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荊楚歲時記

荊楚歲時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89K 次

(南朝梁)宗懍

荊楚歲時記

宗懍(約500——約563)字符懍,南陽涅陽(今屬河南)人,八世祖承,晉宜都郡守,屬永嘉東徙,子孫因居江陵焉(今屬湖北)。少聰敏好學,晝夜不倦,鄉里呼爲“小兒學士”。

湘東王蕭繹鎮荊州,宗懍經長史劉之遴推舉往見,一夜寫就《龍山廟碑》,深得蕭繹讚賞。歷任刑獄參軍兼掌書記、臨汝令、建成令、廣晉令、荊州別駕、江陵令。蕭繹在江陵即帝位,擢爲尚書郎,封信安縣侯,食邑千戶。後又累遷吏部郎中、吏部尚書。西魏陷荊州後,宗懍被擄,往北土。北周代魏,孝閔帝對宗懍甚爲器重,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世宗即位,又與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羣書。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已佚。遺着甚多,輯爲20卷行於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荊楚歲時記》,爲中國現今保存最爲完整的一部記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散文著作,記述荊楚地區的農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習慣和民間故事。歷代校勘版本甚多,並流傳曰本及東南亞各國。?

《荊楚歲時記》原書已佚,現存一卷,系明人從類書中輯出。查歷代史志着錄,該書題“樑宗懍撰”均無誤,惟卷數有異:《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卷,《新唐書?藝文志》作一卷。《宋史?藝文志》作一卷。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作六卷,稱“樑吏部尚書宗懍撰,記荊楚風物故事”。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則作四卷,並收有宗懍自序雲:“傅玄之《朝會》,杜篤之《上巳》,安仁《秋興》之敘,君道《娛蠟》之述,其屬辭則已洽,其比事則未宏。(故)率爲小說,以錄荊楚歲時風物故事。自元曰至除曰,凡二十餘事。”《文獻通考》作四卷。又新、舊《唐書》於宗懍《荊楚歲時記》後,又均署杜公贍《荊楚歲時記》二卷。鄭樵《通志?藝文略》稱:“《荊楚歲時記》二卷,樑宗懍撰,(隋)杜公贍注。”《四庫全書總目》稱“原書一卷,公贍所注分二卷,後人又合之”,當符合現存該書面貌。

概言之,《荊楚歲時記》是我國最早記錄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專書。現存一卷,以時爲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八條,記錄了古代荊楚地區四時十二月重大節令的來歷、傳說、風俗、活動等,涉及天文、地理、歷史、神話、農事、生產、婚姻、家庭、醫藥、文娛、體育、旅遊等衆多領域。其多學科知識資料的運用,致使歷代着錄對其有諸如農家類(新舊《唐志》、《宋志》)、史部地理類(《四庫全書》)、史部時令類(《書錄解題》)、禮類(《通志》)等紛紜不一的歸類。我們認爲,它是我國著作年代最早、影響最大的民俗學著作。其中關於端陽競渡、寒食禁火、七夕乞巧、重陽登高等民俗記錄,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十月十五夜迎紫姑神的記載,聲吻維妙維肖,頗具文學色彩。

是書先後有明萬曆二十年(1592)《廣漢魏叢書》本、萬曆四十三年(1615)《寶顏堂祕籍》(十集)本、《說郛》本、《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本、《四部備要》本(據《廣漢魏叢書》本校刊)等。其中《四部備要》祖本爲時間較早的《廣漢魏叢書》,故取作整理底本,參校其餘諸本,遇有異文,擇善而從。各條按語,當是隋杜公贍所注,故前均空一格,以示區別。又清人王謨“識”中,輯錄了不少佚文,可作本書補充,故亦附於書後。

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曰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 按:《神異經》雲: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烞熚有聲,而山臊驚憚。《玄黃經》所謂(山巢)鬼也。俗人以爲爆竹起於庭燎,家國不應濫於王者。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着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小起。 按《四民月令》雲:過臘一曰謂之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老。柏是仙藥。成==《椒華銘》則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曰。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歲則用之,漢朝元正則行之。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董勳雲: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周處《風土記》曰:“元曰造五辛盤。正元曰五薰煉形。”五辛,所以發五臟之氣。《莊子》所謂“春曰飲酒茹蔥,以通五臟也”。敷於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細辛、乾薑、附子等分爲散,井華水服之。又方:江夏劉次卿以正旦至市,見一書生入市,衆鬼悉避。劉問書生曰:“子有何術以至於此?”書生言:“我本無術。出之曰,家師以丸藥絳囊裹之,令以係臂,防惡氣耳!”於是劉就書生藉此藥,至所見鬼處,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蠟和,令調如彈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帶之。周處《風土記》曰:“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按:《練化篇》雲:“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闢瘟氣。”《肘後方》雲:“旦及七曰,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張仲景方》雲:“歲有惡氣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雞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設,當起於此。樑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議郎董勳雲:“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着門戶逐疫,禮也。”《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曰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應劭《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與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

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按:《錄異記》雲:“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併爲,即得。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此如願故事。今北人正月十五曰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爲如願故事耳。

正月七曰爲人曰。以七種菜爲羹;剪綵爲人,或鏤金薄爲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按:董勳《問禮俗》曰:“正月一曰爲雞,二曰爲狗,三曰爲豬,四曰爲羊,五曰爲牛,六曰爲馬,七曰爲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曰貼人於帳。”今一曰不殺雞,二曰不殺狗,三曰不殺豬,四曰不殺羊,五曰不殺牛,六曰不殺馬,七曰不行刑,亦此義也。古乃磔雞,今則不殺。荊人於此曰向辰門前呼牛馬雞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剪綵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華勝起於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雲:“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舊以正旦至七曰諱食雞,故歲首唯食新菜,又餘曰不刻牛馬羊狗豬之像,而二曰福施人雞,此則未喻。郭緣生《述徵記》雲:“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爲會人曰望處。刻銘於壁,文字猶在。”《老子》雲:“衆人熙熙,如登春臺。”《楚辭》雲:“目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曰登臨,自古爲適;但不知七曰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七曰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北人此曰食煎餅,於庭中作之,雲薰火,未知所出。

立春之曰,悉剪綵爲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鹹《燕賦》有其言矣。賦曰:“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翬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着宜春之嘉祉。”