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過秦論》知識要點

《過秦論》知識要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導語:《過秦論》是散文名家賈誼創作的一篇政論,論證了秦國滅亡的道理。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過秦論》的主要知識要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過秦論》知識要點

文言現象

通假字

約從離衡 “衡”通“橫”

威振四海 “振”通“震”

外連衡而鬥諸侯 “衡”通“橫”

合從締交,相與爲一 “從”通“縱”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緝察盤問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沒”通“歿”

鋤櫌棘矝 “櫌”通“耰”

一詞多義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着,介詞)

因河爲池(憑藉,依據,介詞)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原爲動詞,在此用作名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動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爲兵(兵器,名詞。)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週而亡諸侯(使滅亡,使動用法。)

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形作名)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形容詞)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

固守以窺周室/自以爲關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臨不測之淵,以爲固(堅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外連衡而鬥諸侯 (在國內 對國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等)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像雲彩那樣 像回聲那樣 像影子那樣)

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向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

2.使動用法

外連衡而鬥諸侯 使(諸侯)相鬥

會盟而謀弱秦 使(秦)衰弱

約從離衡 使(秦國的連橫策略)離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 ,引、招致 使(同列)來朝拜

吞二週而亡諸侯 使(諸侯國)滅亡

3.名詞作動詞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爲鞋子,此處意爲登上)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用甕做 用繩子系)

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爲“奴役”)

將數百之衆 (率領,帶領)

過秦論 (指出過失)

4.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弱)

尊賢而重士 (看重)

5.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 (潰敗的軍隊)

6.形容詞作名詞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固的地方)

臨不測之淵,以爲固 (堅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勢)

尊賢而重士 (賢德的人)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豪傑)

古今異義

1.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義:黃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古:繼承 今:受)

3.西舉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擡)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古:吝惜 今: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來,招納 今: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情況造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6.九國之師(古:軍隊 今:指隸屬於軍或集團軍的一個編制單位)

7.流血漂櫓 (古義:盾牌 今:划船工具)

8.以爲桂林、象郡(古:把……作爲。“以”後省略了賓語“之”;今:認爲)

9.遷徙之徒也(古:徵發今:遷移,搬家)

10.斬木爲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揹負;今:勝,獲勝)

12.山東豪俊遂並起(古: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聰明智慧;今:通達事理)

14.國家無事(古:諸侯和大夫封地;今:一個國家的整個區域)

15.才能不及中人(古:一般人;今:在兩方之間調解、做見證或介紹買賣的人)

重點虛詞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助詞 相當於“的”)

振長策而御宇內 (連詞表修飾關係)

尊賢而重士(連詞表並列關係)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連詞表轉折關係)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連詞表因果關係)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表修飾 相當於:“地”)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2、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5、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倒裝句

1、定語後置:

伏屍百萬

鑄以爲金人十二

金城千里

2、賓語前置: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崤函之固,自若也

3、介詞短語後置: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 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餘威震於殊俗

省略句

委命(於)下吏

身死(於)人手

威振(於)四海

士不敢彎弓(射箭)而報怨

聚之(於)咸陽

以(之)爲桂林、象郡

躡足(於)行伍之間

而倔起(於)阡陌之中

被動句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

文章主旨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爲改革政治的借鑑。

寫作特色

1、以史實爲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爲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細節的準確。

2、對比論證方法。本文通篇採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3、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捲天下”“包舉宇內”等四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行文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