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我心歸去》知識要點

《我心歸去》知識要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我心歸去》知識要點

《我心歸去》知識要點

 【背景知識】

韓少功簡介

韓少功,男,1953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68年初中畢業,作爲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湖南省汨羅縣汨羅江邊的天井鄉務農。在農村,勞動之餘寫些對口詞、小演唱、小戲曲,1974年秋調到縣文化館任創作輔導員,1977年正式開始文學創作。1978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多有作品問世,並引起一定社會反響。《西望茅草地》和《飛過藍天》分別獲1980、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大學畢業,到湖南省總工會工作,先後任《主人翁》雜誌編輯、副總編。1985年3月在《作家》上發表《文學的根》一文,提倡文學應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在文藝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6月發表中篇小說《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響。同年到湖南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並當選爲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8年調到海南省文聯任《海南紀實》雜誌主編,1990年起任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天涯》雜誌社社長,海南師範學院客座教授。有小說集《月蘭》、《飛過藍天》、《誘惑》、《空城》、《謀殺》,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暗示》,評論集《面對空洞而神祕的世界》,譯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國內地及臺灣獲獎,並有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的譯本在海外出版發行。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聲音》被法國讀者網上評爲“2000年法國十大文學好書”,2002年4月,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勳章”。

 【閱讀指導】

《我心歸去》是中國現代作家韓少功訪問法國歸來後的一組散文中的一篇,總題是“訪法散記”。

文章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爲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段,寫自己在法國聖·納塞爾訪問時的情形和感慨。作者描寫了一個人來到異國他鄉後典型的情形:“最初幾天的約會和採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恐怕連流亡的總統或國王也概莫能外。”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了自己熟悉的人羣,離開了自己的文化,特別是離開自己的母語,一種巨大的孤獨感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你周圍的一切都與你沒有關係,你無法交流,這樣的日子真的“能讓人發瘋”。所以,當有人勸作者留在法國時,他一口回絕了。

第二部分寫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在異國他鄉,與孤獨感相伴隨的是思鄉。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裏”來過渡,故鄉有親人,有自己的歷史,有那一方“熱土”。作者說,即使異國的景區再美,故鄉再窮,但鄉思仍然會隨時產生,因爲“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自己在這裏成長、奮鬥、耕耘,這裏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爲什麼說故鄉不等於出生地?爲什麼說“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因爲只有奮鬥、奉獻,纔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纔會作爲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纔會有感情上的不可割捨的珍惜。同樣的道理,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勞動與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

《我心歸去》的哲理性很強。文章不長,但把人與故鄉的關係闡發得非常透徹,許多說法非常有新意,如故鄉不等於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單純的說理,而是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的,這也決定了它在語言上的特色,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如“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或者通過對一些特定場景的描寫來表達,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陽中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使你熱淚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又如“萍飄四方的遊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