個。

看我這麼喜歡吃鹹餅糖蔥,從那之後,每次過春節,媽媽都會買鹹餅糖蔥給我們品嚐。

對我而言,鹹餅糖蔥解了我的饞,它的甜是其他糖果無法取代的,而對一些離鄉的人來說,它不僅僅是小吃,更是一份鄉愁、一份情懷。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在我的國家,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每個傳統節日裏都有很多風俗。而每個地方的風俗也大有不同,而我要講一講我們那個地方,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的風俗,而就非屬端午節不可了。

在我們那裏的端午節那是非常熱鬧的,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一天,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起的很早,爲的就是在這一天吃上糉子。所以都要起的很早開始包糉子,準備好材料後,我們就開始要包糉子了。這一天的早上整個村都熱鬧起來,每家每戶都要把準備包糉子所需要的材料拿好,前往我們村裏的一個大院在那裏整個村裏的'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會到那個大院去包糉子,大人們很高興,小孩們更激動,因爲在包糉子的時候,小孩子們可以在一旁一起包糉子。能吃到自己包的糉子想到這一點,小孩子們都能一蹦三尺高了,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院裏家長們和一些長輩在哪裏忙活着糉子要包的材料,小孩子們則幫忙一起摘弄梧桐樹葉來做包糉子的外皮。我把梧桐葉在清水裏仔仔細細地洗了一遍又一遍,等我們把梧桐葉洗好後大人們也把糉子裏的米和別的材料都準備好了。我們開始包糉子了,包糉子時大家說說笑笑,氣氛特別熱鬧完全可以跟那些大節日的熱鬧程度有的一比。我們這包糉子裏的食材可不光一種,按個人喜好來包。有的是豆沙味;有的是紅棗味;有的是綠豆味……還有好多好多種。每個人都要包上好幾個,供大家一起分享。包好糉子後就是蒸糉子了,蒸糉子的時候我們一村子人都圍在一起,用話語來等糉子。大家說着笑着,時間好像過得很快,還沒聊盡興。糉子就好了,大家吃着糉子臉上都是幸福,滿足的笑容。

這就是我喜歡端午節的原因,我很喜歡我們村的這個風俗,讓我們都能如此的快樂,滿足充滿幸福感。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俗話說“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東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而我的家鄉——河南的一個小縣城裏,每年的元宵節都要上演一場十分熱鬧,盛大的民俗表演。

元宵節這天,我們中原人既要吃元宵,又要吃餃子,不僅寓意團團圓圓,還寓意招財進寶。

元宵節這天早上一大早,我們就開始煮元宵,一個個元宵像一個個又白又胖的小精靈,在鍋裏游來游去。吃元宵要趁熱吃,不然涼了也就寓意團團圓圓“涼了”。

吃完元宵,就是整個元宵節的高潮了,雖然比春節晚上了十五天,但人們的興趣依然不減,毫不遜色於春節。人們早早的來到觀看民俗表演的指定地點,等待着隊伍的來臨。

民俗表演裏的隊伍有舞龍的、舞獅的、踩高蹺的'、扭秧歌的等等。人們邊走邊表演,舞龍的在空中變換着各種姿態,猶如一條真龍在騰雲駕霧,更有“雙龍戲珠”等等;舞獅的一會兒翻個跟頭,一會兒逗着兩邊行人,一會兒眨眨眼,儼然一個真獅子,威風凜凜;踩高蹺的腳踩半人多高的高蹺,就像平常人一樣行走自如,還能翻跟頭,踩高蹺的臉上還畫着各色的臉譜,紅色的是關公,手裏拿着一把青龍偃月刀,白色的是曹操手裏拿一把補刀。

還有花車表演,人們把車裝扮成各種神話故事裏的場景,上面站着相對應的神話人物,比如西遊記、八仙過海等等。

看錶演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到處人頭攢動,從天上看,到處黑壓壓的一大片,就像是一條巨龍,盤踞在小縣城裏。

看完了民俗表演,還沒完呢。到了晚上,人們開始賞花燈,雖然比不上大城市裏的花燈,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一個一個的小燈纏繞在樹上,好似一顆長滿了小星星的數;一根根管狀燈管懸掛在半空中,就像是流星似的。更有猜燈謎活動,每一個燈上都有一張紙條,讓人們猜。

看完花燈,元宵節才正式結束。怎麼樣?經過我的一番介紹,是不是特想感受一下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鐵水舞龍是重慶銅梁的傳統習俗,一般在正月十五舉行,又稱火龍鋼花。這種活動我以前連聽都沒聽說過,這次媽媽卻說要帶我去現場觀看,真期待啊。

表演的場地在小山坡下,觀衆們坐在山坡上,演員們就在下面寬廣的廣場上準備表演。

表演開始,場地中間的一個小噴頭上噴出了火星,越噴越高,最終停在了離地面兩米左右的地方。兩隊舞龍隊在此時從兩側奔跑上臺,火龍身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小噴口,不斷地噴涌火花,被演員們託舉着,在場中不斷地舞來舞去。

這時,圍着廣場的六七個早已燃燒的.火爐已經將合金半融化了。旁邊的三名專業演員,用一種特製的勺子舀起了半融化的鐵水,將這溫度接近一千五百攝氏度的鐵水向空中拋去。另一名演員眼疾手快,用一塊乒乓拍大小的木板將那半融化的鐵水徹底打散,向場中的舞龍隊灑去。高溫的鐵水炸裂開來,在空中呈現出金色火花,像仙女散花一般落在廣場上,潑金撒銀,絢麗無比。我們的眼球已經完全被美麗的鐵水舞龍吸引了。

在漫天飛舞的金色鐵花的襯托下,場中的火龍隊隊員更顯彪悍。他們赤裸上身,在滾燙的鐵水中穿梭自如,做着各種動作。只見舞龍頭的兩人,高高地舉起龍頭,後面幾人,以s形的走位,不斷用力揮舞着龍身,左右兩支舞龍隊不時交換位置,遠遠看去,時而像兩條巨龍正在打鬥,時而又像雙龍戲珠還在嬉戲一般。在金色火花的襯托下,舞龍也更顯絢麗。

鐵水舞龍的場面就是這樣壯觀無比,爲春節增添了許多年味兒。這樣鐵水舞龍鬧新春,這真真擔得上“過年”二字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我的老家在歙縣許村,許村是以許家爲“核心”的一個古村落,我就是許家的後代。

許家習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許家中的“力之霸王”們,便舉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許家怎樣會有這種習俗呢?這個節日又是怎樣被許家設立的呢?

這要從唐代的開始說起,那時候,有一位許家的首領,名叫許遠。他精通兵法,智勇雙全,並創立了許家刀法。安史叛亂時,許遠與援軍主帥張巡一齊奮勇抗戰,保家衛國。他的許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敵人聞風喪膽。在一次戰鬥中,許遠身先士卒,身殺千人,最終因寡不敵衆,與張巡一齊英勇犧牲。爲了讓許家刀法不失傳,也爲了永遠紀念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許村人都要舞大刀,這個習俗一向流傳到此刻。

哦,差點兒忘了說正月十五傍晚時分的情景了,午時五時許,看熱鬧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陽橋、大觀亭、五馬坊一帶。大約半小時後,嘰嘰喳喳的人羣突然靜了下來,只見一把紅色的大刀“砍”過來!密密麻麻的人羣立即“砍”出一條道路,隨後又跟在大刀的後面。興奮的人羣一齊涌到河邊的一塊寬闊的場地上,精彩的演出開始了:各部門準備就緒,跟京劇差不多的音調響起,只見四個肌肉發達的壯漢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繩子,大刀開始傾斜,並迅速地轉動,像有人在揮舞一般。一會兒,他們又將大刀揮上揮下,有時橫割,有時斜砍,還有時來個“暴劈”。四米多長的大刀在他們手上真是“舉重若輕”,在刀光閃閃中,我彷彿看到了許遠當年揮舞大刀,殺敵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大刀”又要轉移演出,可惜媽媽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戀戀不捨地告別了“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